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169阅读
  • 0回复

薛宝钗这个人(五):“金玉姻缘”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司马刚
 
发帖
22
蜂蜜
1120
威望
1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6-01-02
“金玉姻缘“说 s&)>gE\  
s&)>gE\  
《红楼梦》不是自传但属于自传性小说,贾宝玉不是曹雪芹,但身上留着曹雪芹本人浓重的影子,《红楼梦》里贾宝玉的思想、感情、好恶在很多时候就代表着曹雪芹自己。 s&)>gE\  
“红”在曹雪芹笔下象征女性,他自己的书斋叫“悼红轩”;贾宝玉是“怡红公子”,住的地方叫“怡红院”,贾宝玉很喜欢的一个小丫头叫“小红”,这些都说明曹雪芹对女性的重视和偏爱。他直接借贾宝玉的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俗气逼人”。 s&)>gE\  
贾宝玉对女性的偏爱几近变态的程度。“因他自幼在姊妹丛中长大,亲姐妹有元春、探春,叔伯的有迎春、惜春,亲戚中又有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原来天生人这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因有这个呆念在心,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浊物,可有可无”(第二十回)。除了自己的亲姐妹叔伯姐妹他怀着另一种感情去爱她们外,对任何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他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好感(即意淫——这是中性词,不含贬意)。他身边美女如云,可去到袭人家看到袭人的两个表妹,他仍然眼馋得不得了,恨不得把她们也带进大观园好早晚得见。在郊外看到两个有姿色的村姑,他也要“以目相送”,“恨不得随了他去”,甚至对画上的美人,也怕她寂寞,抽空也想着去“慰望她一回”(十九回)。 s&)>gE\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红颜知己,她不仅有神仙一样飘逸秀美的外表,更兼有道不尽的万种风情和超人的聪颖灵慧。因为从小来到贾府,跟宝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自幼就结下难舍难分的感情,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感情逐渐演变为心心相印的爱、生死相依的情。林黛玉是强调个性价值,追求人格独立的女孩子,孤苦零丁的身世和寄人篱下的遭遇养成她敏感、多疑的性格和对孤独、痛苦的强烈反应。她常常跟宝玉拌嘴怄气、动不动流泪抹眼,无缘无故耍脾气、使小性。就是因为她太看重自己的感情,把宝玉的爱视作她所有感情的依附和整个生命的寄托,才会这样分分钟在乎它。好在宝玉对她情深意笃,处处迁就她宽慰她,尽量包容她忍耐她。他们一会吵一会好,一会哭一会笑,爱情就这样在不断的磕磕碰碰中畸形发展,在不断的矛盾痛苦中越变越深。 s&)>gE\  
忽然有一天,贾宝玉的生活中来了一位风华绝代的美人——他的姨亲表姐薛宝钗。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林黛玉的女孩子,品格端方、举止娴静、润骨丰肌、明艳动人。从她一出场,曹雪芹就不惜笔墨,对她的出身、教养、品德、外貌作了不亚于林黛玉甚至比林黛玉更多的描写。一开始就奠定了她在作品中的地位。作为林黛玉的对立面,她的美和林黛玉的美各具千秋伯仲难分。 s&)>gE\  
见了漂亮女孩子心舒神畅,觉得“清爽”,是贾宝玉经常的、惯有的心理状态,容貌不同、身份不同的女孩子在他身上产生的反应尤其不一样。宝钗的美在大观园里手屈一指,她像一株冠压群芳的牡丹,天姿国色仪态万方,自有一段别样的风流。这种耳目一新的健康美林黛玉身上没有,温顺贤淑善解人意的脾性林黛玉也没有,他对宝钗大为倾心,甚至生出一种朦胧的爱恋之情。宝钗的出现在形式上构成了三角恋爱的格局 s&)>gE\  
