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45阅读
  • 13回复

 愚 公 之 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李呆
 

发帖
97
蜂蜜
1182
威望
1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8-17
                 ;jEDGKLq  
             愚 公 之 愚 ;jEDGKLq  
                        ;jEDGKLq  
               李 呆 ;jEDGKLq  
;jEDGKLq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尽管说得有点像绕口令,但这是如今对《愚公移山》一文中两个人物的评价。那些评论家说这名字是运用反衬什或者是正话反说的手法而起的。 ;jEDGKLq  
  老师也是如此地反复教育我们:愚公有着不怕牺牲,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的精神,智叟则是懦夫懒汉。要求我们以愚公为榜样,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决不能让智叟一样,消极悲观,不思进取。 ;jEDGKLq  
  中国古代寓言从来没有像《愚公移山》那样如此地影响广泛和深入人心。因为六十余年前,一位伟人在一个重大会议作的闭幕词上引述了《愚公移山》的寓言,而且后来干脆把这个闭幕词的标题改为《愚公移山》大量出版。像我这一辈都是先从闭幕词上读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真正接触到原著的愚公移山则是很晚的事了。这位伟人语言能力真是了得,把《愚公移山》翻译成白话文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烈,对不管是年老还是年小或者文化水平如何,都有极其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jEDGKLq  
  但本文谈论的话题与这位伟人无关,与伟人引用这篇寓言无关,刚才只是说明古代寓言《愚公移山》在中国甚至传播到世界,影响巨大而已。本文只是就事论事谈论《列子》中的《愚公移山》,而非伟人那篇闭幕词的《愚公移山》。 ;jEDGKLq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是多么庞大的山呢。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一日或者是在晚上召集全家人开会,发话了:“我要与你们倾尽毕生精力,挖掉那两座大山,可以吗?”想不到,这个荒唐的提议,他的家人竟然纷纷表示赞同。这就让我值得怀疑了。鄙人窃以为,之所以这样,有两种可能。一是,愚公是这一家之主,是家里的主人骨,愚公家人,历来都依附于愚公。从来都是愚公怎么说,他们就如何做,由于长时期的不需要用脑也不想用脑,已经失去思维和判断能力,近乎弱智白痴了。二是,愚公家人对于愚公的挖山提议,是很有看法的,但心中明白,愚公尽管口中说得很有商量的意味,但实质上,愚公心中已经决定的事,现在只是走走过场而已,谁也更改不了他的。家里愚公年龄最大,辈份最高,而且脾气很倔,谁若违反愚公的意愿,谁就没有好日子过;或者谁不赞同愚公的提议,愚公就不想自己过好日子,气得眼冒怒火,不吃饭,不睡觉,血压升高,心脏病发作,这样谁还敢得罪他呢,因而震慑于愚公的威严只有唯唯诺诺的份了。 ;jEDGKLq  
  只是愚公的老婆仗着自己的身份,小心翼翼地提了两个实际的问题:“以您的力量,连小土山也不能挖掉,怎么能搬掉太形、王屋呢?而且你把挖出来的土石放置在哪里呢?”而愚公只是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投放到渤海里。”那么,是否说明愚公对于第一个问题即自己能否搬走两座大山也是心中无数,在回避呢?愚公率领子孙挑着担子来到“工地”,开始打石挖土了。为了说明愚公这个行动得到百姓的支持,文中并有如下叙述,有一个刚开始换牙的小男孩,也兴冲冲地跑来加入这个行列,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一年往返一次。但我认为,这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这个出生之前就没有了父亲的遗腹子在家无聊、寂寞,只是觉得跑出来新鲜、好玩,图个快乐而已,谈不上正义感或者责任感或者远大理想什么的。 ;jEDGKLq  
  这时候,智叟踱着步子,背着手,笑着对愚公说:“你是多么的不聪明啊。以你的年高体弱,怎么能搬掉两座大山呀?”而愚公反驳道:“你的顽固真是到了不通事理了。即使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啊。”智叟无话以对。 ;jEDGKLq  
  这个“无话以对”,我想,教科书上是这么解释的,也是大多数人的理解,就是智叟理屈词穷了,哑口无言了。但我觉得还有一种理解,就是智叟认为与愚公这样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有话道:与疯子吵架自己也是疯子。 ;jEDGKLq  
  按理说,或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逻辑来说,愚公心怀雄心壮志,率领一家人挖山不止,最后应该以事实来告诉世人,和抨击智叟这样不怀好意的人:你看,我们把山搬走了。 ;jEDGKLq  
  但遗憾的是,铁一样的事实,以愚公的力量,哪怕是愚公千世万代的力量,这太形、王屋两座山,也是无论如何搬不掉的。 ;jEDGKLq  
  但总得有个结果,文章的结果,事情的结果。 ;jEDGKLq  
    至此就好像一个唱歌的人,开始把调唱得老高老高的,到最后“下”不来了,这是极其尴尬的事。但总不能老是“悬”在那边吧。 ;jEDGKLq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天帝被愚公的真心诚意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也就是两个大力神把两座山背走了。 ;jEDGKLq  
  啊?真是匪夷所思了,这样的结果,就以这样糟糕的方式“跌落”下来。 ;jEDGKLq  
  愚公是我们的榜样。但愚公并没有实际业绩,并没有实现他的理想目标,只是最后借助了“外界”力量,而且这个“外界”力量是非人间的,是虚拟的。但教科书或者老师就这样教导我们,我们在于学习愚公的“精神”。在此,我就深深地怀疑和不满、不安了。一个本身事实错误,包括方法、方向错误的事件中,还会包含着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这真是天大的笑话,也将是误人子弟。老话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jEDGKLq  
  愚公锄挖箕运,要搬走两座大山,无异于像今天我们要骑着自行车去月球。这是荒谬,这是“不能完成的任务”,还何来什么“精神”值得可学呢?(如果骑着自行车去月球,真的能实现的话,除非感动嫦娥下来,携带你飞将上去。) ;jEDGKLq  
  愚公移山,那是一个盲目的“拍脑子”工程。老眼昏花的愚公又刚愎自用,仗着自己的一点威严,而且发誓要子子孙孙继续下去,这真是有点可恶,不但把自己余生残年赔进去,而且还要把世世代代赔进去。当然,愚公死后,后代还会继承他的遗志,这就值得怀疑了。 ;jEDGKLq  
  而智叟则是建立在科学的理智的基础上,面对现实,提出问题,但在头脑发热的愚公面前,就是一个老顽固,老落后。智叟成为笑柄,这是可悲的,不但是智叟的可悲,而且是整个社会的可悲。 ;jEDGKLq  
  愚公面对大山,完全可以有另外的合适和理想的选择。有报道,有小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移山不如造路,造路不如搬家。 ;jEDGKLq  
  再说,移山和填海,这会造成生态系统遭受重创。两座大山里深藏着多少生命和美妙,植物的,动物的,这是很大的资产,顶不济开发个旅游,划出一片土地建个别墅群,也够得个愚公一家赚得个金银满钵。 ;jEDGKLq  
  即使什么也不搞,也等于为国家保留了一个巨大宝藏,却不要为自己一家之私,而把整个大山破坏掉。 ;jEDGKLq  
  因而,愚公之愚,不是反衬或者正话反说,是地地道道的愚,而且带有一点可恶。智叟则是一个值得敬重的敢于讲真话的的智者和勇者。
[ 此贴被李呆在2006-08-17 10:50重新编辑 ]

