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屋及乌:屋是屋,乌是乌 T)O]:v
T)O]:v
李 呆 T)O]:v
T)O]:v
这是一个较早接触到的又比较新鲜的成语,不像“千钧一发”之类的成语在当时被我们常用。在初中时,我有了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在那时可是稀罕物,就时常翻阅各个条目,与同学似懂非懂地运用着。感觉成语真有意思,在简短的文字里包含着一个故事,说明着一个道理。 T)O]:v
词典是按音序排列,因此,这“爱屋及乌”就首先扑入我的眼目。但我却认作,并读为“爱屋及鸟”,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造成这样的原因,既有粗心,也有想当然的味道。 T)O]:v
当后来感觉到自己出差错了时,也不以为然,以为反正意思差不多,“乌”也是一种鸟,“鸟”也包括了“乌”,但现在却觉得尽管只是“一点”之差,却是大不一样的。没有了“一点”,成语中就有着强烈的“反衬”手法在内。 T)O]:v
于是,对这个成语更深地了解,也更感觉有趣了。多少年后的某一日,忽然发现,这“爱屋及乌”并不仅仅停留在“审美观”上,竟然是与血腥联结在一起的: T)O]:v
周武王出兵,推翻了商朝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召见军师姜太公,问该如何处置商朝留下来的官员职员。姜太公说,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我听说,如果喜欢一个人,连这个人住的房子上的乌鸦也要喜欢;如果憎恨哪个人,连他的仆人也要恨,把他们全部杀掉,一个也不留,您看怎么样?” T)O]:v
这就是“爱屋及乌”的来源,不禁让我惊然和悚然了。 T)O]:v
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确是一个穷奢极欲的昏君,通过书籍我们可以读到当年他是何等的凶残和邪恶,当然,在他的手下不乏为虎作伥者,但更多的是无罪的,有些仅仅只是混口饭吃吧。 T)O]:v
姜太公除了史书记载之外,在民间更流传着他许多故事,是一个玉树临风、长须飘舞的智者,想不到,他掌握丰富的知识竟然运用出了这个恶毒的主意来,他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丧失殆尽。周武王作为一支新生的力量,相对来说是进步文明的力量,如果为了自己的王国得到平安,竟然采取“格杀勿论”的手段,有多少无辜者命丧刀下,鲜血横流。 T)O]:v
幸好周武王没有采纳姜太公的主张,而是根据周公的建议,让那些人回家种田谋生去了,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也使自己建立的政权长治久安。 T)O]:v
因此,至今我面对着“爱屋及乌”这个成语没有好感,也讨厌有些人摆出高雅的姿势,搬弄着“爱屋及乌”这个成语。 T)O]:v
比如,一对恋人,在热恋时来了个“爱屋及乌”——对方什么都好,好得没有肚脐眼了,似乎是皆大欢喜了;但我害怕的是,万一他们热情不再,或者分道扬镳了,就要把原来一切美好的都来个毫不留情地抹杀。因为,他们按这个思维出发,那这样的结局,也就无可避免了。 T)O]:v
爱屋及乌是天真的,幼稚的;而恨屋及乌(这是我仿造的成语)是可怕的,甚至是灾难性的。 T)O]:v
因此,改用一句歌词:“屋还是那个屋,乌不是那个乌”,为好。 T)O]:v
——引自本人散文集《在书页之间行走》 T)O]:v
2008年10月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