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轻烟缭绕,云海矗幽岛。峨眉匡庐当是了,风景这边亦好。
溪涧泻泉淙淙,松风摇曳丛丛。月映池塘蛙鸣,草亭依栏徐公。
徐公写了这首清平乐请我“斧正”,我评改如下:
A,点评:
一,首句“轻烟缭绕,云海矗幽岛。”
无论是物体燃烧释放出来的烟,还是山林间生出的雾,既称“轻烟”,必不能形成“云海”。“轻烟”和“云海”矛盾。“云海矗幽岛”的“矗”字用得不当。岛是四面环水的陆地,大多是较低矮的山丘,用“矗”字修饰不确切。
二,“峨眉匡庐当是了,风景这边亦好。”
峨眉是峨眉山,匡庐是庐山。“是”在古诗文中常作指示代词,极少作判断词,“了”也通常作动词而不作语气助词。如果这样,这一句的意思就是:面对如此雄奇壮伟的山,峨眉山庐山都自愧弗如,准备自行了断(自杀?)了!但照W公的意思,似乎是说“峨眉山庐山不过如此罢了”因为用词欠准确,让人生出误解。
“风景这边亦好”显然是从毛泽东《清平乐 会昌》里“风景这边独好”一句借来。但是“风景这边独好”和“风景这边亦好”在语气上截然不同,前者是强调,后者只是承认。既然是强调,那么把强调的主体“风景”放在句首就显得很生动,如果只是承认,就没有必要把“风景”二字提到前面来。这种“风景!这边也是好的”的句型约等于是:“看哪!其实这儿没什么好看的”属于凑热闹瞎咋呼。
三,下阕首句“溪涧泻泉淙淙”
“淙淙”可能是作者的读音之误(也许错读成zhong),否则不会跟下面的“丛丛”同音。“松风摇曳丛丛。”是病句。“摇曳”是一个并列复合词组,指物体在外因作用下的一种动态,摇是摆动,曳是牵引,动作应该是比较温柔的,动的幅度不会很大,一般说“烛光摇曳”,或“柳叶儿随着微风摇曳”。而“松风”是强劲的,壮观的,一提到“松风”,我们就会联想到“松涛阵阵”那样磅礴的气势,把它跟“摇曳”组合在一起显然不妥。另外,“丛丛”是量词,一般和数词搭配作定语,不能作宾语。
最后一句“草亭依栏徐公”好象不存在什么意义。作为这首词中出现的唯一的一个人物,他跟前面的那些景物有什么联系?他的最后出现要起什么作用?我们不能从词中找到答案或者任何的暗示,只能把他理解为和前面出现的那些景物一样,也仅仅是一个景点而己。这样一来,这首词就成了一大堆毫无意义的景点的陈列。
B:比较
我记得有个导演说过这样一句话:“第一幕戏在客厅里挂了一支猎枪,如果到第三幕戏时这支猎枪还没有派上用场,那么这部戏一定不是成功的戏。”可见,每一样道具都应该在戏中派上用场发挥作用,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摆设。这个道理当然也适用于诗词创作,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作者也是罗列了一系列景物,最后以一个“断肠人”将所有景物激活,一幅凄美的暮秋晚景图顿时呈现在读者面前。非常值得借鉴。
徐公的《清平乐》大概也想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来刻划烘托人物的境遇和心态。由于构思不成熟,景和人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机地联系,加上语言运用的失当,因此这首词写得很失败。
C,总结:
总的来说,这首词立意不清,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不鲜明,用诗的行话说就是缺少诗魂。再,就是有语病,遣词造句有生硬晦涩之嫌,此乃写诗填词之大忌。写诗要用诗的语言,写词要用词的语言。诗供咏哦,词供演唱,因此词对语言的运用要求更高,不仅要准确生动流畅自然,还要通俗明白朗朗上口,这就是连今人写歌词也特别强调的所谓“音乐性”。当然,晦涩不是含蓄,同样,轻薄浅露也不是通俗明白。
历代大家都特别重视语言的锤炼,李贺已写出“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难老”这样的的句子,还在强调“语不惊人死不休”;李清照写出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那样脍炙人口的惊人之句,还觉得自己“学诗漫有惊人句”。可见语言也像其他文体一样,是诗词的一大要素。
另外,关于平仄顺便说两句。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写旧体诗词,就得按诗词的格律来写,否则,你的诗词写得再好,也会永远被挡在格律诗词的大门之外。
D:改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