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302阅读
  • 28回复

与李渔先生聊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李呆
 

发帖
97
蜂蜜
1182
威望
1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8-18
  T3=(`  
                            与李渔先生聊天 T3=(`  
T3=(`  
                                  李 呆 T3=(`  
T3=(`  
    首先想与您老沾点亲,套些近乎:我们是本家;从宽泛来说,我们还是老乡。 T3=(`  
    本想称谓您老为老师,但转而一想,还是称先生吧,这样就松宽多了,少了几分拘谨和严肃。想必您老是性情中人,不大在意吧。 T3=(`  
    晚辈也迟,三四百年的时光已经远去,您老只留下一个背影;这背影我也只能在您老留下的一本名为《闲情偶寄》的书上读到。 T3=(`  
    说来也赧然和惭愧,您老的《闲情偶寄》搁置在我书架上已经数年,纸页都已经些许泛黄了,但也没有好好读过。直到现在的某年某月某日之夜晚,才坐拥床头翻阅起来,深深地被痴迷和折服。您说有些东西有缘无缘之间,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T3=(`  
    为您老这本书作序的是一名叫余怀的人。其中美言道:“糊涂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明白,狭隘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旷达,忧郁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愉快,笨拙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灵巧,愁闷的人读了它将会欣然起舞,有病的人读了它将会霍然而愈。”并将您老这本书提升到安邦治国的高度。 T3=(`  
    这是不是有些夸张了呢?尽管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好好地读过您老这本书,但对您老我还是早有所闻,在一些文章里,时常有人会引用您老——李渔,号笠翁——此《闲情偶寄》的只言片语,但对这名为余怀的前辈还是陌生。 T3=(`  
    我也有点讪讪然,觉得可笑,此书不就是除了戏剧创作和表演之外,就是吃喝玩乐,衣食住行,梳妆打扮,花草树吗?这名为余怀的作序者,是不是您老的亲朋好友扮演的“托儿”,竭尽吹捧之能事?查了一些资料,顿觉自己的渺小和可笑,真是小人之心啊。余怀老者,确实是与您老同时代人氏,但人家也是非一般人物呵,不会因一朋友的情面,而胡作一番,坏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离线李呆

