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877阅读
  • 0回复

霍山茶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思融
 
发帖
15
蜂蜜
577
威望
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1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0-09-03
霍山盛产名茶。全县茶园面积12万亩,年产干茶3000吨,产值8000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占30%,产值占70%,获得有机转换证的茶园面积超过1万亩,是全国名茶重点产区。霍山黄芽产于海拔400米以上深山,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非凡的品质,自唐代以来就成为御用贡茶,久负盛名,畅销大江南北,现与黄山、黄梅戏并称安徽三黄中国霍山黄芽茶是农业部批准的全国两大茶叶产地批发市场之一,将成为华东地区茶叶的集散中心。

霍山黄芽茶的历史

  霍山茶,本山货属以茶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银针(仅取枝顶一枪),次曰雀舌(取枝顶二叶之微 展者),又次曰梅花片(择最嫩叶为之)、曰兰花头(取枝顶三五叶为之)、曰松萝(仿徽茗之法 ,但徽制叶,霍制全叶)。皆由人工摘制,俱以雨前为贵。其任枝干之天然而制成者最上, 曰毛尖,有贡尖、蕊尖、雨前尖、雨后尖、东山尖、西山尖等名(西山尖多出雨后,枝干长 大,而味胜东山之雨前)。次曰连枝,有白连、绿连、黑连数种,皆以老嫩分等次也。至茶 既老而不胜细摘,则并其宿叶捋而雉之曰翻柯 ,皆为头茶。至五月初,复茁新茎,其叶较头茶大而肥厚,味稍近涩。价不及头茶连枝之半,是为子茶。——清乾隆四十一年《霍山县志·物产志》

  《史记》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六霍旧寿春故也。一曰仙芽,又称 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明朝始入贡。自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州县县贡。县户采办者例应汇州总进。——清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物产》

  货之属。茶为第一。茶山环境皆有,大抵山高多雾,所产必佳,以其得天地清淑之气,悬岩 石罅偶得数株,不待人工培植,尤清馨绝伦,故南乡之雾迷尖、挂龙尖二山左右,所产为一邑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茶商就地收买,倩女工检提分配花色,装以大篓,运至苏州。苏商薰以珠兰、茉莉,转由内洋至营口,分销东三省一带。近亦有与徽产出外洋者。次则东北乡与西南近城一带,多北运至亳州及周家口,半薰茉莉,转售京都、山西、山东,而西乡自土地岭以西,迤逦而南,茶叶厚,微苦,枝杆粗大,采焙不精,皆青齐茶商于大化坪、五溪河收买,运销山东一路。诸佛庵以北数保,则由土人运潮枝至州境之流波石童,西商收买,自行焙制,运销山西、外蒙古等处。极西之九五保,所 出极微,味制具逊,多为鄂人收买。至前志所载诸名目花:如银针、雀舌,则茶始萌芽者;梅花片、兰花头、松罗春则茶初放叶者;统名之为小茶,价既数倍,采以维艰,故惟近城及 柳林河、诸佛庵数处有之,运销京都为多。气候则东南稍暖,谷雨前即可采摘,故有雨前、 毛尖之名。西山谷雨后,始能开山,间数日,采摘一次,须二旬始毕。故有头道、二道、三 道、四道之分。最后,并宿叶而撷雉之,曰翻 柯老茶,为民间常用。春茶既毕,五六月复生新苗,谓之子茶。其干扁而味微涩,价亦半减。然爱惜茶株者,恒蓄不采,取次春茶必茂盛

  又一种名苦丁茶,虽名为茶,实则木本,枝叶似茶而大,有二种:一叶小上有刺;一叶大而 圆,皆天然自生深山岩石间,无子种,与茶同时采制,味苦,其性极凉,可入药,近年茶商 多喜购买,山民渐事觅植,极难长成。

