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深山 携爱而行
——区慈善义工协会、区民俗摄影协会上洋公益行侧记
从城区出发,环绕长潭湖继而盘山而上,两个多小时翻山越岭的驱车旅程,这个海拔四百多米的小山村——上洋乡毛岙村终于在山坳之间浮现出来。近日,区慈善义工协会、区民俗摄影协会二十余人走进这座深处高山之上的古村落,看望深山老人,挖掘古村文化,走访贫困学生,开展公益行。
明净的天空湛蓝如洗,几屡“薄纱”轻柔地飘在上面,巍峨的大山,葱绿的竹林,潺潺的流水,毛岙村的清爽恬静是西部山水田园的自然写照。墨瓦石墙,木门栏窗,时间的流逝让这座古村散发着浓浓的古朴气息。
恩泽桥上,老人们坐在狭长的石凳子上,沐浴着暖阳。百岁老人冯寿透也是这里的“常客”。老寿星今年已经100岁了,却依然独自行走,谈笑自如。周围的村民都说老人平时还会下地劳作,俨然不像有如此高龄。义工们听后打趣道:“活脱脱一个小伙子了。”老人眼明耳亮,义工和摄影师们与他交谈丝毫不费力。“阿公,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小小心意,希望你能喜欢。”义工们特意准备了礼物送给老人,祝愿他福寿安康。老人也开心地说:“你们来这费心辛苦了。”然而,老人们毕竟还是上了年龄,他们的健康也是义工们心中的牵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义工们为村里的老人们量血压。“阿公,你血压有点偏高,平时要注意吃药。”随后,老人和前来的“客人们”一起晒太阳谈家常,并亲密合影。临走时,村民们还热情地要将自家的土鸡蛋等土特产拿出来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村民们就跟这个山村一样朴实。”义工和摄影师们感叹道。
随后,一行人逐一对上洋乡的几位贫困学生进行走访。在象岙村,大家来到贫困学生小雪(化名)的家中。“孩子现在在楼上待着,有点自卑平时都不会出门。”小雪的母亲告诉义工们,孩子自从失去父亲之后,就变得沉默寡言,更不愿出门。小雪家有三口人,父亲因为车祸去世,母亲也因为那场车祸失去了一条腿和劳动能力,全家仅靠低保和爷爷的接济生活。而在黄杜岙村,小贝(化名)和年事已高的奶奶相依为命。小贝五岁时失去父亲,母亲也改嫁。“奶奶已经98岁了,我们只有低保,现在也不想上学了。”16岁的小贝说,今年她就没去上课。不幸的家庭,让义工们无比心酸。“希望孩子们的未来能够光明。”拖着沉重的心情,义工们和摄影师们继续走访剩下的几户学生家庭。
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落在了山腰,在夕阳的斜晖中义工和摄影师们踏上归程。早出晚归、翻山越岭的这一天尽管有些劳累,但对他们而言是充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