发帖
97
蜂蜜
1182
威望
1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8-18
      i=v]:TOu  
                          那远去的背影 i=v]:TOu  
                    i=v]:TOu  
    远去了,戏剧。首先我得深深发出一声叹息。 i=v]:TOu  
    汉代的史传,唐朝的诗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戏曲……在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戏剧曾经成为一个朝代的文化辉煌。 i=v]:TOu  
    高则诚,王实甫,汤显祖,《琵琶记》,《西厢记》,《还魂记》……那时,是怎么一番处处舞台的景象呢? i=v]:TOu  
    长袖舞动,眉目传情,锣鼓铿锵……演绎了人间多少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故事。 i=v]:TOu  
    可现在举目回顾,戏剧在哪里? i=v]:TOu  
    我不是戏剧家。当然,也不是小说家,散文家,或者诗人什么的。你说,戏剧创作的规律很难把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戏剧创作的规律变幻莫测,有时话应当这样说,有时又不应当这样说。一句话,戏剧创作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指导。 i=v]:TOu  
    但何尝只是戏剧呢,我想艺术创作大多在此。《写作学》、《写作基础知识》、《创作入门》之类的满天飞。 i=v]:TOu  
    这都是吃饱了撑的。也许背诵默记这些,考试可以得个高分,但希望这些来成为作家,那是天大的笑话了。 i=v]:TOu  
    但创作是什么呢。有一句话,相信大家耳熟能详,那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实话,我知道这话或者这命题、论断时只有十来岁,那还处于“文革”之中,在楼顶糊着的报纸上,那是一个整版的通栏标题,字体排得大大的,下面有数篇关于评论“样板戏”的文章。这话似乎深刻,又似乎简单;似乎让我明白道理,又似乎深奥,到后来又似乎越来越摸不着边。所以,在一些座谈会上,有人会脱口而出,高谈创作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来显耀自己的学问,又来告诫别人时,我从心理和生理上总是出现不适,会逃之夭夭。 i=v]:TOu  
    这让我无端地产生一些联想。据说,一些小青年上网聊天泡妞时,总带上一个小本本,这里面摘录着一些富有“文采”的“哲理”的句子,大概相当于小学生完成老师布置摘录的好词好句吧,对着美眉狂灌,直灌得美眉崇拜得五体投地,神魂颠倒,灵魂出窍,直至上床奉身。 i=v]:TOu  
    戒讽刺里云:武人之刀,文士之笔,皆杀人之具也。反对戏剧创作中含沙射影,并认为文士之笔杀人,比武人之刀杀人更残酷。 i=v]:TOu  
    但我要说,这有宽泛与狭义之分。 i=v]:TOu  
    可含沙射影换成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具有针对性,这就成为褒义的了。不是说,借古讽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吗。 i=v]:TOu  
    “文革”结束初期,有一台越剧吧,叫《五女拜寿》,真是轰动啊,后来还拍了电影呢。为什么,就是具有针对性啊。 i=v]:TOu  
    此剧大意说的是古时,有一个在朝廷做官者落难后,家里五对女儿女婿的不同态度,受尽人情冷暖。这正与刚刚结束的“文革”好多老干部的境况相似,据说,让许多人特别是原来受打击压迫的干部泗涕横流。 i=v]:TOu  
    戏剧创作,应当在耳闻目睹的现实中寻找素材,而不应当在这以外寻找。这是你说的。 i=v]:TOu  
    能够在浅显的地方展现才华,才是写文章的高手。你这话让我受用,也让我在十多天的时间里,读到相似的话。 i=v]:TOu  
    爱伦堡说:描写一场普通的秋雨要比描写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起飞困难得多。 i=v]:TOu  
    善于把微不足道的东西写出点名堂来,引人同情,甚至扣人心弦,仅此一点就可以作为卡夫卡技巧的明证。这是一位名叫奥斯卡•瓦尔策的德国人言论。 i=v]:TOu  
    还有一位作家在讲习班上说,描写一枚硬币丢落地上的滚动,比皇帝的死亡更重要。 i=v]:TOu  
    鲁迅先生有句创作上的名言,那就是: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者听过的缘由,但决不会是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选,或者生发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i=v]:TOu  
    这话被文人反复引用,但我总觉得人们只注重或者受用了“拼凑”,而忽视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一致性”。假如是驴头马嘴鸡尾人身加上鸭脚,那还是一个“人物”吗,简直是“妖怪”了。 i=v]:TOu  
    其实,创作者强加于人,甚至是动物的秉性。比如,绵羊就是温柔,狼就是凶残,狐狸就是狡猾,兔子就是胆小,猴子就是聪明……简直成为标签了。你听创作鸽子的毕加索是如何说的。 i=v]:TOu  
    毕加索画的鸽子成为和平的象征,把和平鸽献给国际会议,也飞向了全世界。但毕加索也深感困惑:鸽子是一种贪婪而好斗的鸟儿,不知为什么要把它们当作和平的象征。 i=v]:TOu  
    动物无言,不然会强烈抗议的,抗议人类对于它们的“强暴”,思想上的强暴。 i=v]:TOu  
    但戏剧并未销声匿迹了,我生活的地方,就是一个民间剧团活跃的地域,被称为“草根的力量”,一批民间剧团长年奔波演出,特别在节日或者是农闲、休渔期间,在村头,在小巷,搭起舞台,铿锵铿锵的锣鼓敲起来。而我偶尔与之相遇,也总是擦肩而过,再多是张望几分钟,是忙,不愿意花费时间?其实更多的是不屑:我等“现代文明”的人,还要见闻这“没落”的东西。 i=v]:TOu  
    现在多想有一个日子,在乡间,春天里,那简陋的舞台上,就是上演一出俗而又俗的“小姐私定终身后花园,相公落难中状元”的剧目也好。我端坐其下,当然,最好泡一壶绿茶,沉浸于戏剧的氤氲之中。 i=v]:TOu  
    这边,田野上的草青了,那么醒目;和风吹来,沁人心脾;音乐绕耳,动人心弦;长袖舞动,腰肢轻摇,这将是何等的惬意。
[ 此贴被李呆在2006-08-18 15:46重新编辑 ]
离线李呆

