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时看到棕榈树,村庄或者曾经的村庄到了。现在棕榈树没有什么用处,属于自生自灭的树种。想起来,以前棕榈树的用处是蛮多的。米面(大米做成的面条)买卖时,多用棕榈叶作绳子给米面捆起来,然后再用布巾给包起来。包粽子也用棕榈叶作绳子。棕榈树的老叶子变成了纤维,给剥下来可以做扫把。这个棕榈扫把还有相当的市场。棕榈扫把的袖珍型是棕榈刷子,以前农村里常有,现在有工业化生产的刷子卖,棕榈刷子难见踪迹了。想起在白水洋的桃花节上看的农具展览,没见到这种棕榈刷子。 sU\c#|BSC"
棕榈纤维最大用处是制蓑衣和做棕绷绳。平常只听到有做棕绷的工匠,感觉制蓑衣和做棕绷,应该属同一工种。在街上还能看到棕绷的加工店。这个棕绷也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睡,新一代是喜欢软床的。蓑衣现在没有人用了,改为尼龙雨衣了。蓑衣刺人,夏天穿的话,浑身不舒服。可尼龙雨衣不透气,穿起来也不舒服的。相比之下,尼龙雨衣优点突出,首先是轻巧,其次是光滑,再次是美观,这是蓑衣没法子比的。还有尼龙雨衣比蓑衣要便宜得多。 sU\c#|BSC"
我也是穿过蓑衣的。我的父亲计划着我是接他的班,早就给我备了一领蓑衣。这个蓑衣气还是小一号的。我开始参加生产劳动应该是未成年人,只能穿小一号的。当时也有人穿尼龙雨衣,但不多。尼龙雨衣是稀罕物,不象现在,什么一次性雨衣都有了。有蓑衣穿,也算不错了。看过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面主人公卷走了队里的蓑衣,说蓑衣里重要的生产资料。我们这里的生产队是不管社员的蓑衣。没有蓑衣的人,只好披一块尼龙薄膜挡雨。尼龙薄膜是挡不了风的,可风和雨是兄弟,常是一起来的,披尼龙薄膜的人常是湿了一身。穿蓑衣做农活实在不方便,可季节不等人,错过了就得饿肚子。 sU\c#|BSC"
有张志和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白鹭飞,多自在呀,还有鳜鱼肥,鳜鱼是江南的四大名菜之一,吃者鳜鱼,看者白鹭,飘飘欲仙呢。箬笠,本地叫箬帽,是用包粽子的箬叶编成的。青箬笠,该是新的箬帽,看来是诗人客串一下渔夫。对了,词人是在钓鱼呢,鱼蒌里肯定有钩上来的鳜鱼。还有绿蓑衣,这个绿字是填词用的,顺着青字的,实际的蓑衣,新的是棕黄色的,用旧了是黑色。 sU\c#|BSC"
有蓑衣的词最出名的还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竹林穿叶声,何妨徐行且沉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来时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不少书法作品用到这首词。“一蓑烟雨任平生”,笑看风云,超脱。有本钱的人才有可能超脱。老家的我穿过的蓑衣还在,想给拿过来,可又能放在什么地方呢。即使拿来,“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做不到的,无非是提醒我是个农民身份。 sU\c#|BSC"
(图片来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