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不好使了,总记不住一些要办的事,想又想不起来,可心里知道还有事没办。浏览新闻,看见了一个博客,是关于张爱玲的。这才恍然,原来是答应写写张爱玲的。
小时候,大人就这样教训我: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训言不管对不对,至少说明了一点,有的书是不可以读的,为什么?因为,读了不该读的书,就受其流毒,祸及终身。说到张爱玲,我想在那训言后面加上一句:女人不读张爱玲。
关于张爱玲,早已被人(大多数是女人)修饰得面目全非了,以至张爱玲成了爱情加才女的化身人物了。女人的眼光总是诡异的,多情的,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武断地说,她们的认识已经陷入误区。我好像与张爱玲天生有仇,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仅仅是不喜欢而已,没太在意。前几年,我们街头围着一大帮子人,听听吆喝声,原来是一个人在签名出售自己的书。书是解读张爱玲的,作者是一个不到30岁的女孩,据说是某大学中文系毕业,家在我们这附近农村,被家乡人称为才女。
听了这些,我有些忧愁,心想,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不会以此为荣的,反而有点难过。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女孩一旦热爱上了文学,就等于完蛋了,一定会终身不知幸福为何物。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所谓现代的“张迷”呢?我觉得有三点原因。
一,张爱玲自身的气质特点。她有哪些特点呢,不用我说,大家都清楚,特立独行、奇装异服、语出惊人、性格古怪、行为诡异。所有这一切,都给张爱玲增添了神秘的面纱。就像演出的魔术一样,大家都想搞清楚内在的机密,对她的兴趣,便产生了。
二,国人怀旧情结的必然。自从84年一部《上海滩》红遍中国后,催生出一批对旧上海滩怀旧的文艺作品和人。张爱玲,一夜之间似乎成了旧上海的名片。从文学作品创作来说,一部大作品,离不开背景,而拿旧上海作背景,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你看啊,华洋杂居,租借圈地,还有一帮子从浙江、安徽来此谋生的贩夫走卒,一时间,可谓是五光十色、一派繁荣。
三,女人多是爱情幻想者。我一再反对年轻人谈论爱情,爱情不是年轻人能谈的,想谈,也得等到更年期以后,到那时,女人才有资格谈论爱情(为什么?这是另一个话题,略)。张爱玲与民国才子胡兰成的故事,不知哪个王八蛋,硬是拉扯上了所谓的爱情上,误人子弟!胡兰成落魄后,隐居在浙江乡下教书,你看看他这一阶段的文章和书信,有没有提及张爱玲?他怎么可能爱上张爱玲呢,一个疯疯癫癫的女子,岂是才子所钟爱啊。
以上三点,大致就是张爱玲被现在年轻人追捧的原因。
细想起来,我对张爱玲的反感,出自于对李鸿章的崇拜,有一种辱没门庭的感觉,尽管我不姓李。张爱玲的祖父、曾外祖父,分别是清末重臣张佩纶和李鸿章,外公是黄翼升,就连继母的父亲孙宝琦,也是民国大总理。这样显赫的家族,作为后人,理当循规蹈矩,做一个知书达理的小姐才是啊。
客观地说,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眼光来看待张爱玲,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性格复杂、行为诡异的多面体,说她是万花筒也不为过。作为后来的读者,轻年看到的是爱情,小资看到的是时尚,作家看到的是文采,百姓看到的是传奇,乞丐看到的是裸体,一句话,读者各取所需罢了,闲来无事,作为谈资。
其实,我很清楚,百姓需要的并不是思想家和学问家,而是大批的说故事或创作故事的作家,借用所谓的文采,为大众提供所谓的精神食量。正因为是精神食量,才不得不说它几句。人吃五谷杂粮,吃真东西,才能健康,面包虽好,毕竟是含有反式脂肪。然而,就是有人喜欢吃面包,可见,面包还是有市场的,正如张爱玲的作品还有市场一样。没办法。
此文写完,我得忏悔,不该对一女性如此刻薄。女性中也有创作五谷杂粮式作品的,比如:和张爱玲同时代的苏青、苏雪林等,不妨看看她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