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25阅读
  • 0回复

[原创]我与潮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20-07-31

 

 

我与潮济

 

               

1992年定居黄岩后,时常会在市井交流中听到“潮济码头”这样一个名词,逐渐地铭刻进脑子里,挥之不去。从而,在之后的岁月里,我对潮济予以了特别的关注。

 

                     

1987年重修灵石寺塔(建于北宋乾德三年)时,塔中出土的刻字砖中,有这样的记载:“都镇通使马仁霸、县令赐绯鱼袋徐时,刺史裴迎,潮际铺将吴忻”。由此推断,五代、宋初时,黄岩就已设置了“潮际铺”,朝廷委派将军镇守。因该地处黄岩中西部的平原山区交汇之界点,更兼永宁江水路交通上下游在此中转,陆路交通于此分叉辐射临海、仙居、永嘉、乐清等周边郡县之要道,古时在此置“铺”设守,完全是有可能的。

潮济,历史上曾名潮际。因台州湾的海潮,沿椒江、永宁江上涨,直至此处而止,是以得名。从以上塔砖记载“潮际铺”可见,该地起码在北宋时仍称“潮际”。

清代,潮济属六都(驻地前蒋村)。民国2年(1913年)设潮济乡(驻地潮济村),民国36年(1947年)撤乡。1949年解放后,仍设潮济乡(驻地潮济村),后一度曾改称潮济人民公社,1992年撤乡并入北洋镇。

潮济码头,曾是黄岩西部一个热闹所在;在被淹没的年代里,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因为潮济码头,潮济成了一个水运交通枢纽,一个繁荣的集镇所在。

从潮济的感潮河段起,称永宁江,是黄岩的水运大动脉,经椒江出海。宁溪镇的黄岩溪、原小坑乡(现上垟乡西洋村一带)的小坑溪、屿头乡的柔极溪流经现长潭水库大坝附近处,三溪汇合而形成永宁江。至潮济附近,水势逐渐平缓,可通行船只至黄岩城关和海门(现椒江区)。宁溪、屿头、小坑、上垟等地用竹筏(竹排)载运山区竹木柴炭等物资到潮济,再转船运。运往山区的生活物资和生产资料,从县城装货溯潮而上至潮济码头,转用竹筏(竹排)运往宁溪、屿头、小坑、上垟等地山区各村。因而,潮济是黄岩水运交通枢纽,是山区、平原货物中转之地。唐、宋时期称“潮际铺”,其后的千余年,潮济一直是黄岩西部水运交通枢纽、商贸繁荣的集镇。 Yu?95qktP  
  清末民初,机动汽船“永裕轮”,开始经营黄()()航线,涨潮时开船,到达潮济后等退潮时返回,解放后又增加了“黄济轮”。1958年,黄岩至长潭公路通车,轮船乘客减少,货运量也渐淡;19608月,长潭水库大坝合龙,水库以上三条溪流被阻断,永宁江失去上游水流、竹排运输被废止,而航道渐被淤积,“黄济轮”难以直达潮济,轮船改为头陀为终点,后又改为山头舟,至1968年终于断航。水运交通功能的消失,潮济的来往人流逐渐消淡,其作为商埠功能也逐渐消失,曾经繁荣千余年的商贸集镇渐次衰落。

19925月,黄岩市实行撤区扩镇并乡,潮济乡被撤,并入北洋镇。不再是区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潮济,仅剩每十日两市的农村集市日,当天上午还有些热闹。

 

                 

潮济,能勾起人们记忆的,如今只剩下几条百年古街。

潮济老街位于黄岩北洋镇潮济村中心,主街也有人称直街,南北走向,南起三官坛,北至沚江亭,长约260米,街面宽5米,街两边开有货行店、药店、布店、饮食店等店铺60多间。其中陈万顺开的南北糖果与中西布行为一座民国初期老屋,五开间建筑,坐西朝东,硬山顶单坡小青瓦盖面,屋柱为青砖抹灰面方柱,内为木质圆柱,临街二层为砖墙,上书货行名称,中堂面屋雕刻精美的雀体装饰。主街南端的三官坛建于1935年,为一座仿古庙宇,坐南朝北,歇山顶,小筒瓦盖面,面街门窗雕刻精致。两旁是清末至民国的木建筑二层民居,廊下的人物戏曲雕刻,在“文革”时被破坏。直街北端路廊名“沚江亭”,似一垛城墙,路廊内遗存1938年题记的路廊茶亭石碑1方,街上十分清静。这条古街,是黄岩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

