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九峰公园,看到一位画糖人。经过他的手画出的那些逼真的糖稀动物造型,吸引了许多孩子。有一位孩子的妈妈也情不自禁地说,这也是艺术啊!
糖人不多见,只能在人流较多的场所或集会,才偶尔可见。回家来查了资料,关于糖人有以下的解释:
以蔗糖和麦芽糖做成的各种造型,有人物、动物、花草等。据说宋代即有糖人多是平面的造型,如同今天的糖画,时称戏剧糖果,后来也被称作稠糖葫芦、吹糖麻婆子、打秋千稠饴、糖宜娘、糖官人、糖宝塔、糖龟儿等。
制作糖人是一种民间的手工艺,制作者多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使之呈红色或绿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冷了又会太硬无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多是勺形和铲形的。 糖人不易保存,过去甜品短缺时,在把玩过后会吃掉糖人。现在的人们多觉得很不卫生,也很少去吃了。放久会变黑,也就自然毁坏了。 过去的艺人多打着铜锣沿街叫卖,有的还带着一个画着花鸟兽虫的圆盘,交过钱后可以转动盘上指针,指在哪儿就做什么,以此来吸引孩子。过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在80年代初,几分钱或几个牙膏皮就可换一个糖人。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现在沿街的艺人少了,在北京年节的庙会上还可见到,多卖到几块钱。有的地段由于外国游客居多(如什刹海的酒吧街),会卖到10块钱。按照制作工艺的不同,糖人可分为三种: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
今天我所见的,就是其中的一种:画糖人。他的摊子上还放着一个画着花鸟兽虫的圆盘,由孩子转动指针停在什么动物上,他就会画出什么动物的造型。
画糖人多流传于四川各地,以自贡地区的品种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画糖人所用的石板多是光滑冰凉的大理石,用时在上面涂一层防粘的油。糖稀熬好后,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浇出线条,组成图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冷却很快,所以要一气呵成。待造型完成后,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稍候凝结即成。画糖人的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的内容。
从糖人那憔悴的脸孔,可见他们生活的不易,走南闯北,饱经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