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62阅读
  • 9回复

走进《静静的胡杨林》——网友评论汇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4-16
走进《静静的胡杨林》——网友评论汇集 L&|^y8  
   L&|^y8  
  《静静的胡杨林》一书出版之后,凯迪网络之原创基地的一些网友陆续读完此书,有的发表了评论。这些评论写得都很不错。作为作者,我十分愿意倾听读者们发自内心的声音。为此,特将这些评论汇集在一起,与更多的网友们分享。也许还会有新的评论,届时我将继续补充进来。 L&|^y8  
   下面每一篇评论都注明了评论文章作者及出处。 L&|^y8  
L&|^y8  
L&|^y8  
[原创]走进胡杨林——读李茂信先生的《静静的胡杨林》 L&|^y8  
L&|^y8  
文章提交者:atong 加帖在 原创基地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L&|^y8  
L&|^y8  
读书是一种快乐,读朋友写的书是一种大快乐,读朋友写的自传性质的书是一种特大快乐。因为在读这样的书时,除了能享受到普通的读书之乐之外,还能分享到朋友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理解与思考。读完李茂信先生(网名:梧桐书屋)刚刚出版的《静静的胡杨林》之后,我正仔细品尝这样的特大快乐。 L&|^y8  
躺在广东家中的沙发上,轻轻合上了书的最后一页,凝视着书的封面上那片茂密的胡杨林和羊群,我的思绪忍不住随着书中的描写飞到了上海,然后沿着长长的铁路线依次飞到了西安、新疆的石河子、阿克苏,然后沿着塔里木河,走进了那片静静的胡杨林。我仿佛听见了被十六岁的上海女知青别傛从猎人的铁夹下救出来的小黄羊重新走进大自然的欢叫声,又似乎看到了这只被放生的小黄羊走完了十五年生命轨迹后又回到了别傛怀里静静地闭上双眼的情景。这片胡杨林和这只黄羊见证了别傛等一代上海知青支援边疆建设的十数载青春年华。 L&|^y8  
L&|^y8  
作者李茂信先生已经年过花甲,依然以包涵激情的笔创作了五十六万字的长篇巨作《静静的胡杨林》,这是作者二十年心血的结晶,也是作者大半生人生阅历的提炼。作者以上海支边知识青年别傛和西安知识青年黎梦的爱情故事为主轴,艺术地再现了1964年到1980年成千上万的上海知青响应祖国的号召支持边疆建设一幅幅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这是作者十六年青春岁月的记录,是一代中国知青内心世界的一个侧面,也是共和国历史上这一特大历史事件的一个剪影。 L&|^y8  
L&|^y8  
《静静的胡杨林》不只是一个人、一代人、一个民族的一段历史回顾,还饱含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于整个人生的思考。这样的思考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过去、有助于今天的青年了解我们父辈的过去、有助于今天的青年了解我们国家的过去,也有助于我们思考怎样面对我们的现在和我们的未来。 L&|^y8  
L&|^y8  
《静静的胡杨林》令我感动的不只是别傛对野生黄羊的爱,对边疆的爱,对小学生张塔丽奋不顾身的爱,也不只是在那样艰难的岁月中别傛与黎梦的浪漫之爱,而是历尽苦难痴心不改的对生活始终如一的信心和热爱。在繁华的大上海长大的十六岁女知青别傛和她的同学们响应祖国的号召去了遥远的边疆,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和勋章,而是来自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风沙还有土窝子。什么是土窝子?书中说“是在地下挖了好大的一个坑,用树木围起来,上面盖上土,露出地面不过几十公分。里面一张张木板床,都是用木桩支起来。”当他们第一眼看到这样的新家时忍不住都哭了。看到这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毕竟他们还都是刚出校门的十六七岁的孩子啊,那该是怎样巨大的一种心理落差!他们就是在那样荒凉的地方日复一日地开垦种地,种棉花、种麦子、种水稻、打土坯。 L&|^y8  
L&|^y8  
尽管如此,作者在书中却并没有怎么渲染他们对生活的悲观、哀叹、和埋怨,在那样荒诞、艰难、甚至绝望的环境下,尽管当时的物质条件是那么贫乏,然而作者的精神生活却始终是丰富的。因此他们才能始终以积极潇洒的心态面对惨淡的人生,才能不管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L&|^y8  
L&|^y8  