发帖
97
蜂蜜
1182
威望
1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8-18
  《与李渔先生聊天》写于去年,也算是旧作了。 i=v]:TOu  
  i=v]:TOu  
  此文比较长,先发个开篇和第一节。以后将以每三天发一节的速度出现于此。请各位批评。
离线

发帖
585
蜂蜜
2104
威望
1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2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8-18
 能够在浅显的地方展现才华,才是写文章的高手。 i=v]:TOu  
善于把微不足道的东西写出点名堂来,引人同情,甚至扣人心弦,仅此一点就可以作为卡夫卡技巧的明证。这是一位名叫奥斯卡•瓦尔策的德国人言论。
i=v]:TOu  
对这个观点颇有感触,值得揣摩学习! i=v]:TOu  
欣赏楼主这种以聊天、商榷的口吻写作,俺先慢慢领会:)))
离线禾杆草

发帖
2064
蜂蜜
3501
威望
15
宣传贡献值
8
交易币
0
好评度
42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8-18
搬个板凳,认真学习。
离线紫烟
发帖
81
蜂蜜
1123
威望
2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2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8-18
引用第1楼李呆2006-08-18 15:35发表的“”: i=v]:TOu  
      i=v]:TOu  
                          那远去的背影 i=v]:TOu  
                    i=v]:TOu  
    远去了,戏剧。首先我得深深发出一声叹息。 i=v]:TOu  
    汉代的史传,唐朝的诗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戏曲……在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戏剧曾经成为一个朝代的文化辉煌。 i=v]:TOu  
.......
离线紫烟
发帖
81
蜂蜜
1123
威望
2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2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8-18
期待下文
离线小琪

发帖
231
蜂蜜
1528
威望
6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8-19
“能够在浅显的地方展现才华,才是写文章的高手。”学习了。
离线李呆

