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慈善义工协会会长徐凤华:莫道桑榆夕照晚 甘洒大爱满人间
金 远/文
在黄岩区,有这么一名退休干部、共产党员,他创建了慈善义工协会,带领着3100余人的慈善义工团队,长期坚持开展敬老助老、助学助残、扶贫济困、环保、便民服务、文明交通、社工进文化礼堂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慈善公益活动,给一户又一户的家庭送去帮助和温暖。他以一己之力,于2001年创办了一个网站——蜂鸣网(前身为东瓯都市网),将公益与文学、摄影紧密结合起来,弘扬慈善志愿精神,传承公益服务文化,让单纯的摄影、文学采风活动蕴含了公益的内涵;他致力于民俗文化挖掘,以记录、抢救、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为己任,主动地、个性化地投身于中华文化精神的全面传承,并成为“抢救性记录中国文化遗产行动”的重要社会力量。
他就是网名为“秋绪”,被尊称作“秋老”的黄岩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退休干部、黄岩区慈善义工协会会长、黄岩区民俗摄影协会主席徐凤华。
一
十多年来,老徐以其善良、奉献之心,运用其个人的写作、摄影特长与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以其自己投资创建、维护的网站为平台,以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社会经验与组织能力,把慈善义工、民俗摄影两支队伍,与蜂鸣网这个互联网平台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无异于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慈善公益工作室,专门为社会送去温暖、传播着文明。他身兼黄岩区慈善义工协会会长、黄岩区民俗摄影协会主席、蜂鸣网负责人等职务,多年来一直把慈善为荣、助人为乐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传播、弘扬到社会各个角落。
要追溯徐凤华“行善”的足迹,还得从上世纪算起。他从1992年初调来黄岩时,就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希望工程”的助学结对活动。二十多年来,丽水遂昌、台州仙居与黄岩、四川平武与雅安等地都有他曾资助过的学生。期间,还影响了他的两位朋友也参与到助学行列中来。
2008年,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时,他才通过蜂鸣网第一次公开发出倡议,发动网友们一起来帮助灾区的贫困孩子。也就在那一年,他发起创建黄岩慈善义工组织,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一起来做“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善事。
如今,以他为首创建的慈善义工协会,已有会员3700余人,不仅有公务员、工程师、教师、记者、工人、农民、学生、家庭主妇,还有不少“新黄岩人”。
他的老伴——江一平,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一直无私支持他的工作,不但挑起义工协会后勤和办公室日常管理两大重任,有时还配合他一起组织活动、做好服务。2015年,被评为首届台州十佳杰出慈善义工入围奖。
他的民俗摄影协会,包括中国民俗摄影蜂鸣部落,共有会员1000来名。他们心系社会弱势群体,把镜头对准民生民情,用镜头记录下那些贫困的家庭,贫弱的村庄,让他们被更多人知道和关注,从而获得被帮助的机会。
他的蜂鸣网,有注册成员28000多,16年来一直拒绝商业模式、坚持公益之路,集中记录、宣传义工们的公益行为,展示公益活动取得的成效,用影像记录传播正能量,还通过主题图片的形式,使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得到社会的关注,让许许多多的好人好事得以颂扬,也唤起更多的人们关注公益、关爱他人,关心自然。
二
他笔下的文字与镜头中的影像,是无声的力量。黄岩的许多好人好事,都经徐凤华与他的合作团队,以笔与镜头去挖掘而弘扬,使社会广为人知。其中报道彭彩荷事迹的《11个孩子的母亲与38个老人的女儿》(后来成为“最美浙江人”、“2012年度浙江骄傲人物”),第三届“感动台州十大人物”与2013年“最美黄岩人”潘深河等人的事迹,就是慈善义工协会副会长夏晓微与他合作最先报道出来的。
特别是创建慈善义工协会后,他的文字与镜头,更是以弘扬好人好事与志愿服务精神为主题。如《“一元爱心”微公益,让您随时随地可做义工——出租车司机向黄岩慈善义工协会捐赠善款纪事》;有对义工活动的发布、宣传,如《暖心腊八粥,甜在嘴里,暖在心里》;有对自身经历的记录和感悟,如《如果有谁能忍受在酷日炙烤下作秀,那就来吧》、《一把指甲钳,一片慈善心》、《黄岩慈善义工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等。
他的文笔朴素、逻辑严谨,散文式娓娓道来生命中的这些许故事时,默默地传递、弘扬着慈善之音、公益之念。许多朋友被他的文章、图像而感染,或加入协会成为慈善义工一员,或汇来一笔笔爱心款用于帮助困难群体,或如他一般将做慈善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