所以我觉得《静静的胡杨林》对于在充满物欲中长大的新一代青年来说,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人生参考书。对于这个充满浮燥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付极好的清凉剂。 L&|^y8  
L&|^y8  
维吾尔谚语说,胡杨树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作者以胡杨林作为一种象征来演绎这部小说,我想是有其深刻的含义的。 L&|^y8  
L&|^y8  
2006-4-10 L&|^y8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4-16
RE: 走进《静静的胡杨林》——网友评论汇集
[原创]阅读《静静的胡杨林》后感 Jy9bY  
文章提交者:味蕾 加帖在 原创基地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Jy9bY  
Jy9bY  
  Jy9bY  
  用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了梧桐老师的《静静的胡杨林》。说实话,在网上读长篇连载,我是抽章看的,(大家原谅)。我看书的时候喜欢半躺着,有时干脆躺着看,坐在电脑前,只能一个姿势,很难长时间保持。阅读时,我很喜欢把自己堕入角色,直接感受书中男女主角的情感波动。我喜欢别傛,喜欢黎梦,喜欢鲁珍,喜欢书中栩栩如生生的人们。甚至觉得我自己身上竟然有别傛、黎梦他俩的影子,(梧桐老师见笑了),我多么希望在我家附近,也有一片胡杨林。现在只能在自己心里开垦着一片自己的胡杨林。 Jy9bY  
  我从小就嗜书如命,当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再看长篇著作了,只能读些短篇的散文、杂文,能完全一口气阅读完一篇中篇小说已经是奢侈的了。有时候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读不读的进去,记不记得住情节的问题。有很多书甚至都忘了故事情节,只是有机会重温时,才发现自己原来看过的,不过再读的感触与以往又不同。后期所阅读的书已经很少能赚取我的眼泪了。我读第一本长篇小说书名叫《火种》,作者名字记不起来了,是讲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年青人的故事,接着看的是《林海雪原》、《苦菜花》、《三家巷》、《警世通言》、《儒林外史》,几大历史名著,少量外国名著等等。(我不是在“晒命”哈)。书是伴着我长大的,以前有了钱一半是买书,一半买衣服,到现在除了有些外借没了之外,自己的小书橱也有些“宝贝”可以炫耀。近十来年就少买了,曾经办了个市级图书馆的借书证,也因为经常出差没续期废掉了。学会了上网后,我有一段时间的觉得网上的文章大多都很另类,不是很接受。当然也不乏好文章。我阅读《静静的胡杨林》时,泪水是随着别傛、黎梦的泪水而出,他们高兴时,我也兴奋,他们感动时我也动容,他们哀伤是我也伤感,最使我感动的,是他们对理想的执着,对爱情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我爱上他们了,更爱那片神秘宁謐的胡杨林。 Jy9bY  
我也试着学别傛,黎梦一样,写一首诗吧。 Jy9bY  
Jy9bY  
Jy9bY  
青春是梦源是我们恒远的理想 Jy9bY  
生活是火炉煅造出了意志成钢 Jy9bY  
爱情如诗如歌般在沙漠里吟唱 Jy9bY  
年轻的人们啊在风沙暴中成长 Jy9bY  
我愿在心灵深处栽一片胡杨林 Jy9bY  
让生命也象那片胡杨林般顽强 Jy9bY  
让我也有块静地为我自己疗伤 Jy9bY  
为我的爱人筑一处幸福的天堂 Jy9bY  
拨开石屎深林带给我们的迷惘 Jy9bY  
我们寻回纯真年代无虑的梦乡 Jy9bY  
谁说岁月无情青春消逝难寻访 Jy9bY  
只要心中存爱春天有花自然香 Jy9bY  
那里就有年青的梦在自由飞翔 Jy9bY  
天道酬勤感谢梧桐老师好文章 Jy9bY  
Jy9bY  
2006-4-6 Jy9bY  
味蕾 Jy9bY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4-16
RE: 走进《静静的胡杨林》——网友评论汇集
[原创]那片神奇美丽的土地 Jy9bY  
文章提交者:听泉 加帖在 原创基地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Jy9bY  
Jy9bY  
Jy9bY  
              —读梧桐老师《静静的胡杨林》 Jy9bY  
Jy9bY  
    当梧桐老师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静静的胡杨林》从古城西安邮递到我的手中,那绿色的高大的胡杨林像一座绿色的长城,绵延至我的眼前延伸到远方。那成群的羊群载着我对这片充满着无尽的神秘的塔里木河岸的静静的胡杨林的向往和崇敬,我一头埋入这梧桐老师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文字中,便走进了那片广褒神秘而美丽的土地,那支边青年用青春的金线串起的闪亮而酸涩的岁月,那片他们曾挥洒着青春、欢笑、泪水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Jy9bY  
