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ys oW
在这个论坛呆的久了,很多人虽未谋面,却在脑海里早已有了大致的轮廓。像美丽的神话这个人,我习惯叫她大侠,或者直呼真名,她不是很乐意,向我提出过抗议,我都已抗议无效搪塞过去,依然故我。所以,当看完这篇《上海记忆》的时候,我想到的是这三个词:生涩、海漂和侠女,这也是全篇给我留下的三个感想。 `sRys oW
`sRys oW
记得咕咚写过《青葱岁月》,所谓青葱,就是生涩的意思。人到中年,回想年轻时的点点滴滴,我们有时会哑笑,有时会后悔,有时会感激,有时会愤懑,这一切,统统都是因为涉世不深而产生的生涩。咕咚如此,神话亦如此。 `sRys oW
`sRys oW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工作,无形中都会产生压力感。在这个过程中,倘若自己应对不力,难免当逃兵;倘若有人拉自己一把,便能迈过一道坎。神话是幸运的,她遇到了自己的好同学,介绍上海的工作,又遇到了热心人秦阿姨,业务上迅速提高,还遇到了热情的税管员许师傅。这些人,都是神话在上海一段工作经历中的正能量。 `sRys oW
`sRys oW
其实呢,我对神话的海漂并不是太感意外,换言之,就是不会有惊讶或者敬佩的心情,假如是一个陕西人,则另当别论,会让我惊讶的。浙江人到上海打拼,由于历史的原因,很正常,犹如过去岭南人下南洋,山东人闯关东一样。可以这么说,上海是浙江人的第二故乡。 `sRys oW
`sRys oW
在神话的文章中,虽没直接说出第二故乡的话,但在行动上体现出来了。比方说,她帮父亲找被偷的身份证这个细节,在那一刻,她根本就没想过自己是个异乡人,什么上海不上海,就是我的家门口,行为是大胆的,想法是简单的。当然,女人一旦发起飙来,比老虎还要厉害。 `sRys oW
`sRys oW
通篇读下来,文章写得很细微,不做任何修饰或者掩饰。她能做到这样,我想,可能与她有日记做蓝本有关,也可能与她记忆力好有关。我是喜欢研究历史的,比较注重细节,从一些细节处,能看出历史的真相。比方说,文章中交待了很多会计方面的知识细节,那我就知道了神话当年的会计水平也是生涩的,在学校学的东西,仅仅是九牛一毛,她大量的会计知识,是工作后学的,能力提高,也是各位师傅传帮带的。不修饰,不掩饰,很好。我们读很多回忆录,给人的印象是那些家伙从小就是圣人,太假。 `sRys oW
`sRys oW
三十岁之前的神话,做了两件大决定,一是海漂,一是支教。支教以前写过,这次写的海漂,也算功德圆满了。 `sRys oW
`sRys oW
最后还得说两句不好听的话。文章的开头,引用的什么人的话,与你自己的文风不协调,完全没有必要;时空转换的太多,一般不认真读的人,容易产生混乱的感觉。 `sRys 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