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乘火车出差,正好对面铺位是位导游,他告诉我他去过的风景区里最美的是九寨。从那时候起,我对九寨就充满了向往,仔细地计划着在最好的季节(我一直以为是九月)去趟九寨。前两年有过两次去九寨的计划,但都是在马上就要动身的时候取消了。一次是因为从新闻里看到黄龙有人被风雪困在山上,一次是因为单位上的事情。这个月中旬去成都开会,终于实现了我的梦。亲眼目睹了九寨——那个神仙居住的地方。
九寨的水的确名不虚传,沿途碧如玉的河水虽然早就刷新了我对水的认识,但是当九寨的第一个海子映入视线时,瞬时我都目瞪口呆了。望着那晶莹剔透的水,车上的人们几乎都倒吸了口气才用“呀”“哟”的嘘嘘声开始赞美起来。当听到一连串的“哇噻!哇噻!”是来自是衡阳的张处时,车上的人都笑了。他平时可总是正儿八经的一脸严肃,学历最高,眼镜最厚,面对九寨的水就会用哇噻两个字眼了。笑……
听四川的朋友说过,九寨一年四季都是景,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美。可是,冬天的九寨整体上给我留下的感觉和我的期望还是有些差距。岷江的发源地就在此不远,我想象中的应该是像主席诗词“更喜岷山千里雪”描写的那样白雪皑皑,或者像我所见到的南方的大山那样郁郁葱葱。九寨冬季的山很像北方的,山下边还有些绿色的松树,其它的树基本都是枯萎的,远远地看上去山上光秃秃的。远山的山顶的脊背上稀稀落落的浅雪很难让人相信就是它们,发源了川流不息的岷江。这其实是我地理学的不好,忘了这里是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
这趟九寨之行给我最深的印象一个是九寨的水,这是在我的预料之内的,预料之外的自然也有,那就是对羌族有了很多认识和了解。
羌族,据说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对于这个民族,我只是有些书本印象,知道这个民族曾经是中华民族的源泉。我在九寨包括路途只转悠了四天,没有真正去羌寨,所以印象比较浅薄。但是就是这些粗浅印象,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L&|^y8
居住在九寨和九寨附近的主要是两个民族,一个是藏族,一个是羌族。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附近的阿坝州等地也是我们国家羌族人唯一居住的地区。
羌族人的祖先一定是被什么人赶到这里来的,在路上我们就看到了毛儿盖的路标,当年红军也是撤退到过这一带,羌族人留下来了,红军继续北上了。羌族人为了留下来走过了艰难的历程,这份艰难不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羌楼羌寨就是无声的诉说。
羌家人的羌楼大多都是建在半山腰,被当地人叫做 “庄房”,羌语叫“窝遮”。“庄房”是用片石和粘土砌成的。一般人户的住房都是四、五层。下面的一层是用来养猪、养羊的,中部的几层用来住人和做厨房,最高的一层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房顶用来打麦子、青稞、豆类和晒粮食。羌族人的住房是互相连接的,一旦打起仗来便可以互相支援。还有巷道,用来埋伏奇兵。尽管那里的水资源丰富,但是寨子里有自己的供水系统,而且全部都是隐藏起来的,为的也是防患。寨子外面还建有“羌碉”,很高。导游说里面也是有储存食物的地方,有瞭望的地方,有放信号的地方,还有用于作战的窗口。
羌族人是很聪慧的民族。他们的建筑师要小学艺,要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钻研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由于他们的寨子都建在半山腰,羌族人在两山之间架起了绳索。尤如现在城里人的游戏刺激项目一样,他们就靠着那根绳子进出家门耕耘劳作。羌绣是很有名气的,据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羌族姑娘从小就喜欢学习刺绣,不仅在衣服上绣花,她们还喜欢在鞋上绣上云朵,男女老少的都穿绣有云朵的绣花鞋和绣着图案的鞋垫。这个习俗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在九寨的高原红藏羌文艺演出上我还仔细看了羌人的脚下,果不其然连老头的鞋上都有花呢。
羌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相信万物皆有神灵,因此他们崇拜天神、地神、山神、水神、树神、羊神等三十多种自然神。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那里居住的藏族人也同样热爱大自然)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个神奇的九寨。九寨的海子是不允许游人在里面洗手的,这一点恐怕也是独有的吧。可有一点我不明白,他们既然崇拜羊神,怎么不崇拜作为高原重体力劳动者牦牛神呢?
