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想在秋天拍到象样的秋景,在我们生活的江南这一带还真有点难。摄友之间,难免感叹,究竟是从哪一年开始,只能在入冬以后,才能看到真正的秋色,拍到象样的秋景呢?这些,跟地球的气候逐渐变暖,应该存在着因果关系吧!
从
2006年秋风的《秋归》照片获临海市“康庄杯”摄影赛三等奖开始,头脑中就依稀地有了茶辽的印象。总想着,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什么时候要去那里看看。
D\5+2 G D\5+2 G
D\5+2 G [秋风摄《秋归》,
2006-12-23 21:37 发蜂鸣社区风光景观版http://www.fming.net/bbs/read.php?tid=7571] D\5+2 G D\5+2 G 再后来,陆续地在台博与QQ传播中见到过一些茶辽枫树的照片,更撩起了想去亲密接触一下的欲念。但从那些照片中看不出茶辽枫树到底有多美、枫林范围有多大,问了几个朋友也不得要领。
D\5+2 G D\5+2 G 梦呓般地,在蜂鸣社区的怡情山水里发了一个贴,希望周末去茶辽看枫树。约上了几位同好,星期六就奔茶辽了。
D\5+2 G D\5+2 G 过临海二桥,往仙居方向开,过收费站后往天台方向,大约十分钟后路旁有“八叠村”的牌子。等前方出现一个村落时,同时公路右侧也有一座石桥。我们发现前面正有五六辆小车过了这座桥,心里想这些肯定是奔茶辽去的车子,即尾随着他们过桥、左拐……却停住了,下车探路况得知是前方一个桥头的拐弯处,路特窄却遇来车。好不容易,等来车移到那座窄桥上让开路,我们才得以继续前行。路虽浇筑了水泥却比较狭窄,我们担心有来车是不方便交汇,正好一路并没来车,很快就到了前方又一座桥,桥两端都有人家,看前面的停车问路后即左拐过桥,我们随即跟着过桥上山,转过一弯再上几步就停车不前了。
D\5+2 G D\5+2 G 下车,抬头。只见前方高处就是一个不算高的山坡,坡上隐隐显出一簇族的红色来。原来,闻名遐迩的茶辽枫林就在眼前了。
D\5+2 G D\5+2 G 等前面的车陆续停妥帖,已经没有空位了。找来找去,也没找到一个象样点的泊位,正在我们踌躇间,一个在弯道路边泊着的车,退出来往山上开去,我们的车子才算有了安身之地。往上望去,公路弯弯曲曲地一直向山上延伸,心想这上面一定是还有一个村庄吧!回身看看这个弯道,围绕着弯中一棵开始泛黄的枫树,竟然停下了20多辆汽车。
D\5+2 G D\5+2 G 在这弯道稍上一点,公路右侧有一条一米来宽的石阶道路切入这山坡。没上多远,路面就开始有零乱的红黄枫叶铺散着。路两旁,也有一棵一棵可合抱的枫树,叶子都已经由黄而转红,在日光的漏射之下,尤其好看。
D\5+2 G D\5+2 G 石子阶坡路上铺满着的黄叶子,枫树杆周围那片片或黄或红的叶子,树丛中散射而下特别是泻于枫叶上的光影,拉扯着我们的脚步,缓缓地一边上行一边嘴里不断地发出由衷的感叹:太美了!
D\5+2 G D\5+2 G 我们后来发现,这是位于山上的茶辽村的一条对外通道,在没有公路之前,村民们一直依赖于它与外界联系。从公路边开始上山,正常速度约需二十分钟就可以到村口,也就是如今的村边公路了。如果不坐车,现在仍然要走这条山道,比那弯几个大弯而上的公路,要近许多。
D\5+2 G D\5+2 G 在我们滞留下半山的时候,遇有上下的村民以及观赏后从山上下来的游客,都说上半山的景致更漂亮。转了一个硬弯斜坡而上,呈在眼前的枫树杆粗而高、叶黄而转红,数株并立于路旁俨然成林,在阳光的映射下果然分外妖娆。我们一行四人尽情地取景拍照与留影,临离开这里时又以自拍完成了合影。
D\5+2 G D\5+2 G D\5+2 G D\5+2 G D\5+2 G 自此处开始,果然是越往上走感觉越有味道,再加上山上陆续下来、穿着王颜六色的男女游客点缀于林间,更为这本来已经够出彩的枫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我们没看时间,不知究竟在这里留连了多久,直到遇上临海二位摄友秋风与如秋,才知道已经为时不早,待等到得村口竟然已经过了晌午。
D\5+2 G D\5+2 G D\5+2 G D\5+2 G D\5+2 G D\5+2 G D\5+2 G D\5+2 G D\5+2 G D\5+2 G
D\5+2 G D\5+2 G 美不胜收,我们反复地徜徉在这不算长的枫林道中,不想离去。在秋风姐妹俩的催促下,才随着爬上村口的公路,进入村庄找到一户如秋认识的农户。
D\5+2 G D\5+2 G 在如秋为我们准备中饭之时以及饭后, 我们又二次在村子里采风。大约下午三点多,才踏上回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