黄岩区慈善义工协会筹建于2008年,正式成立于2009年3月。在会长徐凤华的带领下,短短几年,善作善成,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从邻里社区到西部山区、从敬老、助学到扶贫济困、支援灾区,黄岩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义工们的汗水和脚印。在黄城街头,经常可见慈善义工以义卖、义演、义拍和募捐等方式,为贫困学子圆梦,为灾区募捐,为白血病等重症患者筹资,为流动人口建立“爱心图书室”,为让千家万户的旧衣服再发余热而遍布各社区的爱心“绿房子”……一项项善举在社会各界群众中留下良好的口碑。
数年来,慈善义工共为100多位贫困孩子找到了资助人,建立了助学结对关系。同时,圆了几百名农村孩子的上学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1月,我区上郑乡付学朋父母用手控呼吸机维持儿子生命的感人事迹,被慈善义工“黄岩溪人”发现并传递出信息后,徐凤华立即发出募捐倡议,并率先带着慈善义工捐款6000元去现场看望,当年春节期间被央视三个频道陆续报道。2014年,他就组织义工活动156次(平均两天多就有一次活动);2015年,组织大小活动 238次(不到2天就有一次活动)。
为使慈善公益活动持久开展下去,老徐把自己全部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协会日常管理和活动的策划组织上。人家一个星期是工作五天,而他却是工作七天,甚至还得七天七夜,从未停歇。面对劝说他要注意休息的朋友,他常调侃自己:“我就象一个被抽打着的陀螺,想停也停不下来啊!”正由于徐凤华的长年坚持,以及“白加黑”与“五加二”模式的工作与付出,从而使一个本来松散的具有“自愿、业余、无偿”属性、没有一个专职工作人员的民间社团组织,发展成为一个管理规范化、活动常态化的“单位”。正是因为他的长年坚持,感动并凝聚了一大批热心慈善公益的志愿者,使一个既无人力资源指挥权、又无财力支配权的社团组织会长,能够动员起那么多义工,开展了那么多类似密集型的公益活动。
四
他常说,帮人要帮到点子上,而且要把事做实。而这个“点子”与“做实”,关键得看实效。
2009年10月,徐老带领慈善义工们在访贫问苦活动中,发现仅靠残疾父母低保收入维持生计的方玲玲,因为家里无法凑足她在校吃饭与返家路费的钱,放弃了上职高的机会而辍学在家。他心情异常沉重,回城后就立即行动,在蜂鸣网发出倡议书发动义工报名参与爱心小组,一起来捐款帮方玲玲尽快恢复学业。同时,派出二位义工去录取方玲玲的学校联系,争取学校恢复她的学籍。三天内,有20多名义工报名参与爱心小组,学校方也在主管部门的同意下恢复了方玲玲的学籍。第三天,她就在义工的接送下坐进了学校的课堂。两年后,她成了班里2名成功地考取会计证者之一,由慈善义工联系进了杭州爱心企业实习会计,后来正式在台州一家企业担任了会计。从而,改变了方玲玲的人生轨迹,也改善了一个残疾家庭的生活。
而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则是他策划组织慈善公益活动的原则。七年来,无数处于困境中的人群,都接受过徐凤华精心策划与组织活动后,募捐而来的善款。
多年来,从屿头乡的张海涛、上洋乡的小雨露、宁溪的朱洁妮,北城街道的池日池、茅畲乡的潘世谦、椒江的李玲飞、贵州的李梅、上郑乡的小鑫浩、河南省的张东锋,还有丽水的周珍珍、仙居的周颖等许多因为疾病,因为车祸,因为其它意外事故而处于无法克服的困境的人,都曾经由徐凤华精心地策划,组织实施,发动义工参加,开展义卖、义演、义拍、网上与街头募捐等立体形式的筹款活动,为这些家庭送去了温暖,燃起了生命的希望。八年来一共筹集善款100多万元,绝大部分已经使用到位。
五
近几年,老徐把慈善公益活动重点放在老、弱、病、残的人群上,居家的贫困老人和敬老院、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成了义工的关注对象。
每年5·15慈善公益日期间,慈善义工在一个月内就有20余次大小公益活动,平均一天多一点就有一次活动。他组织义工们深入到北城、海棠、君悦华庭、下埭头、迎春、砚池和东浦等社区、北门广场等公共场所,以及广大农村文化礼堂、城乡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为慈善义工服务基地,腊八节期间开展“万碗腊八粥送老人”暖心活动,并常态化地开展理发、洗头、健康咨询、拍照、眼睛验光、送老花眼镜、磨刀剪、物理理疗、识别假币和法律咨询等公益服务活动。2015年,他又发起了关爱留守儿童春风行动,根据实际现状,发动义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开展有特色的关爱行动,取得理想的实效。据统计,2015年的“社工进礼堂”便民服务活动、养老机构服务活动等慈善活动已经有80余场次。今年除了常态化的便民服务外,又增加了“社工进礼堂”送文艺下乡活动。
六
除了致力于慈善活动,他还热心于公益事业。
2012年6-8月,黄岩区慈善义工协会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多城同创”的号召,参与城市交通整治。他亲自带领58名义工,站在街头,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手拿小红旗,劝导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过马路,坚守红绿灯路口整整两个月,他个人执勤四十三天,两次中暑引发疾病,深夜到医院挂针,第二天一早又出现在大街上。