羌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传说在远古时期,羌人的首领阿巴白狗掌握着用桦树皮写成的羌文经书,所以他能知晓天事人事,行军打仗也很有本领。有一天,他因疲劳而睡得太沉了,白毛公山羊闯进他的帐篷,偷吃了全部桦皮经书,阿巴白狗气极了,不但杀了心爱的白毛公山羊,而且还剥了它的皮,吃了它的肉,又用它的皮做成了鼓,敲鼓念经才回忆起不少天事人事。古老的羌族文化是靠口头背颂传承下来的。我想了,我的记性越来越不好,等以后也想办法整个羊皮骨,可是靠我的记性写出来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呢?笑。。。
远距离看到的穿着羌族服装的人就是在舞台上表扬节目的六个平均年龄65岁的老人。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没有伴奏和声唱着他们的出征歌,这个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这些老人看上去明显地就是当地农民,但是因为一年中几乎每天都有同样的演出动作已经很娴熟了。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懂和声的高深,但是可以从他们铿锵有力、高昂粗狂的歌声中感受到他们的沉重坚毅以及那遥远的沧桑。至于那一群跳着羌族舞蹈年轻漂亮的小姑娘,我不敢相信他们一定是羌族人,也许就是四川省什么艺术学校的学生呢。一张门票就是180元,几乎天天爆满,这样高的收入有点“滥竽充数”是很正常的,我理解。
导游按照他们的规矩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卖茶叶的地方。推销的方式就是要喝茶,美其名曰:茶道。介绍茶道的是个羌家姑娘。这样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了羌族人。
小姑娘看上去也就是十七八岁,个子不算高,圆圆的脸庞,大大的眼睛长得挺大气。上衣是件对襟外罩,很像汉族农村过去的那种样子,但是领子下面的一圈上绣着花,衣襟的边上也绣着花,衣服的颜色很鲜艳,桃红色,记不清哪个部位还有大片的黑色。下面的裤子就是牛仔裤,旅游鞋。头顶上搭着一块长方巾被一根用毛线编起来的辫子系在耳朵后面。小姑娘佩戴着银项链上挂着一圈坠儿。
小姑娘首先告诉我们,不能叫她“小姐“,在羌家,只有将好吃懒做不爱劳动不受人喜欢的女人,才称为小姐。羌家的年轻女子要称之为姑娘或阿妹。羌家小阿妹从容不迫地为我们这一行人沏了三道茶。我们迫不及待地询问着有关羌族的各种问题。小妹看上去一幅早就习惯了的样子,一边干活,一边一一对答。语速之快,语言之流畅倒使这个卖茶叶的店铺成了传播羌族传统文化的讲习班了。我可是受益匪浅。
羌族是个类似半母系社会的民族,结婚都是男到女家,妇女在家里具有绝对的地位。羌族女子勤劳善良,结婚后都是要承担家族的重担的。羌族的女子一般不外嫁,传统的习惯是到了该婚配的年龄,父母亲就为她找三个小伙子在家里做家务三年,然后,看哪个勤快做得好,就留下哪个做女婿了。现在有所进步,父母不包办了,男孩子也不用去女方家干三年活了,但是还是女选男。每年的十月初一是他们的节日,男男女女打扮好就去参加庆典,在那里女孩子看上谁,就把谁领回家里。我们问她,要是小伙子不愿意呢?话音还没落,小妹理刻板起脸,声音也高了八度“他为什么不愿意?”“在我们那里没有不愿意的呢”。“女孩子看上谁,谁就得答应。”说完还瞟了一眼张处。哈哈,张处可是我们这里最年轻的。
不过很快地我们就为羌家的男子感到幸福了。这里的风俗比较有趣,结婚后女人在外劳作,男人在家里做家务洗衣服抚养小孩。羌家的男子被称作“阿哥”,一些需要在家里完成的事务比如炒茶、凉晒谷物,就由阿哥来在家里完成,相对女人来说,阿哥的劳动量是非常的轻的,也没有养家糊口的心理压力。听完这些介绍后,同行的男同志大哗,大家起哄架秧子让那个衡阳的张处留下来给羌家做女婿。不料小妹一席话像连珠炮一样发出之后,笑得我们前仰后合。
“我们羌家不喜欢戴眼镜的阿哥”
“阿妈说,男人花花肠子多,两个眼睛看女人都花,四个眼睛看就更花了.”
说得在场的几位四五十几岁的男士们都下意识地摘下了眼镜。又是一片哗然。
阿妹介绍着最后一道茶,叫什么名字我当时就没打算记,现在也写不出来,但是知道是生长在很高的树上。我问她,那采茶的活谁干呢?小妹说当然是我们干啰。羌女们的身量不算高大健壮,却是有着无限的坚韧和责任感,承担着全家的重担。
羌族人的生活水平很低,尽管水资源丰富,但是可以用作耕作的土地很少,主要粮食作物就是玉米和土豆(他们不这么叫),用农作物换其它用品。受教育程度也很低,一般读到初中就算很不错的了。小妹说,寨子里也出了三个大学生,是来扶贫的大姐姐帮助学出来的,可是走了就没有回来。说完这话后停顿了一下看了一眼远处的大山。随后笑着对我们那位戴眼镜的张处说,放心吧,我在这里干干了两年了,天天次次都有人说愿意留下做羌家女婿,可以到现在一个也没留下来。我知道你们在开玩笑,你们都是大城市的,怎么看得上我们的穷山僻壤呢?说得我不自在起来,城里的人日子过好了,花钱来看山看水,想往着洁净的空气,在这儿短短的四天,我们都觉得是在忍受着没有暖气的寒冷,粗米破菜的艰苦。而这里的人们比起我们的生活还有着那么大的差距呢。
从一个角度说社会在进步,各族人民都在寻求发展,20万羌族人民的生活一定会逐步得以改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说,你再有钱,你买得来新鲜的空气吗?你把那个水的检验标准定得再高,你能使你用的水清澈如玉吗?所以还是想说,九寨就是神仙住的地方,我们好羡慕你们-------羌族,还有那里的白马藏族。
2005。12
[ 此贴被浅雪在2006-05-06 06:4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