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R'):TD
开门七件事,我觉得茶是最无关紧要的。母亲当家时,我家从未见过;而后自己当家,也偶尔买点备用,但多束之高阁;不过,新近却大有一日不可无此君之势。 iaR'):TD
茶,最早的理解就是解渴的,说白了就是白开水;家乡的茶和水是不分的。比如,家里来客人,倒杯热腾腾的开水外加一勺白糖,敬递给客人曰:糖“茶”。平常不易得到此等待遇,多在过年走亲戚时才有如此礼遇!大热天,父母挥汗如雨在田地劳作,提一壶冰冷的白开水去田埂,名曰:送“茶”;如果,路人经过家门,口干讨点茶水,你也不必张罗着烧水泡茶,更不必为自己家没有一套宜兴茶具而露窘态;你只需拿碗大粗瓷碗,倒上满满的一碗凉水,人家同样会道谢满意而去。正因如此的理解,故喝茶仅停留于解渴,无须浅尝,只求达目的即可:牛饮就好!而口干多发生夏天;是故,每家的茶缸在大热天多备满凉水,而雪天,家里的热水瓶常空空如也,也就不必大惊小怪!因为不知茶为何物,故而对茶很感好奇,对有茶人家不胜羡慕!高中同桌家有茶园,我曾天真问道:你家多好啊!当时我实在的心情就是:茶如人参一样滋补身体,茶园如人参园一样能挣大钱;可人家只是淡然回答:有什么好?今日当然知道那是真话,当时还直以为谦虚呢。 iaR'):TD
于茶的认识始于道听途说,真正的认识当在杭州。才来杭州求学,一切新鲜;学校就在湖滨附近,从校侧门出来就几分钟的路程,所以,有空老往西湖四周瞎逛。印象中最早的是在保淑塔背面一小茶座,看见游人驻足小憩,饮茶、嗑瓜子,原来旅途可以如此悠闲恬静,而不必一路狂奔,走马观花。以后的印象越来越多,西湖边上到处茶座,湖心的船上也有,随便停留一会,总能看见三三两两的游客在喝茶、聊天。也曾在平湖秋月的露天茶座喝过,也曾去过龙井寻茶,对茶也有些切实的感受。 iaR'):TD
看过老舍的《茶馆》;喝过北京的大碗茶;就站在故宫前的路上喝,确实没有感受到老北京的文化;味道也很一般,就当满足自己曾经的幻想吧!其实,喝茶无须强求一定要喝出什么文化。每次都捧着陆羽的《茶经》喝茶岂不累死人?一定要如妙玉一般雪水煮茶,那一年能喝上几回?曾去厦门旅游,团队安排参观茶道表演,先是一通舌根生莲的讲解,接着一套花俏烦琐的动作,再是服务小姐端着小杯茶水,轮流跪送至游客面前,请君品尝;美其名为“道地的茶文化”;如此精心泡制,又如此这么丁点茶水,加上游人行路口渴,即使自来水也是如饮甘露,其味焉能不美?才端杯于鼻下嗅闻,服务小姐就急不可待兜售起茶叶。天下哪有免费的宴席?人家是冲你口袋白花花银子而来的;不过,我口袋仅有的几毛钱,比她们更用心惦记呢。 iaR'):TD
我不喜欢今日的茶座。装潢讲究近于奢侈;嘈杂、行令猜拳、乌烟瘴气;去茶座的目的不是喝茶,而是其他。茶,倒退居其次,反主为客。更有逢人夸耀自己每晚上茶座休闲,逢人便使劲比较茶室档次,沾沾自喜,仿佛上茶座一喝,自己就变成文明人一般;以小资、上流自居;此等嘴脸最看不惯。我喜欢不加任何雕饰的房间:白墙青瓦,中间放几张桌子,周围横着长凳,堂倌穿梭于各桌添茶加水,任凭人们高谈阔论。就如去绍兴的咸亨酒店,只需横在门口的条凳,趴在八仙桌上即可,而不必一定要踱到后园上楼雅座小酌。那才地道! iaR'):TD
喝茶,当在家最为惬意;,红茶、绿茶、还是花茶,想怎么喝就怎么喝,随心所欲;加山楂叶、金银花都不错,省却茶座那些千变一律烦琐的程序;普洱加菊花味道挺好,始有些霉味,可越喝越上味。喝茶第一要素要有时间,其次才是茶的品质;最佳时间当在晚上,也许你担心喝后兴奋不能入睡,其实此等担心纯属杞人忧天;邀三五闲人,围坐自己陋室床前,或海阔天空,或信口雌黄,或歇斯底里;这样红着脖子、硬着喉咙,和人吹牛、吵闹个把小时,回来靠着枕头恨不得少个鼻孔出气,焉有辗转反侧不能入梦之理?即使有,也只开始一两次而已!长久习惯就好。喝浓茶,舌根苦后生津,最是回味。 iaR'):TD
茶,也就是茶;也许还有些其他一些保健功能,但只能点缀。假如将其吹嘘得神乎其神,简直是包治百病。这样的茶,不喝也罢! iaR'):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