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8A\<E
一只手提包的拉链,没几下子就修好了。
R
)?8A\<E
R
)?8A\<E
R
)?8A\<E
潮济行·摆补鞋摊的九旬阿婆(二)
前些天,写了这位赶集市摆补鞋摊的91岁王阿婆,触及的仅是她的表面,总觉得她身上还有东西没被发现。今天,又是潮济的集市日,我在潮济新街又见到了这位老阿婆。
还是那个地点,还是那样的忙碌,一会儿就有人来找她,应接不暇。期间,除了修鞋子,还多了修理拉链。
一位阿公递给她一只手提包,她放下手中正在补着的鞋子,三下五除二地,没几分钟就修好了这个包的拉链。可谓是立等可取,而且还是满意而去哪。后来,又有一位大约六十来岁的妇女送来一件衣服,也是坏了拉链。同样地三下二下,阿婆就为她换上了坏掉的配件,完好如初。那位妇女问她多少钱,阿婆说不用。我忍不住插嘴:“这钱还是要收的,你这样大年纪了,不容易啊!”阿婆对着我说:“哪能要她的钱,我的雨伞都常常放在她家的。”
后来,想到我的一只鞋子坏了,何不请阿婆帮忙修理一下呢!拿来让阿婆看了看,问她能否修理,她说能修,放下手中正在修理的皮鞋,为我的鞋子忙了起来。我问她要多少钱?她说:“一元。”一条约2寸长的口子,她要缝合,只收费一元钱。我情不自禁地说:“这也太便宜了。”本来想起码应给她5元,可是身上一共只有1.5元零钱,于是问她:“百元的大钞,阿婆能否找开?”她说找不开。于是,我说把我身上的1.5元零钱都给你,可以吗?她说好的。今天,一直为这事心存不安,心想下次见到时,再给她几元吧。
后来,有一个当地的村民,在边上对我说:“老太收费一直都很低的。”
农村的集市,其实也就是上午半天的时间。近中午时,集市也就开始散了。我问她一个上午能修多少只鞋子、赚多少钱?她说应该有几十只吧,没多少钱。我问有没有五十元?她说哪里有啊,一般就二、三十或三、四十元。
十一点多了,新街已经有人端着碗在边走边吃饭了,可是阿婆还在忙着。我担心她会饿着,心里希望她能快点结束工作,早点回家去。我问她中饭还得回家自己做吧,她说是的。可是她仍然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做着她的事,先把一双解放鞋送到新街南端交给人家,再把最后补好的那双皮鞋送去北端的一户人家家里,才开始收拾东西。等到全部工具与辅件都拾掇好放上三轮车里时,我才为她松一口气,终于可以回家去了。
可是,她突然又回过身来,走到原先放补鞋机的位置,弯下身子拾着什么。我问阿婆你在拣什么呀,我怎么没看见有什么?她说地上有几枚鞋钉。我不免惊叹,阿婆的视力真好啊!
她的一只手握成拳头状,手心里捏着几枚鞋钉,就拉着车往前走了。我问你怎么不把鞋钉先放好?她笑笑没说什么,仍然继续往前走。我不无好奇地跟着她,只见她在离原摊位约五十米处,停了下来,把车放在一侧,人向另一侧走去。循着她走去的方向,街道侧有两只垃圾箱,她走近后把手中的钉子丢进了垃圾箱里。这时我才明白,她拣的是从鞋子里拔出来的旧钉子。她回到车子旁边来对我说:“钉子掉在路面上,会伤着人家的。”
她还是向前走,不久就停在一家摊子前,向摊主买了2斤红糖,付了10元钱。我问她买红糖做什么吃呢?她说可以做鸡子酒。我问是你自己吃,还是给老伴吃的?她回答说都不是。我觉得自己已经够饶舌的,不敢再刨根问底了。
既然说到了吃的,趁她向三轮车方向往回走的档口,我与她聊起她的饮食情况来。知道她很少吃肉,进入夏季后就更不吃肉了,基本是素食(蔬菜)。她说,车上就放着一支竹笋,回去煮咸菜吃。
她终于又拉起了三轮车,开始了回家的路程。我问她为什么不骑上车子?她说要到公路上才骑车,我理解的是街上人多有时还有汽车,骑车不安全。向北出新街,右拐约六、七十米,就到了拱沿线。在这里,她需要横穿这条公路,我默默地跟在她身后,原本还想引导她按交通规则走,保证人身安全。谁知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只见她到了斑马线,才慢慢地横穿公路,到了公路对面,她站在公路侧画有白线的那条人行道里,才骑上车子,往前而去。
在这位农村老阿婆面前,我为许多城里人的不讲卫生、不遵守交通规则行为而汗颜。
对这位91岁的阿婆,我的心里更升起一股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