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爱”的背面
作者:端木天
[网站换了空间,这是端木天发在旧空间的贴子,我负责转移过来。]
允许部分人生二胎后,我经常听到人们议论关于孩子的事,其中,就有一个观点是希望多个孩子将来好孝顺自己。这观点不新鲜,古来如此,与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一脉相承。我想说的是:孝是有条件的,或者婉转地说,孝是爱的背面。
我的观点与传统相悖。在学习《论语》的时候,发现孔子说的孝是无条件的,等到《孝经》出现的时候,更是把“孝”推至个人品德的最高峰。凡事极致必有荒唐,看看郭巨埋儿等等榜样,这哪里还是孝啊,就是人性的扭曲。
传统文化大部分都是糟粕,其根源在于脱离生活,把理想的东西神圣化,不可越雷池一步,大到治国,小到稼穑。传播的孝道也是如此。
在我们讲孝的时候,首先要强调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爱,即舐犊之情,还要强调家长对孩子的教导。你可能爱孩子,但不一定教导好孩子,你可能教导孩子,但不一定爱孩子。如果两者都没做到,请问,孩子怎么可能在“孝”的问题上不出问题?看看现实吧,那些不孝子孙,无一不是他们的家庭存在着问题。当我们不考虑这些因素,一味地指责孩子不孝,是不公平的。
一般来讲,只要父母做的差不多,孩子总是可以的,做的总能说得过去,孝,本身就是程度问题,是个变量,我们切不可把“孝”僵化了。
其次,在现代社会,人们可支配自己生活质量的能力超过过去。也就是说,一个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越来越与孩子的“孝”脱离。老年好学,老年善举,发挥老年余热,都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像我这一代的人,有大量的时间学习,攒钱,锻炼身体,再按照传统观念看待孩子的孝,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