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gSFvb bc
@gSFvb bc
(翻译):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规定的吗”?孟子说:“是礼法规定的”。淳于髡又问:“嫂子掉进水里,要伸手救援她吗”?孟子回答说:“嫂子掉进河水里不伸手救援,这是豺狼之心。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嫂子掉进水里,伸手去救援,这是变通的办法”。淳于髡又问:“现在天下的人就像淹入水中一样,先生却不去救援,这是为什么”?孟子回答“天下人淹在水里,得用道去救援,嫂子淹入水中,要用手去救援,难道你想用手救援天下的人吗”? @gSFvb bc
@gSFvb bc
在我整理过的先秦诸子的文章中,每一段后,我都要加上我的点评,而唯独这一段,我不知道该怎么点评,因为,这么精彩的辩论,我只能给予穿越时空的掌声! @gSFvb bc
@gSFvb bc
淳于髡,战国时齐国人,先后在齐威王、宣王时代做过官,他是齐国著名的辩士,《史记.滑稽列传》里有他的事迹。在当时,可谓是大名鼎鼎,与现在的一流明星一般,受人仰视。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与孟子你一拳我一脚的过招的吧。 @gSFvb bc
@gSFvb bc
他先是用古礼法给孟子设了个圈套。他明明知道“男女授受不亲”是礼法中的规定,却还要问孟子“礼与”?孟子一听,就知道来者不善,但是,孟子并不慌张,从容地回答他:是的。这个淳于髡,以为得计,便按计划对孟子步步紧逼。淳于髡的逻辑是:既然你承认男女之间不能手和手相触,那么,你的嫂子掉进河里,你会不会去拉她一把呢? @gSFvb bc
@gSFvb bc
此时,如果孟子照搬礼法,就会说:不去拉她,而这样以来,淳于髡的目的就达到了,他会以此来攻击孟子倡导的仁爱;如果孟子出于仁爱的考虑,说他要拉嫂子一把,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嫂子淹死,那么,淳于髡的目的也达到了,他会说孟子的做法不合礼法。 @gSFvb bc
@gSFvb bc
似乎,孟子的出路,两头都被堵死,不管你如何回答,都是有问题的。在这绝境之处,看看孟子是如何破解的吧: @gSFvb bc
@gSFvb bc
孟子是个性善论者,他凡事不忘人的本性。所以,他说,如果不拉嫂子一把,那我就是豺狼之心了,我怎么可以做一个豺狼之心的人呢,当然要拉嫂子一把。厉害的是,孟子不等淳于髡发难,自己解释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礼法,适用于一般,是原则;伸手拉嫂子一把,是情急之举,是变通。 @gSFvb bc
@gSFvb bc
淳于髡一看设的圈套没有套住孟子,于是,直接把问题提了出来:现在天下的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你怎么不去做点实事,援救他们一下,还要到处耍嘴皮子呢?孟子接着的回答,可谓精彩绝伦:援救天下的百姓,只能用仁爱教化,我耍嘴皮正是援救他们啊!不啻于此,孟子最后反戈一击,把一个自相矛盾的皮球踢给了淳于髡:你难道能一个一个地去救援天下的百姓吗? @gSFvb bc
@gSFvb bc
淳于髡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