发帖
97
蜂蜜
1182
威望
1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8-21
               看你如何餐秀色 i=v]:TOu  
                      i=v]:TOu  
  食色性也——在《声容部》里,你开篇就兀自一句横空而出。 i=v]:TOu  
  食色性也,出自《孟子》。给人道貌岸然一本正经印象的儒家说出如此的话,不能不说是惊世骇俗,同时也充分地证明了“食色性也”真理的巨大。 i=v]:TOu  
  同时,您老人家并具体加以阐述:别人有漂亮的妻妾,我去爱她们这叫违背人性。同时云,人在富贵的条件下,不买上一两个姬妾来自娱自乐,就成了处于富贵之中而做贫贱之事了。做事应当符合人的天性,干吗要去如此这般地假装清高、假装简朴呢。 i=v]:TOu  
  先生,您讲如此的话,在当时也如您老所说,是符合常理和人性的。但如果搬到今天,那就行不通了。你要三房四妾,小心进了牢房;倒是现在爱上别人的老婆几乎成为流行。 i=v]:TOu  
  您老对女人的眉毛呀眼睛呀嘴巴呀牙齿呀各有分析描述,尤其是对“一白遮百丑”的皮肤说得细微极致而且推崇备致,比喻精彩。您老真是风流情种哉,真是惊讶你一个大男人怎么对女人有着如此地研究。 i=v]:TOu  
  如果在当今,您老简直是泡妞高手了。 i=v]:TOu  
  您老对女人的衣着化妆有着如此的高明看法。但对我这个俗人来说,对着如此刻意打扮尤其是浓妆艳抹的女子是如何也喜欢不起来的。您老所言,女人第一要素是皮肤白,这让我想到外国作家契诃夫的相似的话,大意是如此:任何服装比不上女子青春的肌肤。 i=v]:TOu  
  好色是男人的天性吧。只是采用了哪种的方式去“好”。 i=v]:TOu  
  周作人在一篇文章中说:古人思想,以为人性有灵肉二元,同时并存,永相冲突。肉的一面,是兽性的遗传。灵的一面,是神性的发端。人生的目的,便偏重在发展这神性。其手段便在灭了体质以救灵魂。所以古来宗教,大都厉行禁欲主义,有种种苦行,抵制人类的本能。一方面却不顾灵魂的快乐派,只愿“死便埋我”。其实两者都是趋附极端,不能说是人的正当生活。到了近世,才有人看出这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是人性。 i=v]:TOu  
  说了这么多,其实前面都是作铺垫,最后的一句“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是人性”才是“总结句”。 i=v]:TOu  
  金庸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道:“ 天下男人没有不喜欢美女的。说不喜欢,一定是假的。不爱美女不是男人。”说这话的男人一定有,但能够当着自己的太太、当着那么多媒体的面,还能坦荡荡如是说的,极少。 i=v]:TOu  
  但男人爱女人是有标准的,还有要看这女人是当作什么来对待的。 i=v]:TOu  
  记得台湾朱德庸写过一本漫画书,就是以一组四幅画组成记叙一个故事。其中有一组是这样的:有一男青年高喊:今晚到我家去,有好酒好烟好女孩。一群男青年蜂拥跟上。而另外一个男青年在另一头也紧接着振臂高喊:今晚到我家,有好酒好烟坏女孩。立马那群男孩子回转身拔腿跟上他跑。 i=v]:TOu  
  让人喷饭,似乎是在开玩笑,但从这笑话里,深刻揭露了男人心底里的东西。 i=v]:TOu  
  电视剧《粉红女郎》在各电视台热播,说实话,我不大看电视连续剧,但间或看上几集或片段。这粉红女郎也真是爽啊,在一座别墅里住着四位花枝招展秀色可餐的女郎,不说发生了什么故事,就是看着她们也养眼。这男人的心在蠢蠢欲动了,私底下,把这四位女郎界定。 i=v]:TOu  
  文静、秀丽的“男人婆”当妻子真是舒心(只是这个名字太粗俗了); “万人迷”,妖冶得让人心跳,身段,面容真是绝啊,但只希望与她有一段艳遇,绝不要她当老婆的;那可爱的“哈妹”当情人真不错,感受青春的活力和动人; “结婚狂”则可以当朋友,不生小心眼,不断地闹出笑话来,时时处处让我们开心快乐。 i=v]:TOu  
  我上班的旁边,有一个演艺厅,每当开演之前,门口就站立起一排几乎是穿着“三点式”的年轻女“艺人”,随着音乐摇摆着,招徕客人进场。 i=v]:TOu  
  那些围观的人(当然男人占了绝大部分),特别是上了些年纪的男人,撇着嘴角,脸上挂着轻蔑鄙夷,眼睛却色迷迷地紧盯着裸露的身体,心里却剥光了她们身上仅有的衣服,脑里浮现着在狠命地操着她们的情景。这样具有“复杂”人格的人,真的还是流氓“可爱”得多。 i=v]:TOu  
  演艺厅表演的所谓的“歌舞团”,尤如走马灯似的,一茬走了,又来一茬,那门前天天在重复着这样的场面。 i=v]:TOu  
  在声讨中生存并蓬勃兴起的“娱乐业”的X陪“小姐”,有多少人在慷慨激昂地斥之 “堕落”、“不知羞耻”、“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治安。”但据我所知,这其中有两类人居多,一类属于“意淫”类,我不在这多述;另一类是“台面”上有着打击权力的人。但对“台面”上的有些人,事实让我存疑。不妨引述官方报章上的几个故事。某公安局长,对“娱乐场所”小姐情有所好,一次带小姐进入宾馆房间,被不明底里的“联防队员”跟踪闯入,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某市委书记,睡过的女人加上老婆,正好是“108将”,足可以成立一个女性“梁山泊”排排座。某公安局长,不敢在电视上露面,只怕小姐认出,因为他每晚都要到娱乐场所“视察”,并带“小姐”回秘密寓所“工作”。这些长官现在轻的被判十多年徒刑,重的是“死缓”,他们的“落马”不是由于小姐事件,而是“经济”问题,被钱“套牢”几乎成为当今官场的“滑铁卢”。 i=v]:TOu  
  还有某长带小姐嫖宿时,小姐打开电视,正在播放着此公神色俨然的“打击三陪”的讲话,小姐摸摸此长的肚皮笑着说:我这是在“几陪”啊?我想依着此小姐的机灵和幽默,足可以当一名作家。 i=v]:TOu  
我也无意认为那些“小姐”是高尚的光荣的,更无意倡导天下女子去做“小姐”,更不是倡导天下男人都去光顾这些场所。面对娱乐场所、“小姐”,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i=v]:TOu  
  但坦率地说,我对“小姐”之类的有着怜悯和同情之心。“小姐”身处偏山僻壤,没有文化,没有技能,一碗玉米糊糊就是她们能享用的全部,直至老死。作为人,谁都希望生活得好一些,人不就是活个几十年。可她们什么也没有,只有优美的身体,身体的资源发挥出来,也许能换得另外一种生活来。也许有人说,她们可以奋斗,可以创业,不是某某成为“打工皇后”吗?但我要说,你们是坐着不知道站着的腰酸,成为打工皇后也只是一个个案,不会所有打工者都能够成为皇后王子吧。在城市,有些人也有工作,只是想调动一个好单位,好岗位,为了升迁,不是献身当权者吗?城市人下岗了,可以理直气壮地向政府上访,要工作,要待遇,起码要个最低生活保障吧。可她们什么也没有。 i=v]:TOu  
  她们出卖身体,出卖欢笑,是否体会了解她们自身的屈辱和痛苦,乃至凄凉。
[ 此贴被李呆在2006-08-21 10:55重新编辑 ]
离线