发帖
5788
蜂蜜
19237
威望
36
宣传贡献值
17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86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8-17

奇谈怪论!

就事论事来说,愚公是愚,而愚公移山的精神,却不应该是地地道道的愚,而且带有一点可恶啊。 ;jEDGKLq  
;jEDGKLq  
好,送花花啦~~~ ;jEDGKLq  

做一个快乐的人!
离线禾杆草

发帖
2064
蜂蜜
3501
威望
15
宣传贡献值
8
交易币
0
好评度
42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8-17
如今看了太多类似的“世说新解”,感觉就是两个:一,看了不如不看;二,眼看脑别动。 ;jEDGKLq  
;jEDGKLq  
好,送花花啦~~~ ;jEDGKLq  
离线

发帖
585
蜂蜜
2104
威望
1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2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8-18
引用第2楼禾杆草2006-08-17 17:14发表的“”: ;jEDGKLq  
如今看了太多类似的“世说新解”,感觉就是两个:一,看了不如不看;二,眼看脑别动。 [表情]
;jEDGKLq  
确实如朋友所言!我刚还看那篇《孟姜女的长城在哪里》,读后的感觉是: ;jEDGKLq  
非常敬佩楼主的文笔、知识面及善于观察思考问题的头脑,很想好好学习之; ;jEDGKLq  
很多历史事件也好,典故也罢,倘若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几千年以前的事,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不对头,总会发问:为何要那般呢?不如怎么。。。。。。如此之类的发问应运而生! ;jEDGKLq  
仿如医生口中说道的:某某食物致癌又云治癌一样,让人莫衷一是。 ;jEDGKLq  
所以我在看到这类典故或事件,就干脆和朋友一样:一,看了不如不看;二,眼看脑别动。全当扩大知识面,呵呵,楼主朋友别在意啊~~~~~
离线李呆

