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
^mG-O “青出于蓝”又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荀子·劝学》篇。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荀况,著有《荀子》三十二篇(后六篇或系门人弟子所记)。其中《劝学》是较为著名的一篇。内有这样一段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青色是用蓝色调成的,但比起蓝色来却更悦目;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要冷。这是荀子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由于荀子这几句话形象深刻,通俗易懂,便为后人所常用。
^mG-O ^mG-O 解 释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mG-O 出 处 先秦·荀况《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杨倞注:“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后因以“青出於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mG-O ^mG-O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在《劝学》中的这句名言流传了几千年,可谓人人皆知,但其中的科学道理却不一定有多少人知晓。青,是指靛青,即靛蓝;蓝是指蓝草——可以用于制做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的统称,如菘蓝、蓼蓝、木蓝等(注意要把此处的“蓝”与兰花、兰草的“兰”区分开来)。他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后世一般把“青出于蓝胜于蓝”用来形容学生胜过老师,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相似。
^mG-O 植物的颜色一般都是绿色的,那是由于含有叶绿素的缘故,各类蓝草也不例外。而靛青的颜色却并不是叶绿素构成、而是由两分子吲哚酚缩合成为的深蓝色的靛蓝分子。因此,“青(靛青)”的颜色自然要比“蓝(蓝草的自然绿色)”要深得多。这就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道理。
^mG-O 早在秦汉之前,人们尚不知道靛蓝染料的还原染色机理。只是在菘蓝收获的季节,将蓝草割下后切碎浸泡出色液之后,尽快将此染液用于染色,以利游离出的色素在布面上缩合生成不溶与水的靛蓝染料,形成蓝色。这个过程一般很短,时间稍长后,染液中的吲哚酚一旦全部缩合,就会变成蓝色的沉淀而不再有利用价值。因此,当时在蓝草收获季节里,染匠们是十分繁忙的,要连天加夜地加紧染色,否则染液就要报废。有一次,一个染坊的两位染匠忙累了一天,还是没有把要染的布染完,而池子里的染液却眼看要全部变成蓝色的泥浆了,二人又气又累,吃饭时多喝了几杯,结果喝得酩酊大醉,其中一人竟然趴在染池边上呕吐起来,吐完之后二人就在池边呼呼大睡。第二天,本打算接受老板惩罚的两位师傅一看:染池上面浮着许多泡沫,用染棒一搅,昨天沉淀的蓝泥不见了!二人十分惊奇,连忙用一块白布放进去浸泡,结果拿出来一看,不是原来的蓝色而是黄褐色,正在失望之际,那黄褐色的布却慢慢地变成了蓝色!嘿!这可是没有料到的好事,有了这种办法,再也用不着担心蓝草染液沉淀了,而且正可以利用它生成沉淀的原理来长期保存这种染料。由于是蓝色染料生成的沉淀,因此这种染料被称为“蓝淀”——后来专门造了一个字供它使用:靛。意为青色(蓝)的沉淀。
^mG-O ^mG-O ^mG-O ^mG-O [ 此贴被龙靖主人在2007-11-21 21:3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