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兰亭 lR:?uZ$
lR:?uZ$
lR:?uZ$
去兰亭时天色将晚,灰蒙蒙的天愈发显得深沉;游人稀少,竹林通幽径,冷风倍萧瑟;几只白天鹅许是游累了,聚在水池角落里,无动于衷地看着我等一干人,任我们怎样挑逗就是不肯使出“白毛浮绿水,红掌划清波”的绝技。水池旁就是那块著名的“鹅”字碑,一株大樟树在亭子后参天而上,据说王羲之刚写完“鹅”字被皇帝召宣,下面的那个“池”字是他儿子王献之续写的,导游问我们有没看出那个“池”字要比“鹅”字差点?我们左看右看,除了“池”字小点外没有什么区别,毕竟王献之也是练了十八大缸水的主,上面是他父亲他当然不敢托大,王献之一直处在他父亲耀眼的光环下,直到现在人们肯定了王献之在书法界的地位合称“二王”,有两位王姓同事赶紧在碑前合个影,笑称我们也是“二王”。 lR:?uZ$
lR:?uZ$
重修的曲水流觞重现了1800年前的那次兰亭盛会,42名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坐在“W”状的水沟边,让觞(古代盛酒的酒具)顺着弯弯曲曲的水流下,名士们一边清谈一边从水中取酒喝,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好不快意。试想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帮名流聚在这儿饮酒赋诗似乎不怎么合时宜。 lR:?uZ$
lR:?uZ$
一位青年才俊画了一幅当年兰亭盛会的水彩画,辨认哪个是王羲之就成了谜题;导游说,王羲之是主人,最中间的那个应当就是他。中间那位一团锦袍衣冠楚楚,又不是正式会客有必要穿着这么整齐吗?马上就有人反对;旁边有位袒胸露乳,狂傲不羁会是王羲之吗!忽然大家觉得中了画家的圈套,类似“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是没有谜底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心中的王羲之,只看你怎么理解了。 lR:?uZ$
lR:?uZ$
兰亭因为《兰亭序》而出名,《兰亭序》又是这次兰亭“修禊”的总序;那个午后的兰亭,阳光暧昧,王羲之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一挥而就草成序文,不想一挥竟成经典,王羲之酒醒后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兰亭序》的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此贴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当之无愧的。 lR:?uZ$
lR:?uZ$
导游背对着碑文,朗朗背起《兰亭序》,吐字清晰,抑扬顿挫;一时间大家都被她吸引住,似乎回到遥远的那个年代,欢乐之余又感慨好景不长生死之无常,“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大师尚且如此,我辈何以堪! lR:?uZ$
lR:?uZ$
再看御字碑,高七米宽三米,正面是康熙所书的《兰亭集序》,背面是乾隆写的《兰亭即诗》,祖孙皇帝手迹同处一碑,实为罕见。《兰亭序》也因为历代皇帝的推崇,才得以久负盛名,试想王羲之要是一个平民百姓,他的书法会不会被皇家所喜爱也就难说了;但不管怎样,《兰亭序》之书法成了后辈无法超越的里程碑,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