发帖
97
蜂蜜
1182
威望
1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8-18
首先得谢谢各位阅读并回帖。 ;jEDGKLq  
各位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是很正常的事,还会在意什么吗? ;jEDGKLq  
但对于写作,我现在谈一点。那就是我不久前在余杰的文章中读到这样一句:辩证法是写作的大敌。 ;jEDGKLq  
初看好像大逆不道,但仔细一回味,说不上绝对正确,确实有点道理。 ;jEDGKLq  
文学写作,就是发表自己的感受、看法,可能出现只是兼顾一点,不及其余的情况。 ;jEDGKLq  
但反过来说,文学创作如果像工作总结,人事鉴定,要全面,要正反兼顾,要首先肯定成绩,接着用“但是”转折,那这篇文章还有什么个性呢。而且会羁绊住我们的创作,而且到了无从下手的地步。 ;jEDGKLq  
今年,我这类文章已经写了10篇,谈不上周密的安排,充分的准备,只是一时兴起。把古代一些文章再演绎了一下,观点基本上是搞“颠覆”的,属于“翻案”文章。 ;jEDGKLq  
先谈这一点。

发帖
5788
蜂蜜
19237
威望
36
宣传贡献值
17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86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8-18
    记得有一种健身的运动叫倒立,就是靠在墙壁上,头朝下,脚朝上。据说,这样可以使得血液倒流,神清气爽,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读天生异赋的李呆文章,就如秋老大所说,多培养一点反思维,可防止痴呆症的产生,特别象我等久坐电脑前的人。 ;jEDGKLq  
做一个快乐的人!
离线

发帖
585
蜂蜜
2104
威望
1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2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8-18
引用第4楼李呆2006-08-18 10:25发表的“”: ;jEDGKLq  
首先得谢谢各位阅读并回帖。 ;jEDGKLq  
各位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是很正常的事,还会在意什么吗? ;jEDGKLq  
但对于写作,我现在谈一点。那就是我不久前在余杰的文章中读到这样一句:辩证法是写作的大敌。 ;jEDGKLq  
初看好像大逆不道,但仔细一回味,说不上绝对正确,确实有点道理。 ;jEDGKLq  
文学写作,就是发表自己的感受、看法,可能出现只是兼顾一点,不及其余的情况。 ;jEDGKLq  
.......
;jEDGKLq  
朋友这观点我倒非常赞同! ;jEDGKLq  
在越发浮夸甚至有些麻木不仁的年代,来点逆向思维,有利于清醒大脑,于喧嚣中保持一份本真的思维还是难能可贵的。 ;jEDGKLq  
朋友尽情地写吧,我一定做个认真的观众,阅读吸收你的大作! ;jEDGKLq  
只是天热别太辛苦了,好日子慢慢过~~~~~
离线

发帖
585
蜂蜜
2104
威望
1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2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8-18
本来已经退出了,因为感动先生的治学态度,又上来跟一帖! ;jEDGKLq  
先生能面对不同观点坦然处置,这让我很感动,在学问人中很难得!玩论坛不少日子了,见过学问人,但很多稍稍有点学问的人,脾气也渐长,听不得不同观点甚至反对意见,于此常常让人敬而远之,不好,我以为! ;jEDGKLq  
鄙人在此若有不妥之处,万望给予指正,我喜欢这样的交流,谢谢,谨此~~~~
[ 此贴被翔在2006-08-18 15:47重新编辑 ]
离线小琪

发帖
231
蜂蜜
1528
威望
6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8-18
喜欢楼主的颠覆文章。加油!
离线禾杆草

发帖
2064
蜂蜜
3501
威望
15
宣传贡献值
8
交易币
0
好评度
42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08-18
颠覆有理,翻案无罪。 ;jEDGKLq  
;jEDGKLq  
好,送花花啦~~~ ;jEDGKLq  
;jEDGKLq  
;jEDGKLq  
;jEDGKLq  
喜欢这样的讨论气氛。
离线李呆

发帖
97
蜂蜜
1182
威望
1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6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08-18
呵呵,也希望读到各位的文章。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08-19
以今人的观念,来铨释过去甚至古老的事或物,肯定会是有如看笑话一般。 ;jEDGKLq  
;jEDGKLq  
有些观点或事物,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可能是有意义的,所借用的典故或事例是可取的,而换了一个时空或环境,则全然不一样,甚至可能是荒缪的了。 ;jEDGKLq  
;jEDGKLq  
我很赞成能够跳出既定的思维定式,打破框框来考虑问题来认识事物。其实,国人在长达几千年的僵化教育下,习惯于按既定的方式来思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多少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我倒不得不佩服起楼主来了。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紫烟
发帖
81
蜂蜜
1123
威望
2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2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6-08-19
  同意秋大哥观点.来看了这么多文章,李先生的这篇,应该是让这里最闹热的吧,有了点十争鸣的味道了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