徐凤华还应邀先后担任西城街道下埭头村、西苑社区文化礼堂的驻堂乡村大使,为村民宣讲“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多城同创”,演绎民俗文化礼仪,提升群众文明素质。他举办心理健康公益讲座,邀请心理咨询专家为广大群众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他与朋友合作举办传统文化大讲堂(德行天下公益大讲堂),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善德正能量尽心尽力;他认真、无偿地履行“黄岩区机关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的职责,配合区委党建工作,努力做好入党积极分子与党员参加义工、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引导与管理。此外,他还组织各行业有特长的义工和爱心人士,进社区和乡村文化礼堂为普通群众服务……从2009年协会正式成立至今,老徐个人有记录的活动时间早已超过8000小时,被省慈善总会评定为“五星级义工”。高强度的义工管理工作和频繁的活动,也使得原本身体朗健的他数度入院治疗。
为弘扬慈善志愿精神,传承公益服务文化,他利用摄影这个平台,带领摄友用影像记录下美的瞬间,用摄影宣传公益事业。他利用“72巷影像艺术长廊”, 推出他那个摄影团队创作的《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传承文明和谐》、《美丽的故事》、《爱鸟》等系列主题摄影展,传递出一个又一个的正能量……近五年来,这个以摄影为平台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正能量的做法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许多学校、单位组织学生、党员、政协委员前来参观学习,连新华社也关注、报道了黄岩这一小街小巷中的“草根文化”。潘深河、彭彩荷等一个个闪光人物通过他和他的工作室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文化使者”。 他一直认为,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逐渐消失,但影像资料会一直被保存。多年来,他致力于黄岩历史文化的发掘,将抢救和挖掘各地风土民情,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任务。特别是在潮济古街的开发和保护上,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他曾在潮济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三个多月,整理、撰写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拍摄了无数的记录影像。同时,他还走访百姓,通过大量的文字记录下当地的风俗民情,还原出潮济这个曾经的水运枢纽、繁华商埠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得益于他的这些资料和影像,再加上政府的重视,潮济古街被顺利的开发,走入了大众的视野。目前的潮济古街,声名鹊起,是很多人闲暇时观光旅游的不二选择。
七
老徐和他的团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黄岩,路桥、椒江、临海……甚至是在四川、云南这些远距离的省市,很多人都通过网络(主要是蜂鸣网站)等途径知道“秋老”这个人和他所带领的队伍。他们中的一些人或多或少的获得过某些启发和帮助,也有一些人同秋老一起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他不停地弹奏着慈善助人的动人乐章,感动并凝聚了一大批热心慈善志愿者。
莫道桑榆夕照晚,甘洒大爱满人间。徐凤华与他的团队以其生动的事例,细腻的气息,拨动着60万黄岩人民的心灵之弦。他和他的团队有力度更有温度,有肝胆更有心肠,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着人们的心灵之花。
他和他团队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黄岩区慈善义工协会年年被评为台州市慈善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徐凤华被评为全省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2015年,省委宣传部、浙江之声等10多家媒体送给他“最美浙江人大型公益活动、万朵鲜花送雷锋”大型匾额。同时,徐凤华又被评为首届“台州十佳杰出慈善义工”。最近,欣闻徐凤华家庭已被入选2016年第三季浙江省“最美家庭”。
今后,“秋老”及他的队伍必将走入更多人的视线,必将影响和辐射更广阔的空间和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