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是浅谈,是因为我并没有在南方真正地生活过,对南方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看表面,加上自己的一点瞎想。之所以要谈南北差异,是我在的本地的跑步群里,经常看见他们年轻人互掐,南方人说南方好,北方人说北方好。他们都是20---30多的年轻人,我这个年龄大的人,不好插嘴,可我又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干脆在这里写写,发泄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南北有差异,毋庸置疑,大家都同意,关键是谁好。有句歌词说“谁不说俺家乡好”,这歌词在抒发自己对家乡热爱的同时,也传递出了一个消极或者说不讲理的信号,对家乡只能说好,不能说差!如果是抒情,当然是可以的,如果是客观认识,就不能那样了。
在讨论南北方好坏之前,一定要先要界定南北方的范围。本文说的南北方,南方,是指苏南和浙北的范围;北方,是指黄淮平原上的安徽、河南、河北和山东,不包括山西(山西有点特殊)。如果笼统地说南北方,范围太大,也太复杂,说不清,也不好比较。
北方人称呼南方人,叫“南蛮子”,是指听不懂南方人说话。这个定义,我觉得主要还是清人入关以后,大量启用汉人做官,南方官员在朝堂上禀奏回话,说的官话中含有大量方言,让皇帝和北方官员听不懂,于是,借用古时中原政权对南方荒蛮民族的称呼,带有歧视性。南方人称呼北方人,叫“北侉子”,所谓“侉子”,是指粗野,带有侮辱性。无论歧视也好,侮蔑也好,我个人觉得语言是造成南北隔阂的第一元凶。
第二元凶,当归于南北分治的时间太长,这个问题我不多说,有兴趣的朋友可查看中国历史。
第三元凶,就是自然条件。可是,这个问题是客观的,实在是没有办法,我们不能要求太阳一样的照耀大地,也不能要求雨水一样的浇灌大地。自然条件,会让某一地域人的生活方式不同,进而养成不同的生活习惯。我举例来说。南方多雨,多雨,就会让南方人慢慢养成把东西整理地有条有理的习惯,北方少雨,东西放那里不整理,也没事。再比如,南方地少,慢慢就养成精耕细种的习惯,南方一年两===三季,劳动量大,不勤快不行,慢慢养成勤劳能干的习惯,北方地多,一年又是两季,闲暇时间多,慢慢就养成“松”的习惯。
第四元凶,是教育普及和教育质量不同。在古代,战争多发生在北方,北方人可以凭借武的功劳获取官职,南方人转而凭借读书获得官职,久而久之,教育就有了差距。最著名的是明朝初年的“南北科场案”,录取的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没一个。当然,这个事件也给南方人带来了不公平的科举之路,这是题外话了。
总的说来,按我的价值取向,我倾向于南方人,能干会干,喜欢讲道理。我讨厌北方人的喝酒、扯淡和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