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台州的沿革与行政区划 @gSFvb bc
秦代,台州市区属闽中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武帝置回浦乡,属会稽郡鄞县。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回浦乡置回浦县,以其地河流弯曲回旋入海而得名,县治回浦(今章安),并为东部都尉治所,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台、温、处3府。东汉章和元年(87),改回浦县为章安县。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建安四年(199),分章安县西南部置松阳县。三国吴黄武年间(222),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黄龙年间(231),分章安县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赤乌二年(239),分永宁县置罗阳县,立罗江县。少帝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郡治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宁海、永宁、松阳、罗阳(后改安阳)、罗江7县,境域远及闽北。是为台州建郡之始。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始平县为始丰县;分鄞县800户、章安县北部200户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又改安阳县为安固县。太康四年(283),分安固县置始阳县,不久改称横阳县。罗江县改属晋安郡。是时,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永宁、松阳、安固、横阳8县,隶扬州。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南部永宁、松阳、安固、横阳4县置永嘉郡。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后世台州辖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属临海郡。
隋初,永宁县改称永嘉县。开皇九年(589),灭南朝陈,废郡,并临海郡各县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二年改称括州)。二年后县治从章安迁出,移县治于天固山下的临海镇。此后,椒江口范围不再作为郡县治所,但因其地理位置居于要津,后几度成为军事重镇。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临海县属永嘉郡。
唐初,复分临海为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临海5县。武德五年(622),置台州,以境内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
武德七年(624),并宁海县入章安县。次年,又将始丰、乐安、章安3县并入临海县,台州仅辖临海县。贞观八年(634),复分临海县置始丰县。高宗上元二年(675),析临海县南重置永宁县,分临海县东北部重置宁海县。天授元年(690)九月,改永宁县为黄岩县,以县西有黄岩色岩石而得名,属江南道台州。神龙二年(706),分宁海县与越州的贸县地置象山县,属台州。天宝元年(742),复称临海郡。乾元元年(758),复称台州,隶浙江东道。此后,反复改隶浙江东、西两道。肃宗二年(761),改始丰县为唐兴县。广德二年(764),象山县改属明州。
五代,属吴越国,州建置及辖县如故。天宝元年(908),改唐兴县为天台县。宝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乐安县为永安县。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台州入宋版图,州、县如故,隶两浙路。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多神仙之宅”,诏改永安县为仙居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为台州路,隶江浙行省浙东道,辖县如故。元贞元年(1295),黄岩县因户口达5万,升为黄岩州,仍隶台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三年,复黄岩州为黄岩县。成化五年(1469),分黄岩南部太平、繁昌、方岩3乡置太平县(今温岭市),原东瓯王国都城遗址大唐岭南麓划归太平县。台州辖临海、黄岩、太平、仙居、天台、宁海6县。自此,黄岩地域东西318里、南北142里减为南北60里,基本奠定了如今台州市区的地域范畴。
清顺治三年(1646),台州入清版图,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隶浙江省绍台道。七年,隶宁台温海道(驻台州)。十一年,隶台海道(驻台州)。二十四年,隶宁台道。雍正四年(1726),隶宁绍台道。六年,于玉环山轩玉环厅,厅因山而名,隶温州府。太平县二十四都、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划入玉环厅。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台州光复,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省军政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制。2月,玉环厅改为玉环县。7月,撤销台州军政分府,各县直属省政府。三年(1914),省下设道,台州属会稽道。同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太平县以县西温桥岭别称温岭而改名温岭县。十六年(1927),道废,各县直属省政府。1921年6月,省政府在省县之间试行县政督察专员,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宁海6县为第六区。因内政部未予核准,9月改设特区,为第五特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1922年10月改划为第四特区。1924年8月,省政府正式设置临海行政督察区,置专员公署。1925年,据行政院新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台州称第七行政督察区。1929年7月,以南田县全部境域及宁海县东南部18乡镇、临海县东北部5乡镇置三门县,以地濒三门湾而得名。1931~1932年,天台县、宁海县相继划属第六区。1935年,增辖天台、磐安2县。1937年4月,划为第五区,未及实施,7月又重划为第六区,连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
