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行乐老师。 xrPZy*Y,
xrPZy*Y,
我们这过去是不产黄酒的,自然也就没见过没喝过。现在还是不产,只是到了九十年代,商品经济了,开始有黄酒进来。听说,喝黄酒养胃,于是,有那么一两年流行喝黄酒,一些饭店里,有专门的容器,帮客人煮酒,里面放入生姜、枸杞。 xrPZy*Y,
xrPZy*Y,
黄酒度数低,不解酒瘾,经过一番蒸煮,全然没有了酒的味道,所以,在本地没有流行开。 xrPZy*Y,
xrPZy*Y,
我对黄酒的了解,得益于在绍兴的那段日子。绍兴人不怎么会吹牛,说的话稍微有点言过其实,你就能看出来。所以,当我向他们请教黄酒的酿造时,他们就说很简单的,没什么花样,老百姓都会,从不夸夸其谈,也不像有的地方人,以特产自豪。后来我才明白,不是绍兴人不会吹牛,而是他们普通话不怎么好,说起来费劲,如果用方言,那也是一套一套的。 xrPZy*Y,
xrPZy*Y,
绍兴有个大酒厂,产品叫女儿红。这名字好听。听他们说,这是谁家要是有了女孩,就自制一坛黄酒,撒上桂花,埋在庭院里,等女儿出嫁时,挖出来当陪嫁。可见,女儿红不仅名字好听,还富有诗意,蕴含着浓浓的父女情意,是个很好的风俗。还听他们说,过去种的糯米没大用处,专门用来酿酒。我信以为真。听老师这么一说,我明白了,不是因为糯米没有用处,而是糯米能酿造出优质黄酒。如果是真的没有大用处,那不种就是了。 xrPZy*Y,
xrPZy*Y,
我比较喜欢江浙地区喝酒的习惯,客人一般是不会喝醉的,主人也不会过于劝酒,想喝多少就喝多少,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很自由。 xrPZy*Y,
xrPZy*Y,
也有特殊情况的,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一年在上海,就碰到了几个跑江湖的上海人。他们知道我是喝白酒的,对黄酒不行,就以入乡随俗为理由劝我喝黄酒,意在灌醉我。切,入乡随俗那是自然的,跑业务的人都知道这规矩,那就喝吧。我提议,每人先来两瓶,喝完再说话,他们仗着人多,虽说不情愿,也赞同了。两瓶黄酒下肚,他们当中酒量差的就显露出来了,这个人就是首先攻击的对象,和他对端,他不行了。其他人一看这架势,也不太逼劝了。 xrPZy*Y,
xrPZy*Y,
他们不是不能喝,而是犯了认识上的错误。他们是把黄酒的酒性和白酒对照了,黄酒没有白酒酒性大,而他们知道我是喝白酒的,就错误地以为我肯定能喝黄酒。黄酒和白酒,如果仅仅是从酒性上比较,那当然是白酒烈些,却不知道我们是不善于喝黄酒的。再多喝一点就受不了。 xrPZy*Y,
xrPZy*Y,
如今的黄酒,流通地域比较广,特别是在那些过去不喝黄酒的地方,以能喝黄酒为荣,就像现在有人以能说几句广东话为荣一样,其意义在于显摆、炫耀,所以,假如行乐老师到了东北做客,有人劝你喝黄酒,你就慢慢折磨他们吧,杀杀他们的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