2004年,携老伴第一次游潮济,请朋友“零大”带着我们寻访潮济古老的痕迹。在实地看到的老街,两侧全是门面房,从样式看出,过去是商铺,有许多还能依稀辨认出诸如“南北糖果”、“中西布庄”之类的招牌名。然而,作为老街另一个特征——石路面,却已经不再存在,上面被一层混凝土覆盖了,这是十几年前推行的“村居硬化路面”政策带来的变化。村民们方便了,可是我心里却涌上了一丝遗憾,又少了一缕古老的气息。

老街的老房子里,少数还有老人居住着,但多数已经空置,或被出租给个人当作加工产品的家庭作坊。在老街的西侧,有一个理发的老人与我们聊了些过去趣事,之后即告别回城了。

后来,又带朋友去过二、三次潮济。与第一次所见相仿,只是老街中偏北段西侧多出了二间新房来,与老街失去了些许的协调。

2010年,好友小潘提议,带上海来的宋老师去长潭吃胖头鱼。过了北洋镇时她突然问我,这附近哪里有古民居之类的吗?带宋老师去走走。我随口而出:到潮济去!

在长潭水库大坝下右拐,过桥,经长潭水库管理局,再过毛坦桃林、山下街,很快就到了潮济村。在村口停好车,朝潮济老街走去,发现这里正在发生着变化。

可惜呢,事先没准备,相机没在身边。听我自言自语地说,边上的宋老师接上了话:“我带了个小数码,你拿去先凑合凑合。”

北入口处,老房子边一块空地已被铺上黄土,种了几株小灌木,是一块绿化小园,沿街走进约二十来米一家门厅进去,潮济老街唯一一个四合院(经打听,这里是金家格里)再在修复,工人们正在天井铺上薄石板当地面。可惜,这个四合院已经不完整,靠西侧厢房已经于N年前被住户改造成现代民居建筑了。

到老街时,许多老人不无主动地说:老街路面开始挖了,露出来了。果然,再往前走,就看见沚江亭以南约长五十米的水泥路面已经被挖掉,露出了原先的石街面来。一个老太太不无婉惜地嘟囔:这些水泥路面,都是我们自己掏钱浇的。

这段街面中,就有那两间新建的现代民居。房主人母女热情地请我们吃桃子,话题就聊了开来。我说现在恢复老街原貌,可惜你这两间新房恢复不了了。她们说,前几年老房要倒了,只得原址重建,如果政府有钱,也可以把我们迁出去,这里还原为老房子啊!

在这里留连几分钟后,我们调头想往回走。这时旁边一直跟着我们的一个村民主动说,那边还有老街,我带你们去。

古老的潮济码头在哪里?这是我最想知道的。因为前几次来时,都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指认,这位村民只是告诉我“在那边”。

当然,随着长潭水库建成,永宁江上游断流,好长一段永宁江几十年来已经被淤塞、缩小甚至改道,那曾经热闹千年的潮济码头,尽管已经遗迹难觅,但我仍想知道确切的地点。

就在那边,跟我来!这位热情的村民一马当先,带着我们插进一条小弄堂,拐过一二个弯,向右前方高处指着:看,那房檐……

那白墙上、屋檐下挑檐处,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映入我们的眼帘,一股艺术气息扑鼻而来。又向前转半个弯,就来到了一个圆拱门前面。圆拱门两侧,是两幢一排长长的古老的房屋。圆拱门前是一个宽台阶,拾级而上跨进圆拱门,是一条古街,这才真正是潮济最早的老街。据村民说,这才是潮济最早的老街,大家都习惯叫上街。

 

             三

我们一行来到这里时,圆拱门里街道左侧,有一位老太太坐着修补一个篾制家具,右侧的竹杆上挂晾着许多大蒜。我们的到来,顿时使冷清的古街有了一丝生气,宋老师还要我为他与老太太的工作场面一起拍照留念,老太太也乐意配合。

一会儿,带我们来到这里的村民,从家里拿出一块古老的门牌来,问我们能否知道这是什么年代的门牌。门牌上以繁体字写着:“黄岩县第七区潮济镇 中街 第一一0 110 ”,这是他家过去的门牌,现在的门牌是“潮济街228”。

Yu?95qktP  

这时,我心里不无疑惑,当地村民习惯称作“上街”的这条街,门牌上曾经写的是“中街”?