Jy9bY  
    读完《静静的胡杨林》,我不禁为梧桐老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世界,特殊的生活经历而唏嘘感叹。“写完它,我就圆寂了,即使它像一片树叶随风飘去”。读到这里我不禁眼角湿润,一个人一生的梦该如何编织?!梧桐老师终于完成了他的夙愿,让我们为他祝福吧! Jy9bY  
Jy9bY  
  《静静的胡杨林》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到从1964到1980这漫长而又短暂的16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男女主人公黎梦和别傛用纯真的理想、青春的缨络编织的梦,他们与那片美丽的土地上勤劳善良的人们度过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们的真诚善良和对爱情、对家庭的责任感与相濡以沫的近乎完美的爱情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油然而生敬意。 Jy9bY  
Jy9bY  
    《静静的胡杨林》立意含蓄深刻,平中见奇,风格清新,富有韵味,自然流畅,从容不迫。 一个人,假如他的一生真的有“几幅不模糊的图画”,让自己“在寂寥的白日或深夜,对着明明的月,丝丝的雨,飒飒的风低声吟诵时”,他不是很幸福的吗?一个人,假如他真的“独对无限的自然,能以自由抒写”,真的能够把自己“积压的思想发落纸上”的时候,他难到不感觉是幸福的吗? Jy9bY  
Jy9bY  
    鲁迅先生曾说过:“凡是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不受别人指令,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出来的东西”。《静静的胡杨林》整部小说结构严谨、场面宏大,语言自然流畅、朴素清新,既有大的场景描写,又有气氛的渲染,既有对往事刻骨铭心的回忆,又有对现实冷静的思考,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倾注了梧桐老师的心血,并且以一种淳朴自然的情感引领读者走进那段岁月,那片美丽的土地,随主人公的欢喜而欢喜,悲伤而悲伤,在或浓或淡,或庄重或雅趣,或艰难或幸福的生活中,品味着百味人生,体现了作者丰富的阅历和作品的深度,让你不知不觉走入作者勾画的苍茫的人生画卷,体味到另一种况味人生。 Jy9bY  
Jy9bY  
    小说《静静的胡杨林》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贯穿全篇的《新胡笳十八拍》、《诗经》中的《关雎》和黄羊“花花”,给整部巨著增添了诗意和亮点。相信不同年龄的读者读过《静静的胡杨林》后,都会有不同启迪和感受,我们将会永远怀念那些将他们的青春热血、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支边青年,他们播洒的爱的种子,播洒的智慧的种子,将在那片美丽、神奇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Jy9bY  
Jy9bY  
  《静静的胡杨林》不以复杂离奇的情节见长,却以它独特的艺术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支边青年生活的社会图景,蕴含着作者对那个岁月、那片土地的挚爱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作者用深沉细致的笔触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了一个时代的真情告白,呼唤着人性中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人间真爱。作品中那清澈澄明的河流,碧绿如毯的原野、质朴淳厚的人民,把我们一同带入了诗情画意中,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升华和净化。我相信,梧桐老师的这部作品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让我们将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Jy9bY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4-16
