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213阅读
  • 0回复

如何「解读」照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阳光地带
 

发帖
3537
蜂蜜
24536
威望
97
宣传贡献值
181
交易币
0
好评度
38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7-06-27
“解读”照片

  究竟应该如何「解读」照片?一张照片是在甚么情况下被「解读」,而照片的「意义」在那里?

  举几个例子:当我们看安塞.阿当斯(Ansel Adams)的风景照片时,是怎样理解那些照片?很多人会发出咏叹,称赞照片很美丽,构图光线一流,冲晒技术更是一绝,层次分明等等。

  我们看李察.边斯(Richard Prince)的作品,他只是直接翻拍杂志上的图象或别的摄影师的作品,例如他采用了很多美国电单车嬉皮士的照片,重新捡视这种次文化。若我们以欣赏阿当斯的照片时的态度来对待边斯的作品,必定无从入手,还会有疑问:那到底是不是摄影师所拍摄的,假若解读的层面只停留在「照片」上,显然未能完全解读边斯的作品;我们应该从理解他整个摄影「行为」著手,明白他「创作」那个作品背後的动机,方能「解读」他的照片。

  然而从图象的层面上理解一张照片,或者解读了整个拍摄行为的动机及意念,并不表示观者便不会误解片的意义;因为我们还未有考虑到照片是经何种管道而到达观者的眼前。观者从不同的媒介阅读照片,可能从报纸上看到,可能从画廊中看到,不同的管道有不同层面的观者,但管道是可以转移的,一般从杂志中看见的商业广告照片,也可以放在画廊□,作为艺术家作品的素材。约翰.波特沙理(John Baldessari)和罗拔.肯尼基(Robert Heinecken)等被称为「後现代」艺术家,喜欢颠覆管道的常规性,从而扰乱正常的解读程序,他们的作品难以归类,两人都经常借用电影和广告□惯见的影象,再配上来自不同管道的影象,互相凑合,引发观者对美国的媒介文化的思考及反应,这些作品的意义比较复杂,观众看见似是熟悉但又经过加工处理的影象,容易摸不著头脑。

  透过管道,容易将观众归类,例如一份报章的经营者,会大概知道读者的类型,更会尝试估计他们的喜好及阅读图象的能力,将自以为「适当」的东西分配出去,这带来了照片意义「典型化」的问题。报章框设了我们对图象的认知---拿著横额举起拳头以代表「示威」;蒙著面手拿著石块的就是「暴徒」。我们透过报章上的图片去认识一场「战争」,编辑不会轻易将阅读习惯以外的照片刊登,因为他首要任务是告知读者一个「事实」,而这些「事实」已经由一套不成文的规则营构而成,解读图象背後的意义不是他的工作。摄影者亦会因应所属管道的性质,拍摄适合放进媒体的东西。

  谈论了许多关于照片的解读问题,可能是多此一举,极其量是艺术家、专业摄影师和摄影评论者纠缠不清的游戏罢了。可能在普罗大众心目中,根本不存有「解读」照片这回事。一般的业馀摄影爱好者,也是照片创作者,只会关心照片的「制作」问题:如何调校焦距和测光,知道如何拍照的人不一定知道如何解照片。照相机的科技改进,价格普及,使拥有相机的人越来越多;拍摄的照片也越来越多,普罗大众渴求的是照相机式的记忆,印证「曾在此」的快照(snapshot)像传单一样越印越多。没有人相信照片必须解读!因为人人相信自已知道怎制作照片。

  是否感到有点矛盾?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有好片拍到手,便与影友共分享!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