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ept
national2011
wind
水墨江南
紫色梦幻
绿意盎然
蓝色天空
黑色旋风
佳作欣赏·台上
晨辉
永宁江畔(1)
柿红鸟飞山崆朦
建德下涯拍摄
UID:2
最早看到挑夫这二个字,是小时候读的文学作品中,感觉离自己是那么地遥远。最早听到挑夫(也有叫脚夫)这个名词,是小时候从故乡大人们的嘴里,感觉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解放前,确切地说是1958年前,通公路的地方极少,一般货物均依靠人们的肩膀挑。我的故乡百姓吃的盐,主要从温州一带贩运,这贩运有二种,一是正式商人,他们遇水乘船遇路雇挑夫;另一种就是农民在闲暇时受雇于商人赚点“脚钱”家用,他们就叫“脚夫”,靠得全是自己的两只脚与两个肩膀了。我的故乡到温州有两条官道,但都需要翻山越岭。一是经缙云县城下处州府,过青田到温州,这条路一般是商人走的,因为在处州府即可下瓯江乘船直抵温州;而脚夫们,则必得走仙居安岭(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属缙云)小小的古道,经台州进温州,这一路几乎全是山路异常艰险。据小时候从大人们的谈话中得知,我的养父就曾经当过这样的挑夫——脚夫。
几十年来,真正第一次看到挑夫,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爬黄岩方山时。那时候,方山顶上维修寺庙,砂石料等建材以及人工的饮食,全是靠人工往上挑。本世纪以来,旅游普及开来,在温岭方山也看到了同样的挑夫,还有其它在山上的没有通公路或缆车的风景点,几乎都是依靠挑夫运输生活资料与建材的。
看到身压重担慢慢地在山道中往上移动的挑夫,心里立刻涌现出来的词汇是二个字——苦、累。看着他们裸露的上身,那被晒成古铜色的肌肤,那豆粒般大直往下滚的汗珠,足以让你的心为之震颤。
今天清晨五点多,我在九峰北麓,看到四位这样的挑夫,他们已经肩挑重担在这山道中,缓慢地往上移动着……
UID:10679
引用第1楼影如虎于2007-06-23 22:39发表的: 沙发先坐了。挑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ps:“解放前,确切地说是1958年前”有没有错呀,那时候剿匪都结束了。
不错的,五八年才通了县级公路。
UID:2381
引用第3楼溪畔青篱于2007-06-23 22:56发表的: 老大又去采风了呀,给我们带来了文字,还带来了图片。一并欣赏了:)
不是什么采风,是早上醒得早,出去瞎转转了。
UID:491
UID: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