RE: 走进《静静的胡杨林》——网友评论汇集
[原创]胡杨林里春意浓——《静静的胡杨林》读后感 Jy9bY  
文章提交者:悫悫小书斋 加帖在 原创基地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Jy9bY  
Jy9bY  
胡杨林里春意浓——《静静的胡杨林》读后感 Jy9bY  
Jy9bY  
感谢绿衣使者,送来梧桐书屋老师的大部头小说(小时候,习惯对长篇小说的尊称)《静静的胡杨林》。 Jy9bY  
Jy9bY  
封面,苍劲的树干托起嫩嫩的绿意,承恩朝阳惠顾,林中的羊群悠闲自得,满目浩然生机。未曾开卷,首先对那一片胡杨林心驰神往,仿佛感受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打造,塔里木河的滋润。 Jy9bY  
Jy9bY  
开卷有益,首先闻到了作者用心书写的墨香,结识了用情塑造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走进平凡而又非凡的故事场景。 Jy9bY  
Jy9bY  
从昨天到今晚,除了工作时间就是手不释卷,好在已经在网上拜读过,一目十行,也能跟着主人公的足迹领略从上海到大西北的风采。 Jy9bY  
Jy9bY  
贯穿于故事情结始终的,好像是两条主线,一条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城市知识青年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经历,我们可以当作故事读。一条是不管热血青年的父辈在革命战争年代从事第二条战线的工作出生入死埋葬旧社会还是后人继承父辈精神建设新国家的壮举,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结合,我们又可以当作历史书来读。 Jy9bY  
Jy9bY  
主人公的热情、爱情及其表达,都符合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模式,同龄人感到“就是这个样”。 Jy9bY  
Jy9bY  
梧桐老师的大作,是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退休后的第一部长篇,是在纪念和夫人结婚三十年的日子里定稿的,是献给母亲、妻子、儿女、朋友、自己的,充满了亲情、爱情和友情。是值得拜读的佳作。 Jy9bY  
Jy9bY  
——不知怎的,在徜徉于西北胡杨林的时候,想起了十七、八岁时读过的《边疆晓歌》。 Jy9bY  
Jy9bY  
佳作放在案头,也觉得有点儿缺憾,几十万字的长篇,没有一个序言,只有作者的《题》。如果请人写个序言,可以以介绍的形式让读者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经历,能帮助读者准确地理解该书的创作意图和意义,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更好地展示她的社会效益。 Jy9bY  
Jy9bY  
因为是长篇,最好有一个简单的“内容提要”。 Jy9bY  
Jy9bY  
根据目前的习惯,也希望有一张作者的照片。 Jy9bY  
Jy9bY  
斗胆了,请梧桐老师包涵。 Jy9bY  
Jy9bY  
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 Jy9bY  
挺立着你的身躯, Jy9bY  
涓涓的塔里木河水, Jy9bY  
流淌出你的灵气, Jy9bY  
和煦温暖的春风, Jy9bY  
裁剪成又一年的新绿。 Jy9bY  
生命的朝阳, Jy9bY  
见缝插针透露多少阳刚之气。 Jy9bY  
小牧童哪儿去了, Jy9bY  
抛下那么多生机, Jy9bY  
踏青者驻足林前, Jy9bY  
寻春者一阵惊喜, Jy9bY  
借问,谜底是什么? Jy9bY  
桃李无言, Jy9bY  
开卷有益。 Jy9bY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4-18
RE: 走进《静静的胡杨林》——网友评论汇集
简单说说鲁珍这个角色 Jy9bY  
Jy9bY  
Jy9bY  
申申刘的问题: Jy9bY  
Jy9bY  
虽然没读完,不过我有个问题请教,这个问题在我读的时候一直在想,老师怎样来安排鲁珍的角色呢?开头的时候我以为鲁珍会是个重要角色呢,可是后来发现对她的描写非常简单,甚至对她的爱情...请老师谈一下好么? Jy9bY  
Jy9bY  
答复: Jy9bY  
Jy9bY  
鲁珍虽不是小说主人公,但依然是一个“重要角色”。 Jy9bY  
Jy9bY  
首先要说明,鲁珍这个人物是以我的生活经历中好几个熟悉的人为原型提炼出来的,写作过程中那几个人物原型始终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脑海里。 Jy9bY  
