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版主好朋友黄绎霖老师的腾讯育儿博客
谁也不能带给你的伤害,只有你自己能伤害到自己!受伤是一种状态是不可控的,受害则是一种心态但可控,你可以因为短暂的意外受伤而受害一辈子,也可以只受伤不受害,这样好得更快,当然这完全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单亲家庭早教,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在不完整家庭环境下成长,如果不注重早教,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缺陷。为此,我们采访了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黄绎霖女士。黄绎霖女士是婴幼儿教育专家、儿童文学作家,0~6岁婴幼儿家庭科学教育知名学者,家庭生活化婴幼儿早期教育研究顶尖专家,快乐家长训练营课程、抱抱婴幼儿按摩课程、宝宝快乐游泳等课程的研发者,“天线宝宝式”婴幼儿启蒙教育法创始人,“摇啊摇亲子计划”发起人。
1.您好,黄老师。单亲家庭早教,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在不完整家庭环境下成长,如果不注重早教,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缺陷。您可以给我们谈谈,单亲孩子性格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吗?
黄老师:我们一般所说的早教,是指幼儿园3-6岁的阶段。一般情况下,单亲孩子最大的缺失,就是性格上不自信。行为上表现为,当孩子面对生活和遇到难题的时候,会感觉无所适从,觉得没有办法,不懂得去解决问题;性格很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
2.那么,单亲父亲和单亲母亲在早教的影响方面,有什么区别呢?
黄老师:在父母关系中,母亲的爱使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爱,学会如何去给予爱与懂得被爱。那么,父亲的爱是什么呢?父亲的爱给孩子力量和自信。其实,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但是,在单亲家庭里,家长往往会忽略这个问题。
3.父母离异和父母一方去世所致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一样吗?
黄老师:相对而言,父母一方离世,比离异情况造成的影响要小一点。孩子六岁以前,对生命和死亡没有概念。因为不理解,他很快就可以忘记。只有当亲人不是正常去世,如交通意外、被人伤害或病逝,而孩子是亲眼所见并置身其中的,面对亲人的意外死亡,孩子从内心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就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不懂得哭泣、沉默寡言、夜晚易受惊、害怕一个独处等,出现一系列的行为问题,这时,就需要介入心理干预了。
但是,离异家庭的单亲孩子,很少会对父母之事,完全不知道。离异父母一般是感情走到无法挽留的阶段,才会选择离异。处在父母针锋相对、感情上的风口浪尖的单亲家庭孩子,很容易造成双重性格:经常出现两个人对话。所以要提醒父母们请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打闹,以免为孩子的心灵造成不良的影响。
有些夫妇离异后,面对孩子时,常常会因为没有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庭环境而产生内疚之情。这是,就要请我们的单亲父母们注意了,我们说,父母的态度影响着孩子将来人格的形成,而当父母用内疚的态度,去为孩子付出、说话或心生怜意时,会使孩子自己将来觉得自己可怜,尤其是父母对孩子内疚,会引致周围的人可怜孩子。可怜导致孩子不自信,总是找不到自己的责任归属。孩子会觉得父亲不爱自己,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听话,所以父亲才会离开自己。父母产生的内疚感,容易让孩子顾影自怜,不自信。
4.离异所致单亲家庭,父或母一方在早教方面应怎样做?