发帖
585
蜂蜜
2104
威望
1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2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08-21
老兄,可否换个字体色彩?俺眼晕了没法读了~~~~ i=v]:TOu  
可以了,俺下午再读哈。 i=v]:TOu  
朋友辛苦了,握手?
[ 此贴被翔在2006-08-21 11:17重新编辑 ]
离线

发帖
585
蜂蜜
2104
威望
1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2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08-21
我对“小姐”之类的有着怜悯和同情之心。“小姐”身处偏山僻壤,没有文化,没有技能,一碗玉米糊糊就是她们能享用的全部,直至老死。作为人,谁都希望生活得好一些,人不就是活个几十年。可她们什么也没有,只有优美的身体,身体的资源发挥出来,也许能换得另外一种生活来。也许有人说,她们可以奋斗,可以创业,不是某某成为“打工皇后”吗?但我要说,你们是坐着不知道站着的腰酸,成为打工皇后也只是一个个案,不会所有打工者都能够成为皇后王子吧。在城市,有些人也有工作,只是想调动一个好单位,好岗位,为了升迁,不是献身当权者吗?城市人下岗了,可以理直气壮地向政府上访,要工作,要待遇,起码要个最低生活保障吧。可她们什么也没有。 i=v]:TOu  
她们出卖身体,出卖欢笑,是否体会了解她们自身的屈辱和痛苦,乃至凄凉。 i=v]:TOu  
i=v]:TOu  
严重赞同朋友这一观点! i=v]:TOu  
在一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每一个新生事物的滋生,都有着孕育它的土壤,“三陪”就是经济大潮下的产物!我也常面对一些冠冕堂皇的舆论批评,发出自己的疑问:假若“三陪”没有服务对象,又何大肆打击?假若人人都是正仁君子,又何至于“三陪”行业的滋生。那些台上口若悬河、宏论涛涛者,台下又是何等的龌龊不堪?!又有谁真正替生活在弱势群体的人们考虑过?!难道她们不想体体面面地生活?! i=v]:TOu  
所以当我遇到这类情况,我只付之一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是于我:已所不欲毋施于人罢了。
离线禾杆草