不一会儿,天上突然下起雨来,我们退入隔壁一户人家里避雨,两夫妇热情地给我们端来凳子。雨越下越大,好长时间了,天也渐渐地黑了下来,但还象没有要停的样子。这时候,先前带我们来的那位村民,给我们送来了雨伞,我们才得以回到停在老街口的汽车旁。

经询问,这位热心村民叫黄大兴,在村口开着“大兴建材”店。

此后,我尽可能地搜索“潮济”的有关资料,从区政协文史资料里找到一段潮济老街介绍,说明除了直街以外,还有支街。“支街东西走向与主街形成十字交叉。在支街东部有一座陈元生南货店为清代建筑,坐东朝西,三开间店面,穿斗式梁架,两边墙体上有浅灰雕建筑,临街檐柱上的牛腿雕刻精美的封神传说人物题材。”而在支街以外,还有上街。“支街东端有上街桥码头,潮济河头小火轮进出其中,为潮济水上的运输主道,上街原为潮济最老的一支街,上世纪80年代毁于火灾。”    

潮济码头就在上街桥东头附近。经我后来走访不少知情的老年人,确认上街北端圆拱门外约十来米,就是一条官岙、岭下两条溪涧汇合而成的潮济溪,经此处汇入几十米外的永宁江。而上街出来台阶以外就是横跨潮济溪石桥,大家叫上街桥。要去码头,得先过上街桥,再向右约走十米处,就是轮船码头,当地人也有人称上街桥码头。在此码头南边不远的高坎头,还有一个竹排码头。通过水路来往的客商与过客,下船后要跨过上街桥后上岸,经上街进入集镇。

而文史中关于“上街原为潮济最老的一支街,上世纪80年代毁于火灾” 的表述 ,经走访调查年老村民,均确认上街是潮济最老的古街,但普遍否认上世纪80年代没有发生过大的火灾,更不要说是毁掉一条街的火灾了。而且,经现场踏看也难以查找到,所谓被大火烧毁的整支街的位置或遗迹了。根据码头附近的地理位置,除了现在村民口中的上街外,确实无法“摆放”下另一条所谓的“上街”了。

故此,我确认,现存之发现“潮济镇中街110号”门牌、村民口语中的上街的这一条老街,即是潮济古街中的“上街”,它并没有毁于火灾。而文史中所称的与直街交叉成十字的“支街”,在村民口中是“横街”。

要说大火,潮济真的有过一次大火灾,因为那场大火灾,才导致了直街的诞生。经访问84岁的黄绍基等多位老人,经认真地回忆,一致确认那场大火“是严茂林出生那年的事”,而严茂林当时已95岁(当年是2013年),是以我认为那场大火的年份,可以确定是1918年。大火是从平水庙前的蛎灰灶引燃的,正遇西北风直向东南方向压过来,火势越来越大,烧毁了大片民房。大火后,才统一规划了自平水庙始向南至下街止,260米长、5米宽的直街,全部按商贸需求建成了60余家店铺,促进了当时商贸集镇的发展与繁荣。

 

                                 

潮济的直街,是名符其实的“百年古街”。而这门牌,究竟是哪个年代的呢?其中“第七区”、“潮济镇”这两组关键词,应该能让我找到这块门牌制作的年代,我自觉信心满满。

然而,《黄岩县志》中对县域区划的沿革,描述都是粗线条的。比如对清代时的描述,“雍正十六年(1733),知县樊琳改正县都图区划。城区分4都辖8图,乡分51都辖71图。”“清宣统元年(1909),筹备城乡自治机构。次年,县城内和澄江街(今大桥路)、九峰岙、柔桥,划为城厢,设路桥镇和正南镇(现院桥)和29个乡。”其中都没有说到是否设区,如果设区的话又如何称呼。我想,当时应该是没有设区。

那么,我们再找找民国时期的情况吧!《黄岩县志》记载,“民国2年(1913)划为城厢和232乡。”但没提是否设区,按理解,应该是没有设区的,否则应该会有记载。“20年(1931)分7区、26镇、149乡。26-34年,有58个乡镇。”这里明确设置有7个区,接着下文详细地列明是“直属区:……路桥区:……”,而不是以数字序号为区名,所以也不可能有“第七区”这个名称。后来,民国36年(1947)有过一次乡镇调整,缩并为42个乡镇,但没记载对区有没有调整。

看来,民国时期也没有过“七区”?那我们接下去查查解放后吧!

