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开始收麦了,一到傍晚,整个城市便笼罩字烟雾当中,有窒息的感觉,眼睛还会流水。这是农村焚烧麦秸的缘故。
前两年,政府抓得很紧,农村乡镇干部包村包户,开着面包车到处巡防,彻夜看守,还是看不住,搞得干部焦头烂额,狼狈不堪。严管无效,原本就不愿意管这事的干部,也不再有积极性,开始应付。所以,这两年焚烧秸秆更严重了。这里就有了问题,农民为什么一定要焚烧麦秸呢?政府为什么管不住呢?
过去,麦秸有三大用途,一是修建房子。收麦的时候,挑选长得粗壮、高矮一致的小麦,收割时捆成捆,弄回家人工甩打麦穗,或者用棒槌敲打麦穗,不能把麦秸破坏了。然后,再用一种钉耙,把麦秸上残留的叶子去掉,弄好后的麦秸,本地叫做“麦秸挺子(音)”。盖房子时,把麦秸挺子缮在屋顶,起到防水的作用。这样的房子叫做草房。现在都是瓦房或楼房了,麦秸的这个用途消失了。
二是喂牛。大部分小麦收割时,都是摊在场里用石滚碾压,把小麦粒弄下来,剩下的麦秸成了麦秸草,垛起来,留着冬天喂牛用。现在,农村劳力外出,治安恶化,没有人喂牛了。
三是脱坯。农村盖草房,要用到土坯,为了增加土坯的坚固,要在土坯里放入麦秸,起到连接的作用,类似水泥制品中的钢筋。现在,农村没有草房了,自然用不到土坯。
麦秸没有了利用价值,留在地里还影响耕种大豆或山芋,当然只能一烧了之。况且,焚烧后的灰,还是一种肥料,也能宣地。现在是机械收割,留下的麦茬尺把高,要是在过去,都是扒回家烧锅,现在农村烧饭用煤球或煤气。
对麦秸的利用,政府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用麦秸生产板材,做沼气等,但是效果不好。原因是成本太高,不实用。麦秸没有用,又不能不清除,看来放一把火是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可是,麦秸焚烧带来了环境污染,又不能焚烧,真是一对矛盾啊。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合肥大蜀山机场周围,不准种植小麦,由政府给予补贴。
补贴只能是小范围的,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是不能被顾及的。既然政府一时改变不了焚烧的现状,焚烧在目前阶段是一个办法,那么,怎么平衡焚烧和环保这一矛盾呢?
我认为,在目前条件,政府要做的工作不是禁烧,而是有指导有计划地去帮助农民焚烧,以期改变目前农民为了躲避处罚而集中夜晚焚烧的现状。政府可以规定时间段,区域,参考风向,采用间隔式的焚烧。比如,上午八点到十点,某某行政村开始烧,中午12点,某某行政村开始烧,等等,只要不集中,影响就会小得多。
农村工作中,维稳相对突出点。假如我们的政府基层组织工作一味地方法僵硬、粗暴、简单,对维稳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