发帖
2064
蜂蜜
3501
威望
15
宣传贡献值
8
交易币
0
好评度
42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08-22
说到“三陪”,来了兴趣。 i=v]:TOu  
i=v]:TOu  
好,送花花啦~~~ i=v]:TOu  
i=v]:TOu  
i=v]:TOu  
偶对“三陪”,历来是视之为劳动者--不是吗?“第五产业”是何来历?当今社会,若真个禁绝了“三陪”,会有多少人失业?当然,你别忘了把相关的产业也算上。去到哪里,随便往街上转转。。。。。。繁荣娼盛,倒真的并非虚言。看不到便罢了,看到,却偏要说看不到,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你究竟想骗谁?为什么要骗?? i=v]:TOu  
若真的“存在即合理”,为什么宁愿当一头呆头笨脑的驼鸟,也不愿认认真真的想一想:为什么会合理?! i=v]:TOu  
i=v]:TOu  
再随便瞎说几句吧:一个“三陪”,若在农村苦干一年,能挣5K;当了三陪,则是月入5K;若她能当个文员之类的,月入2K--会有多少“三陪”从良不干了?偶没有考察过,仅仅是凭空想象罢了。不过,再怎么着,偶也坚信:绝大部分的“三陪”,都并非情愿当“三陪”的。粤谚有云:“有头发,谁会当瘌痢”? i=v]:TOu  
当生存摆在眼前时,一切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归根究底,“三陪”问题,其实就是吃饭问题。当某一部分吃得过饱的男人,碰上了某一部分还吃得不饱的女人,“三陪”,就自自然然的、大大方方的出现了。 i=v]:TOu  
(当然了,为什么鸡比鸭多,这个问题就是另一码子事了。 i=v]:TOu  
i=v]:TOu  
好,送花花啦~~~ i=v]:TOu  
i=v]:TOu  
解决问题其实也挺简单:要么别让男人吃得过饱,要么就让女人吃饱。第一条办不到、也不能办,那事情就容易多了。对不? i=v]:TOu  
i=v]:TOu  
  i=v]:TOu  
走在阳光下,我是劳动者,她,也是劳动者。至少,在人格上,我们是平等的。
离线小琪

发帖
231
蜂蜜
1528
威望
6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6-08-22
女人卖身这类事,原先认为只有旧社会里有。前些年小城的人指指夺夺说某人是卖桶的就会用极其鄙视的眼光看她。当社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地方所在的厂子都卖给了私人老板,并且发放的一次性买断费仅仅区区几千元,交了养老保险金等就一文不剩,多少女子的青春就葬送在了被卖的企业当中。她们大多是3、40岁出头,有了孩子家庭的人。小孩读书的问题、本人的生存问题,夫妻之间的问题由此而提上了议事日程。林林种种的具体问题迫使她们中间的有些人走上了出卖自己的道路,而且人老珠黄卖得不好。有人说她们好吃懒做。但谁又能为她们提供和适地就业机会?哪怕是站柜台,去超市卖货,到私营老板处打工,年龄一般都限制在于20——25岁之间或者再上一点,如果是像农民工一样去卖苦力,她们又哪是人家的对手?又没有一技之长。 i=v]:TOu  
    老舍的短篇《月牙儿》?中母女两代人因生活所迫,最后都靠出卖自己的肉体为生的描述,使年少的我曾为书中的女儿及母亲的无奈而嚎啕大哭过,那是为不公的命运,为了万恶的旧社会的不人道而哭泣。而现在这类事太多也就习以为常,认为那也是一种职业,人家总要有饭吃!况且笑贫不笑娼,君不见也有风尘女子荣归故里时乡人们眼里羡慕的眼光? i=v]:TOu  
    几十年的信仰被现实所颠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 此贴被小琪在2006-08-26 10:39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