《黄岩县志》记载,“1949年,置城区(辖7个乡5个区属镇)及乌岩、头陀、院桥、路桥(辖路桥镇)、双洪、金横6个区,辖51个乡6个镇。”“195011月,为便于剿匪与土改,金横区划为金清区和新桥区,双洪区划为三甲区和洪家区,城区分为城关区和澄江区,乌岩区划为宁溪区和乌岩区。全县置城关、路桥、乌岩、澄江、金清、新桥、宁溪、头陀、洪家、三甲、院桥11个区。共划分128个乡、1个区属镇。”这时,确实有了11个区,但也不是以数字序号命名的,所以也不可能在门牌上写“第七区”。其后,虽然又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几个时期,都有较大幅度的行政区划调整,但都没有出现过以数字序号来命名区一级派出机构的事,直至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中,撤销了区一级行政建制为止。

从志书里查不到这“第七区”的出处,成了一个谜团。历史上,潮济事实上确实发挥过交通枢纽的作用,一度成为商贸重镇。那么黄岩县的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行政区划中正式命名的“潮济镇”呢?根据这门牌,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是正式的区划名称,怎么可能把“潮济镇”三字写上门牌呢?

从志书中查找“潮济镇”,查不到。只有“潮济乡”的建制名称,始出现于民国2年(1913),潮济乡属于乌岩区。当时乌岩区辖秀川镇、秀南乡、秀西乡、岭下乡、岭上乡、黄岩溪乡、宁溪镇、柔极乡、乌岩镇、青江乡、潮济乡,共11个乡镇。民国36年(1947),全县又压缩为42个乡镇,潮济被取消了乡建制。1949年解放后,志书中没有列明各乡名称,根据“乌岩区划为宁溪区和乌岩区”一句,说明宁溪镇已从乌岩区划出并设区,据“乌岩区辖15个乡;宁溪区辖9个乡”,说明乌岩区所辖乡数量仍然与1947年时持平,估计潮济乡仍然存在。《黄岩县志》(2002年版)记载,潮济乡辖11个行政村,在“1988年头陀区人口与土地表”中,列有“潮济乡,户数3378,总人口12414,耕地5263亩……”19925月,黄岩市撤区扩镇并乡,撤7个区公所、29个乡、10个办事处。自此,潮济不再作为乡的建制,原辖区域并入北洋镇。

这门牌中的“潮济镇”,究竟是哪个年代的事,抑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且等人们继续探寻了。

如今的潮济,经并村改革并进岭下、桥下两村,仍然是一个行政村。潮济,是一个仍为世人时时想起,想要通过她去追忆一段历史的地方。

 

                                

2013年,机缘巧合之下,我走进了潮济村民黄大兴家,连续住了三、四个月,与他们同住同吃同聊。围绕潮济码头、老街、竹排、船等话题,遍访老人,以笔与相机,寻觅并记录历史踪迹,留下不少手稿(部分以《潮济行》游记方式曾在网络连载)与珍贵图片资料。潮济历史古村落与文化礼堂的建设,正好派上了一些用场。幸甚!

岁月如梭,一晃已过七年,那年时常叫我阿公的一位幼儿园小朋友,如今俨然象一个小男子汉了。一想起“潮济码头”、“潮济古街”,脑子里就会浮现出永宁江面上那点点的帆影,黄岩溪、柔极溪、小坑溪那湍流中与险滩上排工们高吭的号声,鸣响的轮船汽笛声,一夹一夹泊定中的竹排正在卸货……一个具有建筑、交通、生产、商贸、宗教、文化、艺术等立体性具象的潮济,呼之欲出。

遥想当年那热闹的潮济码头,下船的过客,还有卸货的排工们,挺着健壮的身体,跨过上街桥,登上台阶进入圆拱门,步入上街,四散到下街、直街、横街,或找家饭店吃饭,或沿街各店寻觅着家用什物,想为妻小买点小什件……

那是一个繁荣的商贸集镇,是一个曾经承载黄岩千年水运交通枢纽历史的潮济。

 

                   (徐凤华为“档案代言”写于2020629日)

 

Yu?95qktP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