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
卡夫卡的书,在我看来,晦涩难懂——自己很难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其共鸣。这让我感到沮丧、悲哀——为自己知识的浅薄、贫乏。
近来却无端地喜欢上他的那部《饥饿艺术家》的短篇小说——让我浮想联翩地牵扯上许多其它与之毫不相干的事。
卡夫卡在书中详尽地描写了一位酷爱饥饿表演的艺术家。他不论时代的变迁——从繁华的万人围观到苍凉的不屑一顾,总怀着希望有人理解他从事的艺术,信任他的艺术表现的祈盼心情,虔诚又执着地表演着——这不可谓不是艺术家及其艺术的悲哀。
后来,“饥饿艺术家”因为失去了表演的舞台,最后竟沦为马戏团里一个铁笼子里的一堆腐草的同伴——他的艺术、他的表演,竟被世人遗忘。当人们用一根竿儿挑起腐草的时候,才发现这里原来是这位艺术家表演的地方。带头的管事贴近铁笼才听到饥饿艺术家的灵魂呓语:“我一直希望你们能赞赏我的饥饿表演”“但你们不应当赞赏”“因为我只能挨饿,我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
早之前,也是看报,知道大导张纪中先生又要改拍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了。虽说现在基本不看电视,却因之前在孩子的带动下,偶尔瞥了眼那李啥主演的“靖哥哥”?想起来就让人感觉有一种类似于饥饿艺术家般“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的郁闷!张先生的电视,从报上看来,恶评如潮,竟然还能接二连三的翻拍个没完!小说里人们哼哼地说,“让他去就其所能进行饥饿表演吧。他也已经那样做了,但是他无从得救了,人们从他身旁扬长而过,不屑一顾。”
不知道张先生是否情着一份如“饥饿艺术家”那般对于饥饿表演的执着。但至少明白,那份执着是不合大众口味的食物,是让大众不屑一顾的行为。可为什么张先生却如此这般的乐此不疲呢?
还有位大导所导出的电影里的浮华,那架势看在眼里,犹如看见“饥饿艺术家”那细弱的脖子上的脑袋,苍白的脸庞和皮包骨头的四肢——除了表象的抢眼,似乎谁也没能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现的内在?
想想便有些憋闷得慌。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人墨客纸墨砚章层层叠叠,却没有一份是适合两位大导的口味的。大概?也许?可能?在某种意义上,两位大导也是在进行着各自的“饥饿艺术”表演——“假如能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
2006-7-10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