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心头的明灯 i5&,Bpfo-
i5&,Bpfo-
一套四册的《世界传世名画》,金黄色绸缎包裹,又放置在一个精致的纸盒里。画册纸质之优良,印刷之精美,内容之丰富,非同一般,内有上到数万年前的史前洞窟壁画,下到二十世纪布油彩,图文并茂。 i5&,Bpfo-
我购置这套画册,谈不上研究,甚至谈不上欣赏,因为我不通丹青,也搞不清楚有这么多流派,这么多主义的。只是有空暇时,我也会拿起翻弄一番。如果一定要有什么目的,也只是为了长一些见识而已;如果一定要说出什么意义的话,也只有套用一个词——“陶冶”一下吧。记得近二十年前,徐星写过一篇小说叫《无主题变奏》,里面有一句话:附庸风雅,总比附庸流氓好。 i5&,Bpfo-
我会感叹数万年前的先人就能画得如此神韵逼真的洞窟壁画出来,那时可没有什么美术课程,连画具也没有,而且竟然能够保留至今;我会惊讶让我怎么也享受不到美感的毕加索作品竟然如此高的价值,毕加索的画我在二十多年就领略过,画的人物都是“错位”的,比如女人,一边乳房在上,一边乳房在下,简直是莫名其妙了;面对《向日葵》我也感叹凡高只能享受死后的哀荣,我读过凡高传,而且是数本,这个生前连吃饭也要靠弟弟接济的画家,一幅画也没有购买……仅此而已,唉,没有办法,我就是这个水平。 i5&,Bpfo-
但其中有一幅名为《盲女》的画是那么深深触动我的心灵,让我久久凝视。 i5&,Bpfo-
这应该是初夏的场景吧,宽阔的原野上草木葱郁,散放着牛羊,停歇着鸟儿,这也是一个雨后的时节吧,蓝色的天边,挂着两条彩虹。在近距离的在田梗上,相依坐着两个小女孩,她们穿着破烂、笨重的衣裙,正面是一个稍大的,大约十五、六岁的女孩,眯缝着眼睛,微抬着下巴,似乎在注视着天空,一只手拉着田梗上的青草,一只手握着旁边小女孩的手,侧耳细听着——这是一个盲女呵;那年纪稍少一些的女孩,转着身子,抬头看着天边的彩虹。画中介绍,小女孩在给盲女描绘她无法看到的绚丽色彩,盲女在想象中感受着自然的美丽。 i5&,Bpfo-
面对这历经整整一个半世纪的布油彩里的景象,又似乎就在我身旁发生。 i5&,Bpfo-
天下有些人,似乎一生下来就是为了受苦,比如,那女孩,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最平常的视力,但她没有。作为身体健全的我们,可能没有体会甚至没有想到过,眼前黑暗而且永远是黑暗的日子将是怎么样的。 i5&,Bpfo-
她们就像长在石缝中的小草,扎根在微少的泥土里,吮吸着可怜的雨露,很少享受到阳光的照耀,但她们顽强地生存着,生长着。 i5&,Bpfo-
弱小的生命也是生命,像这女孩看不到这个世界但同样热爱着这个世界一样,不管多么的贫穷或者艰难,感受着生命,点燃心灵中的明灯。你看,她那红朴朴的脸蛋,多像生命盛开的花朵。只是她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同这个世界的联系,历经着常人想像不到的艰辛,需要付出别人想像不到的努力。只有她们心头的明灯亮着,那她们就有活下去的勇气和热爱。 i5&,Bpfo-
现在回转到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身上来。不管我们高贵低贱富裕贫穷,与残疾人相比,我们起码能够看得见这个缤纷的世界,听得见这个世界美妙的声音,能够自如的走路跑步,能够快乐地说话唱歌;但对残疾人来说,这些都是一种奢望,一种永远也得不到的奢望。因此,我们心中也应该点燃一盏明灯,那就是对弱者藏有怜悯、同情之心,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付出我们的爱 ;而不是冷漠,不是熟视无睹。即使是付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援助,也不是高高在上显示自己的优越感,更不是作秀,为自己争取荣誉名利。 i5&,Bpfo-
刚读了一则小品文。一个盲乞丐坐在街头,前面摆放着一个盆子,一个人走过,给了一元钱,接着又来了一个人,也给了一元钱。那盲乞丐先给第一个人说了声“谢谢”,而对第二个人则是起身鞠躬,再说“谢谢”。那第一个人就不服了:“唉,老头子,我们同样是给你一元钱,你为什么只对我说谢谢,而对他刚又是鞠躬又是谢谢。”盲乞丐说:“因为你给我的一元钱是远远地仍过来的,而他是走过来躬下身子放到我盆里的。”那第一个人就勃然大怒了:“臭老头子,原来你是看得见的,在扮盲人啊。”盲乞丐不慌不忙地说:“我看不见,但我听得见啊。你的一元钱是咣的一声;而他的一元钱,声音很轻。” i5&,Bpfo-
就如这幅图上的介绍上所说的,盲女膝上放着一只小手风琴,那是她们惟一的衣食来源。我们可以感知,这姐妹俩的生活是如何的艰辛。小小年纪,女孩,残疾,温饱,流浪,卖艺或者乞讨,相依为命……这些词的组合,意味着什么。 i5&,Bpfo-
能真正打动人的不需要多,比如,一幅画就够了。她如一杯清茶,能够让我们保持一颗清醒的心,或者是一个刺激,不使我们麻木。 i5&,Bpfo-
让我们在灯红酒绿之时,在得意忘形之时,在骄奢淫逸之时,在踌躇满志之时,在权倾一方之时,在腐败堕落之时……不忘有一颗仁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