Jy9bY  
1982年3月,这部书创作伊始,就是以鲁珍这个人物开场的。因为在此前许多年的构思中形成的结构轮廓就是这样。全书完成之后,虽然几经修改补充,但是情节结构和线索始终没有脱离原先的构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珍”这个角色也可以算是小说结构上不可缺少的人物。 Jy9bY  
Jy9bY  
许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觉,“开头的时候”会把鲁珍当作小说的女主人公,读到后来才发现不是。这正是我的有意而为,真正的女主人公别傛是平淡出场的,是由鲁珍引出来的。而鲁珍又是别傛生活中最重要的伙伴,不仅是从小一起长大,而且一起从上海来到遥远的新疆,来到地处荒漠边缘的兵团农场,一起经历了那段苍凉的岁月。所以,虽然对鲁珍的描述是由浓渐渐地淡去,却也贯穿了始终,一直到最后一节,尽管话语不多,也不能不提到她。 Jy9bY  
Jy9bY  
鲁珍这个角色,应该说是女主人公的一个重要陪衬。这个人物是为女主人公服务的,当然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越往后,花费在她身上的笔墨自然就越来越简练。但是,作为长篇小说,鲁珍这个角色,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陪衬作用上。如果说这部小说前半部着重写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后半部才写到了爱情的话,那么,小说对友情的描述主要是通过鲁珍和别傛之间的友情来表现的。而且,她们之间的友情也是贯穿了始终的。要知道,在那个荒凉的地方,在那个苍凉的岁月里,人们要勇敢地生活下去,亲情、友情和爱情是多么重要,多么难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唯一的力量。 Jy9bY  
Jy9bY  
至于说对鲁珍的爱情描写也“非常简单”,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可以这样理解:鲁珍的性格中虽然有单纯的一面,她从不愿意把简单的事情看得太复杂,但是她依然是一个有头脑有主见的姑娘,她同样在乎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相通。她在回上海探亲时与欧阳明才第一次见面,但是通过她表哥黎梦以及别傛,两人也是早就彼此熟悉了。他们四个人之间不单单是有着亲情、友情的维系,而且都是能够心灵相通的。因此,鲁珍和欧阳明之间产生爱情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那次探亲相遇只不过提供了机会罢了。当然,毕竟鲁珍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她的爱情故事只能用简练的笔法予以表现了。 Jy9bY  
Jy9bY  
以上只是从结构安排上简单回答申申刘的问题,至于鲁珍这个人物的性格及其在小说中其他方面的作用等等,就不是这样三言两语所能回答的了。 Jy9bY  
Jy9bY  
(2006年4月18日0:32:29) Jy9bY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4-18
RE: 走进《静静的胡杨林》——网友评论汇集
我还在阅读中……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4-19
一杯白开水——怎样读《静静的胡杨林》
一杯白开水 Jy9bY  
——怎样读《静静的胡杨林》 Jy9bY  
Jy9bY  
没有烈酒的刺激,没有咖啡的兴奋,也没有浓茶的醒豁,它只是一杯白开水。 Jy9bY  
Jy9bY  
喝惯了烈酒、咖啡、浓茶以及各种滋味的饮料,那杯白开水一定是淡而无味的。 Jy9bY  
Jy9bY  
假如抱着太高的期望来阅读长篇小说《静静的胡杨林》,一定会大失所望——怎么把一杯白开水当成美酒佳酿了呢? Jy9bY  
Jy9bY  
是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价,《静静的胡杨林》都谈不上是上乘之作。它既没有足以表现一个重要历史时代的社会价值,也没有塑造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平平。如果从市场需求角度来衡量的话,它更没有足够的“卖点”,十分缺乏市场价值,因此很难被市场接受。 Jy9bY  
Jy9bY  
这是最近我自己重新读了一遍之后最重要的感觉。 Jy9bY  
Jy9bY  
记得2002年10月间,我在写作间歇,请女婿读完已写部分提提意见。女婿当时给我写了以下八点意见。 Jy9bY  
Jy9bY  
几点建议想法: Jy9bY  
