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早饭,去澡堂洗澡了。池区就一位老人,他在三池子里蹲着。三池水温,我一般在二池或一池热水里洗,温度大约50度。那老人用手试试二池的水温,可能觉得太热,试了两次还是没下来。我劝老人别下来了,老人不宜洗太热的水。于是我们俩搭上了腔。
随便说几句,感觉老人谈吐不俗。问其高寿,说八十有六了。老人身体很好,虽然八十六岁,未现老态,看上去只有七十岁。再问,得知老人91年离休,是原粮食局局长。育有四子,两男两女,都各自生活不错。
老人和老伴住在粮库的平房里,平房是54年盖的。问他为什么不住楼房,按你的级别和条件,早该换个条件优越的房子。这话似乎触及老人的敏感神经了,老人显得兴奋。他说,这房子,连同那几排老式粮库,是他当年千辛万苦才盖起来的,本地买不到砖瓦和木材,他到南京组织购买的,那时候公路不行,都是走水路,来回得半年左右。哦,原来是有感情在。
问老人的养生之道,他说了十二个字:不累着,不闲着;不大喜,不大悲。我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差不多是箴言。问老人平时干什么,老人说种菜、养鸡、写字。原来,老人有私塾的底子,毛笔字写的不错。老人还向我推荐他自己写的对联,上联是:实践未必出真知,下联是:一生工作为人民。
显然,老人自撰的对联不在工整,而在达意,是他几十年工作的总结和思想的归纳。特别是上联,我觉得很好,很有深意。一,一般来说,实践出真知是对的,通过实践,发现规律,总结经验;老人说“未必”,可见他对自己几十年的实践是不满意的,是对解放后一系列事件的反思。二,实践应该是科学的和人性的,脱离了科学,脱离了人性的实践,非但得不到真知,反而成了历史前进的阻力。三,所谓的真知,应该是相对的,应该经得起长期实践的检验。
一生工作为人民,在当今的社会,似乎带有讽刺意味。现在的官员是为人民吗?恐怕不是。老人列举了十六位高管病死的现象,说,为什么这些高管年龄不大就病死呢?除了自身身体的原因外,就是因为他们满脑子都是贪念,一旦贪了,就影响睡眠,睡不好,自然吃不好,身体机能和免疫力下降,病死是必然了。
我大多洗到十点左右去上班,今天因为遇到一位健谈的老人,多呆了半个小时。没关系,受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