  《博物志》:饮真茶者,令人少眠。

  《潘志》:六安茶,六与霍所并产也,以六安名者,当霍未建县,已有贡额,从其朔也。《天启志》谓以六安寨得名似凿(寨本名六万,讹称六安)。顾霍山多硗确,六地既广且饶,产茶实浮于霍,而贡额不及什二。考州志有州茶黑、县茶黄之说,恐亦傅会。惟产茶之地,东 山最早,而东山皆属州境,每年大府荐新及本县贡品,率皆州民于雨前赴县售卖;霍产悉西 南,迟在雨后,故不及入贡,则茶之专名六安,亦纪实也。

  《吴志》:土人不辨茶味,唯燕、齐、豫、楚需此日用。每隔岁,经千里挟资而来,投行预 质。牙狯负诸贾子母,每刻削茶户以偿之:银则熔改低色;秤则任意轻重;价则随日低昂, 且多取样茶。茶户莫能与较;虽迭经告诫,申详各宪,严饬乡保稽查,茶户稍洁实惠,然弊 端犹未能尽除也。按茶之为利虽厚,工则最勤苦:日采摘,夜炒焙,恒兼旬不得安枕。人力 不足,又须厚雇客工,茶值稍昂,犹可相偿。军兴后,厘捐日益浮费繁多。商人成本既重, 则转而抑减民值。近日行户渐增,竟有汇缘茶商,预计价值把持行市者。黠贩收买,则又搀 老叶加水潮,茶商得以借口,故茶价愈趋愈下。光绪以来,每斤银不过钱余,贱时才七八分 ,以是民用益绌。近徽郡仿外洋以机器烘焙,制精工省,颇获其利。本邑绅商,如能集股, 设公司,精其制造,则利权操之于我,诸弊不禁自除矣。西人亦云:霍茶香味较胜徽产。——清光绪三十一年《霍山县志·地理志下》

  六安州岁贡芽茶二百袋,每袋重一斤十二两。自明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后,随定额分办,州 办茶二十五袋,县办茶一百七十五袋……

  国朝因之,至康熙二十三年奉文增办一百袋,州承办三十七袋,计六十四斤十二两,县承办 二百六十三袋,计四百六十斤四两。每年州备价发县代买一色芽茶……

  本县农户拣雨前极品,新芽一枪一旗,依法择制,以黄绢为袋封贮,共四箱,贡[用龙旗龙袱恭进。康熙四十七年,贡茶一千二百袋,雍正七年增办一百袋。乾 隆元年贡茶七百二十袋。——清乾隆十四年《霍山县志·茶考》

  今天下产茶处不下数百,致贡者仅十余处,而明朝上供专用六安,其余悉以市焉。每岁上供 ,霍多至三百六十封,又有副封以补其乏。州额不及什二,是霍倍其力,而六享其成。

 

  1950年春,中国茶叶公司皖北分公司在诸佛庵建起第一个红茶精制厂,用手工方式制作红 102担,送上海口岸出口,受到苏联和东欧客商的好评。中国茶讯社鉴评:茶叶形状条 子紧;碎末少;水色红浓,稍欠透明,香味甚佳。

  1951年建六安中心茶厂,诸佛庵为分厂。

  1952年,苏联茶叶专家一行两人,来霍山考查了解霍山红茶品质。由此,内外山茶由 黄大茶改为红茶,出口苏联、内蒙等地。

  1954年中国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教授来霍山考查茶叶产地、生产、品质情况。

  1958年,霍山红茶入选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食品博览会,获好评,并作为全国红茶出口县 之一。

  1959318日,六安中心茶厂迁至霍山,改名为霍山县茶厂,523日,陈椽教授带领安农茶叶系学生来诸佛庵茶校实习,复制历史名茶菊花茶成功。

  1966年,县庐剧团《茶山新歌》剧组赴省参加戏曲调演,受到上下一致好评,省电台播放 该剧唱段。《茶山新歌》首次出现全国性的轰动效应。

  1969年,县茶叶工程师吴巧生、王惟杰受国家农业部派遣赴柬埔寨,传授茶叶生产加工技 术。

  1970年元月12日。黄霍字(70)11号:关于红茶改制绿茶报告,上报省科委生产指挥 部。712月批准由红茶改制炒青绿茶。

  1972年,庐剧《茶山新歌》改编成歌舞,参加全省汇演。刘家王景李儒瑶分获演唱二等奖和音乐创作一等奖。再次出现省内外轰动效应

  1973430日,中共霍山县佛子岭公社委员长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并寄去一包霍山黄芽。当年9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给佛子岭公社回了信,并寄来茶款48元。