黄老师:一是,从心理上为孩子的角色定好位,要把自己对另一方的感情纠葛跟孩子分清楚。也就说,于你而言,对方可能不是一个好丈夫或好妻子,但于孩子而言,对方有可能是一个好父亲或好母亲啊。单亲孩子之所以大部分的都形成双重的矛盾性格,都是源于父母争夺其爱,在孩子面前控诉、数落对方的不好,而将孩子陷入思索父母是好人还是坏人的矛盾中,而在孩子的心中,他觉得父母都是好的。毕竟孩子很难区分父亲对我,父亲对母亲(母亲对父亲,母亲对我)角色的转换。在他看来,其实父亲(母亲)对自己很好,但为什么母亲(父亲)说他不好?尤其是孩子的内心是很需要亲生父母之爱的,可又只能跟其中一方生活在一起,所以即使他内心思念另一方亲人,也不会表露出来,因为他担心这样会惹得带自己的亲人不高兴、“生醋意”。
二是,常给孩子做幸福教育:“爸爸爱宝宝,妈妈也爱宝宝,爸爸妈妈都爱宝宝。”
为孩子营造安全感,让他明白离开的另一方是爱他的。不管是探望还是礼物,不管是电话还是定期的相聚,都能带给孩子爱的安全感,被成人需要的价值。很多的单亲孩子都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乖、做得不好,父母亲不要自己了,而形成内疚、自责的性格。所以,离异父母解决问题时,不要使孩子处于矛盾中,把孩子推向风口浪尖上,互诉对方不好。让孩子明白:父母之间的事情跟他毫无关系,虽然对方是不合格的丈夫或妻子,可作为父亲或母亲,他(她)很称职;父母始终爱着他,他可以信任你们。
另外,家长应走出失败婚姻的阴影。如果家长本身就没有走出自己从婚姻受到伤害的阴影,觉得自己是受伤害的人,这样容易将情绪转移至孩子,使孩子敏感,神经质。单亲父母如果没有放下对对方的恨,需要平复自己的心情,让孩子从你身上学习到威严和自信的力量,让孩子在母亲的的宽容下,学会爱自己、爱别人,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5.那么,如果孩子还小,单亲父亲或母亲希望再婚,这样会不会对孩子有不利的影响呢?
黄老师:能找到另一半,为孩子带来幸福的家庭生活环境,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反之,如出现灰姑娘后妈的故事,则当然会有对孩子极端不利了。有的父母觉得等孩子长大了,才去找另一半,其实这种也观念不太合适。父亲或母亲的婚姻状况,很重要。父母对婚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将来对婚姻的态度和取向。如果父亲很尊重太太,男孩取妻之后,也会很尊重自己的太太。这是孩子对婚姻观的一种模仿。
每个人跟女人、男人交往的经验都是来源于父母。有些父亲性格不好,脾气暴躁,孩子害怕严格父亲,对像有父亲性格的人会束手无策,觉得他有威严,心中产生恐惧。但是如果丈夫很尊重妻子,男孩长大之后,也会很尊重妻子。跟女性交往中,会跟与母亲性格类型相似的人,交往频繁。所以如果孩子跟异性父母生活,会更利于他的成长。
失去配偶的单亲家庭,父母可以给孩子创造幸福的概念,建立一个新家庭,弥补孩子缺失的爱。但在组建新家庭之前,家长应慎重把握另一半的选择:爱自己,爱孩子。对于再婚,让其顺其自然,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跟你当参考,很开放地带他去接触。这个世界上只有孩子对事物的感知是最直观的,他内心里感受很敏感,可以婉转询问:你喜欢这个叔叔(阿姨)吗?你觉得他(她)好吗?妈妈(爸爸)想让他当妈妈(爸爸)的丈夫(妻子),你的爸爸(妈妈),你愿意吗?通过很开放讨论,都得到孩子中肯的意见。不要试图去遮掩。如果好,接受孩子的意见。如果不好,听听他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意见。这一切事情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
6.另外,在学校教育中,单亲孩子早教问题,是否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呢?
老师,通常觉得单亲家庭的孩子可怜,这点,学校的老师需要摆正态度:单亲的孩子并不可怜,他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只是他的爱缺失了。可怜是一种情绪,它表达的是一种不平等的态度,如果老师有可怜的心态,孩子会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级、比别人弱势。可怜别人的人通常潜意识表达的是我比你强,所以我可怜你。
所以,不要去可怜孩子,不需要特别照顾,不要让他觉得自己与其他孩子不一样。如果太过关注,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
只需跟其他孩子一样对待,给他一个平等、不需要特别关注的环境,这才是健康的环境。
如果过于关注孩子的感受、生活细节,便会传递出这样的信息给孩子:我是个弱势群体;对我特别关注是理所当然,是应该的。如有一天孩子得不到特别照顾,他会觉得难以接受,为什么这样对我?觉得不公平!反而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形成、不利于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