1、已经具备了小说的基本要素,构筑也有了一定的体系,行文流畅通达,但是囿于某些固定场景的书写太多,太繁琐,思维跳跃张弛不够,没有放在大处远处思考。 Jy9bY  
2、心理描写,意识流动太少。反映时代精神与人群生活结合的东西太少。 Jy9bY  
3、现代文学因素分子太少,比如语言处理,对话处理,结构处理,旧式东西太多。 Jy9bY  
4、应有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摹本作为范本。 Jy9bY  
5、为市场所写,还是心情需要,分清这一点很重要。 Jy9bY  
6、要把故事说得很吸引人,必须明白读者喜欢什么,而不是自己拥有什么样的话语权。 Jy9bY  
7、确定小说主线很重要。 Jy9bY  
8、时间跨度是什么?地点上发生了什么?人物命运是什么? Jy9bY  
Jy9bY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女婿所指出的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我还是没有更多地考虑“读者喜欢什么”,因此没能“把故事说得很吸引人”。 Jy9bY  
Jy9bY  
佟平先生提出一个问题说“这部作品是否太长了一点,能不能更加精简一些?”另一位网友也给我说:“又看了一遍,总的认为很细腻,有时代感,但有些交代过细,人物性格也不够鲜明”,“不要说自己不是作家,不要因为这个而降低要求”…… Jy9bY  
Jy9bY  
当时我很肯定地回答女婿说我不是“为市场所写”,只是一种“心情需要”而已。我这样回答是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并不具备一个真正的作家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并不具有写作长篇小说应该具有的文学功底。所以我特意写了一篇后记,强调自己“不是一个作家”, 所写的只不过是“情感之作”,目的只在于表现“一种心情”。这不是客套,也不是“因为这个而降低要求”。这样说,既是一种“自知”,也是为了对读者负责。 Jy9bY  
Jy9bY  
前几天,我大学时的一位老师收到了我寄给他的书后打来电话,说了一句“没想到你还有这方面的才能”。我小学时的一位同学也惊叹道“真没想到你居然写了这么厚一本书”。这都说明我原本就并不具备这样的才能,所以才令熟知我的人们大吃一惊。只不过我具有一种敢于尝试的勇气,或者说我真的够勇敢罢了。 Jy9bY  
Jy9bY  
说到这里,朋友们也许就能够理解,这部作品存在诸多缺陷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不至于抱着太高的期望去阅读却落个大失所望的遗憾。同时,也能够理解我为什么没有请人写序了,谁会为一杯白开水写序呢?说实话,我内心也极不愿意借助名人威望而把白开水当作琼浆玉液推销给读者。因此,更没有必要有什么“作者简介”和作者照片。这部书是一个毫无来历,不值一提的六十岁老人写的。如此而已。 Jy9bY  
Jy9bY  
话说回来,白开水也有白开水的味道,喜欢喝白开水的人也不算少的。美酒,咖啡,香茶我都没有少喝过,可是这几年我却只喝白开水,而且是煮开的白开水,不是“纯净水”。 Jy9bY  
Jy9bY  
晚饭后在楼下散步,遇到退休多年的同事,跟我说起读后感觉。她说很喜欢《静静的胡杨林》,说是从这本书“真正了解了”我。她说虽然在一起共事多年,彼此都很熟悉,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才认识了一个人的灵魂。我想,她应该也算是喜欢喝白开水的人,而且,她喝出了白开水的味道。 Jy9bY  
Jy9bY  
其实,喝惯了烈酒、咖啡、浓茶以及各种滋味的饮料,偶尔喝一杯白开水也是很惬意的。就是说,只要不是抱有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不是期望从中获得什么,仅仅当做一种消闲,每天空闲的片刻随意地翻看几页,这样来阅读的话,《静静的胡杨林》还是可以一读的。 Jy9bY  
Jy9bY  
因为在论坛久了,朋友们念及我的年龄和勇气,出于尊重和鼓励说了不少溢美之词。对此,我除了深表谢意之外,还得要清醒地自知,决不能头脑昏昏地飘飘然起来。更重要的,我有必要诚恳地提醒其他读者朋友,虽然《静静的胡杨林》书挺厚,其份量却并不重,还是把它当作“白开水”来阅读吧。 Jy9bY  
Jy9bY  
想喝白开水的时候喝杯白开水。这就是阅读《静静的胡杨林》的基本方法。 Jy9bY  
Jy9bY  
(2006年4月19日1:36:32) Jy9bY  
离线秋绪

发帖
24406
蜂蜜
223945
威望
220
宣传贡献值
578
交易币
0
好评度
306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4-20
RE: 走进《静静的胡杨林》——网友评论汇集
我觉得,读自己身边的人熟悉的人写的作品,会更有味道。 Jy9bY  
Jy9bY  