  1975年春,霍山县被列为安徽省10个年产干茶5万担县之一。

  1980年,雨茶一级8147”获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优质食品奖。

  1984年,舒绿珍眉茶获省优食品奖。

  霍山1985年春,县茶叶公司(又名县茶厂,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试制新品种乌农茶成功

  1985年,珍眉一级9369”珍眉二级9368”双获部优产品。

  1988年,特珍特级41022”特珍一级9371”,在希腊雅典食品评选会上,双获第27 世界优质食品银牌奖,得到安徽省政府通令嘉奖。县委、县政府在南岳山庄举行规模庞大的 庆祝活动。

  1989年,一级雨茶和特珍特级被评为部优产品。

  1990年,霍山县茶厂获省劳动竞赛委员会创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黄芽部分

  1971年,霍山黄芽开始挖掘、研制,恢复生产。

  1972427-30日,县农业局茶叶生产办公室派茶叶技干胡翠成、李胜修、谢家琪在乌米尖同近八十高龄的詹绪纯等3位茶农共同炒制黄芽14斤,用白铁桶封装6斤上报国务院鉴评,作为国家招待贵宾之用。

  1973年,县土产公司又布点金鸡山、金竹坪、乌米尖三处制作霍山黄芽。此后,经反复切 、试验,改进制作技术,新制黄芽178公斤。经安徽农学院、省农业厅、省供销社审评,投 放市场后颇受青睐。后安徽农学院教授、著名茶叶专家、世界农业科技名人陈椽教授亲临现场教制霍山黄芽技术。霍山黄芽形、色、香、味进一步提高,从此声名远扬。

  1985年,霍山黄芽送广交会试销,深得国内外客户好评,远销香港等地。

  1986年,霍山黄芽被省商品局评为安徽省优质食品。

  1990年,霍山黄芽荣获中国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一举成为中国名茶。这年,霍山黄芽经安徽省茶叶公司出口销往欧洲、香港、东南亚1000余公斤。

  19905月,国家科委在霍山南岳山庄召开了大别山地区茶叶产业研讨会。会上,著 名茶叶专家、安徽农大教授王泽农到会题词。

  1990年,霍山翠芽(在霍山黄芽基础上新创名茶)获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奖。?

  19909月,霍山县在全省第一个成立了茶叶产业协会,国家科委体改司副司长,国家科 驻皖开发团团长高级工程师朱传柏、省科委大别山开发办主任、省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副研究 员王兢、王汉权、农学院农业系统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竺开华等为顾问。安农茶学系副教授叶 银芳(当时任霍山县副县长)任理事长。

  199162-5日,国家科委在霍山南岳山庄召开了由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为主, 江西、湖南等部分省派代表参加的大别山茶叶产业开发研讨会

  国家科技部副主任马颜明,部长级顾问谢绍明,农业部司级巡视员黄继仁,安徽省科委主任常本英、省科委副主任丁俊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俞礼明,省科委大别山办公室 主任研究员王竞,著名茶叶专家、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王泽农等参加了会议,国家外贸部,中国农科院茶科所也派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参会代表130余人,安徽省副省长张润霞到会讲了话。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霍山诸佛庵茶山和茶厂。还举办了安徽省大别山名优茶产品展览

  199410月,原林业部副部长徐有芳来霍山并题词说:中国黄芽,精品之最?

  1996年,霍山县举办首届黄芽茶文化节。安徽黄梅戏著名演员韩再芬率团来霍演出《女附马》。

  1998年,霍山举办第二届黄芽文化节,霍山中()(荷兰王国)扶贫项目办莫雷先生在会上讲话 ,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率团演出《红丝错》,主演黄新德、吴亚玲、马兰演折子戏。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