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看到“墝埆”两字。“墝埆”是一个词,百度百科有其词条: X8$i*#D
1、(土地)瘠薄。《墨子·亲士》:“墝埆者其地不育。” 汉 王充 《论衡·率性》:“夫肥沃墝埆,土地之本性也。” 宋 沈辽 《代人上太守书》:“墝埆之田,不足以耕污潢之池。”《清史稿·食货志一》:“高、亷、雷属山荒墝埆,皆给资招垦,并免升科。” X8$i*#D
2、地形险要处。《后汉书·南匈奴传》:“墝埆之人,屡婴涂炭,父战于前,子死于后。” 李贤 注:“墝埆谓险要之地。” 五代 宋齐丘 《陪游凤皇台献诗》:“画栋泥金碧,石路盘墝埆。”《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地有要害,今北边既失古北之险,然自威虏城东距海三百里,其地沮泽墝埆,所谓天隙天陷,非敌所能轻入。” X8$i*#D
再查,墝和埆字: X8$i*#D
墝[qiāo]瘠薄的田地。亦指土地贫瘠。 X8$i*#D
埆 [què] 土地贫瘠:“今西州边鄙,土地塉埆。”地不平。山多大石。 X8$i*#D
埆 [jué] 狱讼。校正,判定。 X8$i*#D
显然,“墝埆”一词中“墝埆”读què。 X8$i*#D
一般字典上没有“墝”字,该是给简化为“硗”字,或者是“硗”的异体字。字典上多把“墝埆”写成“硗确”。确与埆同音,但确没有土地贫瘠的意思。 X8$i*#D
本地的口语还在用“墝埆”一词,我一直不知如何写,今天作为新发现,给记在自己的博客上。俚音与普通话有区别,但现在清楚两字读音的变化。本地把“敲[qiāo]“读成“靠”音的,“墝”与“敲“同音,自然也读成了“靠”。“埆”的俚音与“壳”、“酷”的俚音相同,这个音难以用普通话的音来表示。“墝埆”这一词,该有相当的年纪了,我这个地方老百姓还在使用,说明本地文化还是比较深厚的。 X8$i*#D
“墝埆”这词用起来总有点可怜他人的味道。说某个地方“墝埆”,或者“墝埆”地方,意思是这个地方贫穷。“墝埆”,土地贫瘠,人以土地为本,土地出产有限,自然过着穷日子了。说某个来自“墝埆”地方,意思是这个人是穷人。现在社会翻过来了,一直来自“墝埆”地方的人,早在城里安家立业,变成了城里。我单位边上的一条大道,两边屋主多来自“墝埆”地方——黄坦。黄坦去过几次,这个地方人多地少,能种粮食的地方都种上了粮食,就是这样,生存还是有问题。这叫穷则思变吧。 X8$i*#D
本地有“绿壳”一词,这“绿壳”就是土匪强盗。为什么把土匪强盗称为“绿壳”,有人解释是说以前海盗船是涂是绿色的,“绿壳船”来了,海盗来了,这“绿壳”成了土匪强盗的代词。解释有点牵强附会。海盗不是傻瓜,怎么能让人能认出来。我感觉此词应该是“落埆”,本地音听起来就是绿而落。落,有陷入,沦为的意思。“埆”,土地贫瘠,引申为贫穷、贫困。人穷,有穷则思变,也有穷而走险。“落埆”了,为了生存,铤而走险,做一些土匪强盗行径。一句废话,闹革命,神圣的词汇,可闹革命是铤而走险,是解决自己生存问题。 X8$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