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读《蒹葭》,总会浮现出那幅初秋的景象。苍青色的芦苇,银白色的霜露,雪白的荻花在秋风中摇曳,而想像的那位佳人,总是一袭白衣,长发飘飘地出现在远方朦胧的水雾之间。 *Qx|5L!_
每次总感叹诗经用笔的洗练,寥寥数笔,就把清秋的苍茫,寻找爱人的艰辛与渴望,以及伊人的若隐若现的美丽,极其生动地展现在众人眼前。起兴写景的前两句,首先就勾勒出一幅写意式的清秋画面。而“在水一方”,则道破了主人公踏霜涉水,苦苦追求的缘由。最后“宛在水中央”一句,让我们发现,其实那美丽的人儿并非真在水中央,而似是追寻者的主观幻觉,仅一个“宛”字,便使全诗罩上了一层恍如梦境的彩色,也暗示了追求的难以实现。 *Qx|5L!_
而今再读《蒹葭》,那美丽女子的身影似又渐渐模糊了。它不再是一首仅仅表现追求意中人而又未达到目的的诗篇,它已然是我们心灵最深处的一种向往与惆怅:霜冷冷,草苍苍,水阔山长,道路曲折,而心中那美好的期望就如同诗中的“伊人”一般在远处飘渺的烟雾中若隐若现。 *Qx|5L!_
这让我们苦苦追寻的“伊人”啊,是爱情?是快乐?是宁静?是解脱?还是我们心里最终的理想与归宿?我想,她或许就是潘多拉盒子里的希望,远远地召唤我们忍受磨难,为她前行;她也或许是贝克特戏剧中的那个虚无飘渺的戈多,让我们终其一生无所事事地等待,而永远都不会到来。 *Qx|5L!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