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算腐败? s&)>gE\
s&)>gE\
文:白马非马 s&)>gE\
s&)>gE\
最近,从手机报上读到一篇新闻,限于篇幅,内容不够翔实,因为感兴趣,又到正规网站搜索,果然有更细致的报道。简段节说,内容大致是:某女士在某敬老院任管理人员兼炊事员,当地穷,发不出工资,民政办做了一下变通,当地低保为235元,虚报名额后,以低保方式每月发给某女士每月工资540元。 s&)>gE\
可能有人看了会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也够得上一条新闻?区区540元,还是劳动所得,用什么方式拿到,也不能说是腐败吧? s&)>gE\
我也认为不够。但是,我刚才说了,我是简段节说的,如果我把省略的关键词再加上去,你还会这么看? s&)>gE\
这关键词是,某女士,是一位副局长(县里的局,实际不够局级,够啥俺可就不懂了)夫人。加上这个关键词,你还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这篇新闻吗?还会说,不具备新闻价值吗?还可以肯定,这不够腐败吗?我表示怀疑。 s&)>gE\
当然,鲁迅先生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我呢,没那么高大,但也善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看了这新闻,我就想了,假如那女士不是局长夫人,民政办也会有这样的变通吗?这样想了,突然就有点惭愧。虽然同属直辖市,但重庆那里的情况我还真的不大了解,估计在那里的郊县,工资待遇可能未必比天津高,尽管天津也不高。但不论如何,我还是感觉,抛开身份,既当管理者,又兼炊事员,月薪540元,实在算不得高薪。我希望准备骂我的朋友自己摸摸心口想想,给你540元,你就认头干吗?反正我不会干。 s&)>gE\
报道里说,群众举报后,记者电话访问,那女士当场承认了这是事实,又找到她的丈夫,那位副局长也当场承认了这是事实,再找民政办主任核实,还是当场承认了这是事实。在我看来,这大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味道。 s&)>gE\
说实话,在看了手机报模棱两可的报道后,我是义愤填膺的,感觉自己又可以愤青一把了。幸好,我到底想看到更精彩的内容,又到网络核实,看了以后,却心平气和起来。不,实际也不是新品气和,而是突然有一种尊敬自心头升起,仿佛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一般。用一个成语,叫做肃然起敬。 s&)>gE\
看到这里,你可能认为我有病,思维不正常。但是,假如你也读过我的另一篇文字,“这个偷车贼,恨不起来”,你就明白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了。那个偷车贼也是一位县级单位的局长。我是穷人,我、老妻、儿子,不是三驾马车,而是各自拥有一辆二手自行车,我们也丢了N次自行车,但我不恨偷车贼,我要恨该恨他们偷车的原因。而局长,不以更方便或更体面的方式致富,却被生活所迫去偷自行车,我对他只有敬畏,没有愤恨。一样地,局长,不把自己太太安置在更体面的岗位去大捞特捞,而是去敬老院工作,并领取也许采用违规方式发放的谈不上高的工资,我对他肯定恨不起来,甚至,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s&)>gE\
在许多领导干部“勤捞致富”的今天,还有这样的领导干部,我认为,是人民的福分。 s&)>gE\
而且,我故意地,先把这个新闻“简段节说”,就是为了让你在不知主人公身份的情况下,先有一个正常判断,也算用心良苦了。目的是,不要因为主人公的身份,影响了你正确的判断。 s&)>gE\
当然,我相信,就像我不恨那个偷车贼,写了那篇文字后,一些朋友对我口诛笔伐一样,这篇文字发出来,也难免遭到非议。我没有办法,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理解能力。 s&)>gE\
随它去吧,我很坦然。 s&)>gE\
最后要说的是,重庆市低保部门已经表示,将对此事严肃查处。也许,这就可以大快人心了吧?对此,我不再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