梧桐先生没有必要过谦,你能写成这样一部书,以艺术的形式来记录中国历史一角的一个截面,记录自己几十年的足迹,就是一种成功。 Jy9bY  
Jy9bY  
我想,这样一种成功,是以你的自信、你的决心、你的毅力换来的,是一种艰辛的结晶。 Jy9bY  
Jy9bY  
不说别的,光这一点,就值得人们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看贴是学习,跟贴是友谊。朋友,你跟贴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www.hycs.zj.cn/bbs/u.php?uid=2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4-24
[原创]读梧桐老师《静静的胡杨林》 Jy9bY  
文章提交者:微雨 加帖在 原创基地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Jy9bY  
Jy9bY  
  十几年的大都市生活似乎把曾经的记忆消磨得黯淡、模糊了,前天从邮局拿到梧桐老师寄来的书到昨日已经阅读近半,越读越有种深深的感动,曾经是那样熟悉的情景仿若又重现眼前。 Jy9bY  
Jy9bY  
  对于曾经在那块土地上生活过的人来说,那儿的经历有着磨难但也有欢乐,梧桐老师详尽的描述也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作为支青的父母当年的经历,尽管曾经陆陆续续地听父母谈起过一些,也因为年纪尚幼印象不深,更无法理解当时他们所处的境遇,从梧桐老师的书中我再一次重温了当时的历史,与那段历史带给几代人的创伤。在新疆的生活尽管是艰苦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单纯与真挚至今仍让我怀念。尽管在那儿没有亲戚,但朋友之间的关系就如亲人一般,甚至于超过亲情。曾记得小时候在那儿过春节,常常是父亲的朋友几家互相约好时间,各家准备自家最拿手的菜凑成一桌,从初一到十五一家家的去聚会,大人一桌,孩子一桌,那种其乐融融的情景让我们小一辈很早就开始盼望着每年的春节。几年下来各家都从别家那儿学会了不少拿手菜,桌上南方北方五花八门的菜肴比这些年来尝过的任何菜肴更令人回味。谁家有了什么大事也总是聚在一起商量,放了假也常东家住西家玩的,从来没有任何的拘束与陌生。住得近的几家常常饭后互相窜门,若有一阵没联系另一家便开始挂念起来,总觉得象生活中缺少了什么。这与现在的大都市生活是多么的截然不同,如果说当时父母那些朋友更多的是雪中送炭的真诚,那现在的城市人追求的则是锦上添花的利益,以至于自己在离开那儿十几年依旧未能学会大都市里的虚伪、做作。 Jy9bY  
Jy9bY  
  当年苦难的历史长辈们多数不愿再提及,但留在我们这一代印象中更多的是那儿的真诚与善良,还有那儿的纯净得象水般透明的岁月,我深深怀念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时光。
离线梧桐书屋

发帖
1180
蜂蜜
10583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4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06-10
走进《静静的胡杨林》——网友评论汇集
《静静的胡杨林》读后 Jy9bY  
Jy9bY  
今年四月我正因心脏原因住院,恰好收到李茂信老师刚刚出版带着油墨清香的《静静的胡杨林》,在医院里我用四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上网近10年来我头一次阅读油墨印刷的纸质小说。 Jy9bY  
Jy9bY  
《静静的胡杨林》是一本反映了60年代到新疆支边青年生活的写实作品,时间、地点的跨度较大,重点刻画了黎梦、别傛、鲁珍等来自不同家庭三个青年的成长历程以及各自家庭在社会动荡年代的不同遭遇。使读者对当年新疆戈壁的兵团生活有了一些了解,由于出自业余作者,因此作品比较朴实、流露真情、给人以共鸣。 Jy9bY  
Jy9bY  
特别是作者通过对新疆的自然环境描写跨越了近二十年,从中可以看到人类活动对脆弱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使读者能对国家开发新疆的决策进行深刻的反思。 Jy9bY  
Jy9bY  
《静静的胡杨林》是一部真正的平民作品,在现时商业化庸俗作品泛滥的年代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也对青年读者带来了思想的干粮。本书作为李老师的第一部正式出版长篇小说作品,杨建东在此对小说出版表示祝贺! Jy9bY  
Jy9bY  
杨建东 Jy9bY  
Jy9bY  
2006年5月于北京 Jy9bY  
Jy9bY  
摘自《枫林画报》2006年第5期杂志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