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还有芝麻,应该是过年前买的。这个芝麻买来后一直放着。以前做炒米糖时要用点芝麻,现在很少有人家在做炒米糖了。还有芝麻糖,是芝麻加麦芽糖做的,想吃时去买一些就好。家里不做甜点之类,用不着芝麻。日常生活芝麻似乎没有什么用处,也不知当时为什么买了芝麻。 "v1(f| a
种芝麻,知道一些。这个时节是芝麻下种的季节。我的母亲还会种一些芝麻的,种的数量也不多,能收获一两升芝麻就足够了。我的母亲做的芝麻也没有什么用处,是一种惯性吧,该种芝麻时想到种芝麻而已。芝麻用不着精耕细作,地头角落种一些。到了秋季,家门挂着几把收来的芝麻杆,让太阳晒着。隔几天给芝麻倒过来,抖动几下,芝麻的种子落在团箕里。听母亲说,芝麻有人上门收购的,五元多一斤。 "v1(f| a
读初中时,中餐是自己带个铝制饭盒,放在学校的大锅蒸饭。去了早一些,能看到教师在吃早饭。教师的早饭也不成样子,早餐也是喝粥,没有馒头、油条,更没有蛋糕,与农民的没有什么差别。一次看到教师“过”粥的菜蔬是盐炒芝麻。筷子沾一些芝麻,喝一口粥。芝麻有香味,盐有咸味,想必这粥喝得有滋有味。老师教我们写作文,我写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时,“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肯定要用到的。写作文时顺便给想到教师喝粥时筷子沾芝麻的样子。 "v1(f| a
我的初中时代,与现在相比,人们的生活是相当的贫困,可当时人们普通自信,认为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待我们去解放。听说一些地方“过”粥的菜蔬是盐炒石子,这个石子不能吃,盐炒过,有点咸味,放在口里含一下,然后喝下一口粥。还说这个石子洗净,下一次可以再用。有石子“粥”还算不错,有一部分人还喝不上白粥。现在生活富裕了,早餐的品种也多了,外国的东西,什么烧卖、意大利馅饼之类也进入人们的早餐。就是粥,种类也多了,什么黑米粥,小米粥,皮蛋粥等等。早餐品种多了,可有人困惑了,说不知吃什么好。 "v1(f| a
“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用多了,没了新鲜感,成了套话。估计现在初中生写作文不会用这一句了。那个时代,套话也多,写几句作文,总得先写上一串“在什么什么下”。有人说是文革腔,可文革过去了这么多年,类似的话不是少了,只是更新换代了,什么“紧密团结”、“正确领导”等,用得更滥。 "v1(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