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在浙江省第12届艺术摄影展览在上看到徐小风的作品,眼前一亮,熟悉的仙居,竟然还有怎么漂亮的地方,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象是一幅田园画卷。后来得知,杨丰山梯田就在仙居朱溪镇大洪下郑、西井、北山等村一带,春夏秋冬景致各异。梯田景区尚现未开发。但得益于康庄工程,水泥路直通各村,道路较险峻。村民厚道,民风朴实。
2009年,在网络上,曾经也时有杨丰山风光的帖子,只不过还没有吸引大部分摄影人的视线。2010年,随着梅雨季节的到来,杨丰山梯田又进入最佳观赏与拍摄期, 近日在台州的各个摄影网站,都有集体组织去杨丰山活动的贴子,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去拍摄和游览。众观影友们拍摄回来在网上交的作业,只能说是还过得去,但基本上没有什么令人眼睛一亮的片子。摄影创作是极具个性化的事情,即是一种主观行为。摄影作品折射了摄影师的个性、爱好以及过往的成败。每个人都会拥有一种特定的风格,因为每个人都会渐渐培养出一种观看风光的独特的眼光——这是摄影人本身所特有的眼光。正是它们,为出自不同人之手的影像贴上了识别标签。大家一轰而上,根本上不可能拍出好作品,就如以前的人体摄影,看似很热闹,拍时很爽快,回来后打开电脑一看就再也激动不起来。摄影“大兵团作战”的现象,其结果就是作品雷同。
光、影、线、形只是摄影创作的元素,而非摄影本身;摄影必须有精神的东西。网友发贴受到的最高赞许莫过于其作品能够得到认可,这种认可并非源自画面角落的那个签名,而是源自画面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好好培养自己的眼光吧,你自己的风格就会随之形成的。摄影应理解生活、表现生活,最后达到影响生活的目的;拍风光不一定非要名山大川,周边熟悉的自然环境都是很好的创作素材。后期制作对于再现摄影作品质量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作为风光摄影师,不应该去改变自然界的原貌,后期的修饰应尊重自然的原貌;在器材上也不要刻意追求高档。拍风光要拍出自然界的生命力,拍出摄影者与自然的对话。
“吃窝边草 钻牛犄角尖,到自己熟悉的地方选择熟悉的题材进行创作”是风光摄影创作的基本道路,风光摄影主要以大自然为拍摄题材,利用大自然的景观,来表述作者对大自然的认识,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达到歌颂人生、陶冶情操的目的。感觉就是一种艺术知觉, 也是一种艺术领悟, 是个人艺术修养的一种体现,安塞尔·亚当斯对此是这样认为的:“所有优秀的艺术摄影家,都在未拍摄之前,就能以某种方式‘感觉’他所要得到的摄影成像,不管他是通过有意识的‘想象’,还是通过某种直接的经验。
如画的景致无处不在,但要将它们看出来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抬头远望,也许你会看到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美丽的云朵:它们的形状与地面景物中的某个特征有相似之处吗?它们是不是在潮湿的沙地或清澈平静的湖面投下了倒影?你也可以研究一下点缀着树木的一片田野:它们可以形成对称的构图吗?你还可能发现一座孤零零的农舍,周遭的地形能够用来强化这小小的建筑物的存在吗?诸如此类的特征无处不在,乍眼看去都是偶然存在的,然而正是它们,可以通过摄影人那洞察秋毫的眼睛转化为别具一格的风光影像。
希望影友能够有时间把自己静下来,在出发之前好好思考,多多想想怎么拍,拍什么,至少让自己拍的照片有那么一点点的与众不同,也不枉我化自己写此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