1949年6月,台州解放,置浙江省第六专区。同年10月10日,第六专区改称台州专区,驻临海县,辖临海、黄岩、天台、仙居、温岭、三门、宁海7县及临海城关、海门2直属区。1950年5月,撤销临海城关直属区,划归临海县。1952年10月,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1954年,撤销台州专区,临海、天台、三门3县划属宁波专区,黄岩、温岭、仙居3县及海门直属区划属温州专区。1956年3月,仙居县改属宁波专区,海门直属区撤销划归黄岩县。
1957年7月,复置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1958年10月,三门县撤销并入临海县;宁海县撤销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1958年12月,撤销台州专区,天台县划属宁波块专区,其余四县划属温州专区。1962年4月,复置台州专区,并复置三门县、玉环县,辖临海、黄岩、温岭、仙居、天台、三门、玉环7县。至今,台州所辖之境域仍无变化。
1978年10月,改称台州地区。1980年7月,由黄岩县析出海门区、海门镇、大陈镇和山东公社及临海县前所人民公社,成立海门特区,属台州地区。1981年7月,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为浙江省第一个县级市。1982-1984年,再从黄岩县划出三甲、洪家两区、金清农场以及临海县的章安区归椒江市。1986年3月,撤销临海县,置临海市。1989年9月,撤销黄岩县,置黄岩市。1993年2月,撤销温岭县,置温岭市。台州地区辖临海、椒江、黄岩、温岭4市和天台、仙居、三门、玉环4县。
1993年1月30日到2月1日的台州地委扩大会议,认真讨论了台州地区争取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问题,在广泛酝酿的基础上,达成了“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是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共识。会议认为,这“对于充分发挥台州地区的区位优势,加速开发黄金海岸线;对于改善台州的投资环境,提高台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促进全区对外开放;对于增强台州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提高台州经济的整体素质;对于克服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加强和改善区域范围内的宏观调控职能;对于完善浙江沿海的城市网络,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而且,“从台州地区的现实状况看,撤销地区行署建制,建立中心城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条件已经具备。椒江、黄岩两市是台州经济发达地区,其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已基本符合地级市的标准。椒江市区、黄岩城关镇和路桥镇在经济功能上有较强的互补性。椒江是新兴的港口城市,是全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黄岩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市,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路桥是浙中沿海地区商品主要集散地,具有发展大型市场的优越条件。这一带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海、陆、空综合运输网络已基本形成,并且具有形成组合城市的良好的地理条件。”会议一致认为,“以椒(江)、黄(岩)、路(桥)组合城市为台州中心城市是完全可行的。”于是,会议通过了《关于争取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决议》,并于1993年6月10日以中共台州地委[1993]25号文向省委、省人民政府递送了《关于要求撤地设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请示》,于同年12月2日又以中共台州地委[1993]51号文递交了《关于要求台州撤地设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的补充报告》。
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以国函[1994]86号《关于同意浙江省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地级台州市的批复》、浙江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发[1994]131号《关于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地级台州市的通知》发文,“同意撤销台州地区和县级黄岩市、椒江市,设立台州市(地级),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椒江区。台州市新设椒江区、黄岩区和路桥区。”
从而,台州成功地实施了撤地与易地设市的一系列工作,同时析原黄岩市的路桥等8镇2乡设路桥区,椒江、黄岩撤市设区,由椒江、黄岩、路桥三城一体的组合形态形成台州市区。台州市下辖椒江区、黄岩区和路桥区,市政府所在地为椒江区划内的中心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除了椒江、黄岩、路桥三区外,台州市经济开发区作为市中心区已经形成规模,建成了规划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崭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