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米甏坛”,旧时的三种容器,“刁”、“米甏”和坛,习惯连在一起讲,陶制的。现在有些农家还在用。我母亲还在用,“刁”和坛有几只,米甏似乎没有了。“刁米甏坛”与钢筋水泥建筑配不上,加上现在有塑料、白铁皮和不锈钢等做成的容器,美观大方,“刁米甏坛”多给淘汰了。“刁米甏坛”看起来就是土里土气。 %t*KP= @
“刁”,字典没有容器的解释,本地有“酒刁”一说,是盛黄酒的容哭,就用其音吧。“刁”,就是酒坛子,口小腹大。一“刁”黄酒,五十来斤。店里卖的酒,标着斤两的。上面盖上荷叶和笋壳,然后用泥土给封口。现在革新了,用尼龙薄膜来代,但上面的泥土还没有给省掉。尼龙薄膜的密封效果比荷叶和笋壳要好得多。买黄酒,有整“刁”地买,这个“刁”得还给店家,要付一点押金。家里也有“酒刁”的,“酒刁”的容量不大,可以盛些数量不多农产品,如豆类等。“酒刁”的口小,取东西不方便,多是倾倒。 %t*KP= @
甏,字典解释是一种瓮。甏的体积比较大,里面藏个人不成问题。“请君入甏”也能成立的。网上查过,山东济宁有“甏肉干饭”,这个甏只能是袖珍型,不然一个甏的米饭,百来个人吃不成问题。不知道济宁人的甏是什么样子。甏,容积比较大,能盛百来斤米。甏的口大,量米用的“括升”进出自如,人们多用来盛米,因而给叫成了“米甏”。“括升”,木制的量具,容量是一升。农家下锅的米多是“括升”为准。当然,“米甏”可以盛面粉或其它。“米甏”也能盛水,里面可以放水浸糕和馍糍。“米甏”多有一个厚厚的木盖,也不一定是配套,无非是防止老鼠的偷食。 %t*KP= @
坛,是几个繁体字简化而成的。坛的其中之一意思是容器。前面说到“酒刁”就是坛子。坛,我们这里有专称的,容积介于甏和“刁”之间。坛的外形圆柱形的,到了顶端收口,口也比较大。坛多有配套的陶制盖子。过年时,母亲多把“烧米糖”、“番薯金爪”之类的零食放在坛子里。为了防止受潮,盖子下面垫着旧报纸,这起着密封作用。灶台边上放着一个坛子,盛炭用的,叫“炭坛”。农家做饭烧柴火,饭熟后把锅底多余的炭火取出来放在“炭坛”里,盖上盖子,缺氧,就成木炭了。这是有现代意识的节能行为。这个木炭有一些用处的,比如冬天取暖,比如摊“麦油猪皮”用火。爆米花也得用木炭。村里来了爆火花的人,为了爆点米花吃吃,到处找木炭。现在到农村里问什么是“炭坛”,多是一脸茫然。 %t*KP= @
(图片来自网上) %t*K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