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凌琦 !我也愿意和你探讨,一起交流吧。针对你9楼的回帖,为了更清楚地探讨,我分几个小问题来讨论。
1,关于你引用的“人之初,性本善”。诚如鲲说的,这是一个值得推敲的观点。这个观点,两千多年来,就一直争论不休,一说性本善,一说性本恶。那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三字经》是宋明以后的理学启蒙读物,它是从孟子的“博爱”观里演化出来的。在孟子之前,孔子并没有指出人性的善恶。这个话题很大,我以后专门写个帖子吧。
2,你说“我认为自己并不是从人的社会性上看问题的”。
哈哈,你的确是从人的社会性上看问题的。你在第一个回帖里说“个人认为,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上来看,不赞同她的做法”。所谓从人的道德修养,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标准。
3,人的本性和社会性到底应该怎么区别?
很好区别。两者的区别在于:人在某一点上考虑问题是趋于自身利益还是趋于社会利益。
4,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要了,那你能说他本性好吗??
肯定不能。
5,人是在社会上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仅仅谈人性,有意义吗?有可能吗?
我的回答是:没有意义。可能。
这里我要指出的是,在我们历史的发展中,还的确出现过离开社会谈人性的,比如魏晋时期。这是我们的道家思想和当时的社会高压气氛结合的产物,不是社会发展的正常形态。这里有三种情况,要么躲进深山炼丹求仙,要么赶着牛拉的破车,一边喝着酒一边长啸于野,要么钟情于自然过着梅妻鹤子式生活。
6,就算一个人生活在大森林里,也不能说他就没有了社会性。不是吗?
不是。
假如他像一个野人一样,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森林里,最多,我们只能说他过去的社会性还保留着。但,他与社会脱离的同时,也就失去了真正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