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西南100米处,原本是一个池塘,有足球场般大小。我刚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听人家说,这个池塘在“文革”前,还是楼阁环抱、亭榭紧连的好地方,是古城的热闹处。文革后,建筑被拆除了,成了光秃秃的池塘。八十年代,有人开始蚕食池塘,在边上盖楼房,一半在地上,一半延展到水里;后来,池塘的三个边基本上被盖完。
唯有南边一段没有被盖,原因是这边有一处古迹遗址,且水中有一个雕塑。古迹叫“撞马墙”,雕塑是根据撞马墙的传说而塑,样子是两匹马在交配。关于阜城中的一些老建筑、老名称,即便是老人,知道的也不多了,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在这些老建筑中,我对清代布政署衙,最感兴趣,能完整地保留下来,也好让现在的官员看看,过去的市政府、市长办公室有多大。欧阳修曾在阜城做过太守,想必他的署衙还没有清代的大,所以,他都是在西湖的船上处理公务。
因为古迹,得以保留一段没有盖房子,可是,这倒成了一个缺口,一个随意倒垃圾的缺口了。池塘是死水,一到夏天,蚊蝇成堆,臭气刺鼻,周围百姓受其苦久矣,屡屡有人建议清理池塘,拆除建筑,还其本来面目。建议是好建议,却屡次如石沉海,不得下文。
到本世纪,地皮价格暴涨,拆除之议渐消,而环境治理又不得不做。怎么办?
今早路过池塘,忽然发现池塘没了,填平了,成花园了,看着还不错。在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候,适当变通一下,为百姓生活着想,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有人抱怨,说应该还历史本来面貌,拆除建筑,清理池塘。这想法是好,可是,这些建筑都是有审批手续的,你拆了,怎么安置?费用多大?再说,池塘本身是死水,臭气怎么解决?维护成本多大?
我觉得,政府作为了总比不作为好。把池塘填平,一来解决了环境问题,多了一处休闲场地,二来省了安置费用,三来处理了一部分建筑垃圾,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