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把“鱼篓”打成了“鱼蒌”,给改过来。“鱼篓”一般是竹篾编的,当然是竹字头。钓鱼人把钓上来的鱼养在“鱼篓”中。当然,现在钓鱼人也不带竹制“鱼篓”了,用尼龙绳做的网袋了,轻巧多了。与篓字相关的还有“废纸篓”什么,“废纸篓”不再与竹子相关,是塑料制品。字典上说,有篓相关的词组有“篓子”,容器,是竹子和藤条编的。篓子,本地叫“蟹圈”,还是本地音,很少有人用了,偶儿能看采茶叶的农民带着“篓子”的。记得我有一位老师来校上班,肩上挎着一只“篓子”。老师,先生嘛,背着“篓子”土里土气的。以前生活条件不怎么样,老师也用不起皮包。不像现在,人们出门提什么包,讲究到与衣服配套。 lR:?uZ$
记得有一首叫《小背篓》的歌,是宋祖英唱的。还是宋祖英的成名曲吧。“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根据歌词,这个小背篓是装幼儿的容器。在本地偶儿能看外地来的民工,背着小背篓的,里面有孩子或者货物。怪怪的,现在怎么还有人舍得把小孩子放在小背篓里,安全有大问题。可打工者要挣钱吃饭,又难以交托给别人看孩子,只好用小背篓把孩子带在身边。看小背篓,黑黑的,不知里面坐了几代人。做工精致,算得上工艺品了。吊脚楼,该湖南一带的,带着小背篓来本地,远行千里,几千里以外了。以前本地有人把孩子用带子绑在背上,参加生产队劳动或者赶集市。小孩子给用带子绑着,肯定还是让坐在小背篓里舒服。小背篓是土气一些,但还是个科学的东西。 lR:?uZ$
想到“捅篓子”。篓子给捅穿了,里面的鱼跑了,有惹祸和引起纠纷的意思。这是想当然的,查过,不是“捅蒌子”,正确应该是“捅娄子”。“娄子”,口头语言,即乱子。有说是“捅娄子”是“捅楼子”转化过来的。说这与满蒙人的意识形态有关,满蒙人供神的地方都叫“楼子”——不管是毡篷还是瓦舍。这样“捅楼子”好理解了,捅了楼子,心理肯定会紧张的,怕楼子里供的神来报复。也有把“捅楼子”写成“捅漏子”的,可就是没有给写成“捅篓子”。 lR:?uZ$
查过“蒌”字。两种植物与“蒌”字相关,一是蒌蒿,一是蒌叶。蒌蒿学名叫芦蒿,为菊科蒿属植物。又名水艾、水蒿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茎叶可凉拌、炒食。根状茎可腌渍。生长于海拔800米至3000米的地区,常生于湿润的疏林中、山坡、路旁以及荒地等分布范围很广。应该见过蒌蒿的,只是名字与植株还对不起来。蒌叶是一种多年生藤蔓植物,胡椒科,胡椒属,叶片厚大,色泽浓绿,气味芳香,遮荫及观赏效果较好,抗病抗虫性强,栽培技术简单,适宜在楼房、庭院种植。可用作城市与乡村的绿化、观赏植物。 lR:?uZ$
(图片和部分文字来自网上) lR:?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