曹雪芹精心塑造的薛宝钗、林黛玉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从内到外截然不同的艺术典型,我认为(猜谜吧):它是从十全十美的完整中分离出来的两个对立面。分别象征外在的、肉体的美与内在的、精神的美。健康美丽的肉体给人予感官的愉悦,让人生出生理方面的欲念,然而人之有别于动物,是人还有着精神一面的追求,精神的追求有时甚至大于肉休的追求。这是一种难以调合的矛盾,具备一样很难再同时兼有另一样。宝姐姐的一身好皮肉长不到林妹妹身上,林妹妹超凡脱俗的飘逸神韵宝姐姐也永远不能具有。这种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困惑在贾宝玉身上特别明显。他和黛玉有心灵之约,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他不可能背叛黛玉,同时他又无法抗拒宝钗丰美的肉休带来的诱惑。他是“情种”,但不烂情,他像一个已婚男人,一面放纵自己对另一个女性的尽情欣赏,一面又在牢牢固守属于“妻子”的那份纯真感情。他对宝钗的爱恋,只是停留在感官的愉悦上,停留在他习惯的“意淫”里。如果他最终娶黛玉为妻,宝钗就会成为他心中最美好的另一个女神,成为他终生暗恋的对象。 s&)>gE\  
但是宝钗的美好形象很快就在宝玉心中毁灭了。 s&)>gE\  
宝钗带来的金锁引起的“金玉姻缘”一说最初并未在贾宝玉心中引起多大反响,随着这种婚姻的暗示越来越明显,大大挫折伤了他的感情。用另一种方式爱宝钗可以,娶她为妻他没有这个想法。他深知这桩婚姻的不可抗拒性,如果家庭认可他和宝钗的婚姻,这就意味着他将失去黛玉。为此他痛苦万分,对薛宝钗生出强烈的排斥抵触情绪,我怀疑从那以后,曹雪芹故意通过贾宝玉的眼光去编派宝钗的不是之处,尽量去挑她的毛病,找她的缺点,让她变得不可爱不美好 。 s&)>gE\  
宝钗并非完人,她有缺点,身上甚至还流露着不少让人反感的世俗之气。但这些缺点被宝玉带有成见的眼光放大了,一些原本正常的行为、言语也被书中似是而非的描写搞得真假难分。宝钗听到金钏之死后的反应和她在王夫人面前的一系列表现,总是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宝钗是一个感情冷漠世故圆滑的伪善者,而忽略了她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性中善的一面;还有《第二十七回》宝钗在园中无意间偷听到两个小丫头的悄悄话后,急中生智,想了一个“金蝉脱壳”的法子,将自己从进退两难的境地解脱出来,同时也免去了两个小丫头的困窘和尴尬。这一段描写非常精彩,你可以说薛宝钗阴险刻毒,任何时候都不放过对情敌的损害,自己为自己解围的过程中还不忘算计别人一回。另一种解释恰恰相反,认为这一段描写体现了宝钗的聪明机智和她为人处事的细心周全,同时也间接地表现出她和黛玉亲密无间的关系,因为平时她们常在一起玩耍游戏,所以情急之下才会想到用跟林黛玉捉迷藏这个办法解围,至于由此而在两个丫头心里生出的对黛玉的戒备心理(仅仅是戒备心理),并非就是宝钗预期的效果,薛宝钗还不至于阴险刻薄到这种程度。可是因为曹雪芹扑朔迷离的描写,又不能不使人产生误会,作出另外的解释。 s&)>gE\  
尽管曹雪芹的描写使薛宝钗的美好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但她光彩照人的美艳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她的美对贾宝玉的诱惑仍然是不可抵御的。贾宝玉每每看到她“雪白一段酥臂”,就会大动“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在他身上’ 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 (第二十九回)。贾宝玉对薛宝钗的艳羡还不仅仅止于外表,同时也十分欣赏她细腻的感情和端重的人品。《三十四》回里写道:“当宝钗对他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停下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到九宵云外”。宝钗的确让他动心,一看到她,感情就会不由自主产生波动。而黛玉醋意大发,用“金玉良缘”之类的话刺激他时,他又表示:“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子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第二十一回) s&)>gE\  
背叛爱人宝玉做不到,让心中爱恋的偶像坍塌他又不甘心。这种难以解开的矛盾让他意乱神迷几近崩溃。他在睡梦中当着薛宝钗的面“喊骂”的那句“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实际上就是这种无法排解的痛苦的绝望呐喊。 s&)>gE\  
薛宝钗在大观院的住处叫“蘅芜苑”,也就是“恨无缘”的谐音。这个“恨”不是“怨恨”,是遗憾和惋惜,是爱,是欲罢不能、欲取故舍的爱! s&)>gE\  
有人也许会问:照你这么说,薛宝钗最后嫁给贾宝玉,他的“爱”不是如愿以偿了吗?她还有什么好遗憾的?不错,这种形式的“爱”他得到了,然而他却为此永远失去他青梅竹马的伴侣,失去与之心灵相守的爱,相比之下他的痛远比那个“恨”沉重多了。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