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大海难》悬疑破解(压缩版)
2lo:a{}j 2lo:a{}j 2lo:a{}j 一艘“巨鲸”号客滚轮在内陆浅海神秘沉没,酿成举世震惊的“1221”特大海难事故。船上265人,260人死亡或失踪,仅5人获救,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间接损失难以估计。一时间,举国上下悲痛,神州遍地招魂。消息迅速传遍全球,联合国降半旗致哀。
2lo:a{}j 2lo:a{}j ……
2lo:a{}j 2lo:a{}j 两年后,一切都似乎像大海一样平静下来,活在这个世上的人似乎个个都很幸福。然而,大海的平静只在表面,它掩盖不住海洋深处的汹涌波涛。
2lo:a{}j 2lo:a{}j 叶雁痕虽然接替在海难中失踪的丈夫担任了蓝鲸航运集团总裁,但是她的生活一点儿也不平静,甚至,每到黑夜降临的时候,总会有比海难更恐怖的噩梦缠绕着她。
2lo:a{}j 2lo:a{}j 怀旧船长的长篇悬疑小说《惊世大海难》就是由叶雁痕的噩梦切入的。伴随着噩梦还有一件令她不寒而栗的怪事发生。
2lo:a{}j 2lo:a{}j 丈夫苏浚航在两年前的大海难中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可是他的随身之物,这只“被鲜血染红”的船舵却突然间静静地躺在叶雁痕的书桌中央。“船舵神秘出现”究竟预示着什么?“难道丈夫和弟弟没有死?”
2lo:a{}j 2lo:a{}j 叶雁痕再也忍受不住,下决心要解开悬疑的谜底。
2lo:a{}j 2lo:a{}j 于是,故事引入了一个重要人物——真相调查集团总裁孟中华。与此同时出现在我们视野的还有一个男人。
2lo:a{}j 2lo:a{}j 这个男人叫萧邦,过去在部队是孟中华的老排长,而现在给人的感觉则是被生活挫败过的男人。
2lo:a{}j 2lo:a{}j 孟中华为萧邦提供了所有必要的装备,包括一张《华夏新闻周刊》记者证。于是,萧邦以一名记者的公开身份迅速展开了调查。
2lo:a{}j 2lo:a{}j 调查自然从五名幸存者入手。萧邦从三名幸存者那里获得的调查结果显示,叶雁痕的丈夫苏浚航及弟弟叶雁鸣确实已经遇难。但是,这个调查结果可信吗?不要说叶雁痕疑惑,就是萧邦本人也感觉到这些幸存者的口述似乎已经被人预先设计。
2lo:a{}j 2lo:a{}j 孟中华在萧邦着手调查之前就曾对其说:“实话告诉你,公司现在面临困境。我们急需叶雁痕这笔钱来化解危机。”是啊,100万不是一笔小数目。看来孟中华真正关心的并不是真相,而是怎样让叶雁痕相信并满意他们设计的调查结果及证据。
2lo:a{}j 2lo:a{}j 看来,事情应该是这样的:造成大海难的主客观原因早已有了定论,如果不是叶雁痕噩梦惊心,原本就无需旧话重提,而这恰好为孟中华提供了一个挣钱的机会。正好此时穷困潦倒的萧邦来投奔孟中华,这又为孟中华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手。孟中华知道萧邦的分量,叶雁痕也渐渐了解并相信了萧邦的分量。只要萧邦配合,孟中华便可以给叶雁痕提供一个足以安心睡觉的理由,从而心安理得地得到100万元。
2lo:a{}j 2lo:a{}j 事情真是如此吗?孟中华弄假真的仅仅为了得到那100万吗?
2lo:a{}j 2lo:a{}j 萧邦倒真的配合了孟中华。但是,叶雁痕却不肯就此罢休。她爽快地答应支付孟中华100万元,却提出要另外出资500万元,单独聘用萧邦重新调查,并与孟中华总约法三章,要他彻底回避,不许干预。
2lo:a{}j 2lo:a{}j 于是,已经平静了两年的大海难,由于叶雁痕的固执,又要挑起新的波澜。真的是因为叶雁痕出于噩梦难眠一再坚持才重新开始调查大海难真相的吗?
2lo:a{}j 2lo:a{}j 不论是什么原因,总之,真正的调查似乎从此刻才开始。这意味着对于早已定论的挑战,意味着要揭开早已定论掩盖的内幕。
2lo:a{}j 2lo:a{}j 怀旧船长不愧是悬疑高手,《惊世大海难》确实是悬疑佳作。小说每一个章节都给你设置了扣人心弦的悬疑,随着一个悬疑的破解,紧接着又一个悬疑产生。如此连环相扣,令读者非一口气读完不能罢休。甚至到了读罢全书,仍留有悬疑让你回味无穷。
2lo:a{}j 2lo:a{}j 毫无疑问,叶雁痕看到了萧邦的真正价值,这个穷困潦倒前来投奔昔日战友的萧邦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随着真相调查的日渐深入,孟中华也越来越感觉低估了从前曾经栽培过自己的那位萧排。不仅如此,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都日渐感觉到了萧邦的巨大,并被这巨大压迫得透不过气来。
2lo:a{}j 2lo:a{}j 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充满着阴谋和陷阱,处处有暗算和诱惑,黑白两道、各种势力都神秘地出现在萧邦周围,谁是朋友?谁是对手?谁在真正支持他的调查?又是谁在为他的调查设置重重迷雾和障碍?非同寻常的斗智斗勇,死里逃生的惊险遭遇,一幕接一幕,尽显萧邦的人格魅力,一章连一章,都给读者以阅读快感。
2lo:a{}j 2lo:a{}j 事情很明显,有一股,不,应该说是多股巨大的势力企图竭力掩盖真相,萧邦的调查完全不同于一般应付差事,流于形式的那种调查,他的执著,他的大智大勇,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因此成了众矢之的。随着调查的深入,就连雇用他的叶雁痕也对他产生了怀疑。
2lo:a{}j 2lo:a{}j 原来,真正想通过调查揭开大海难事故真相的正是这位萧邦,而非他的雇主叶雁痕。
2lo:a{}j 2lo:a{}j 是的,正如许多强大势力核心人物所估计的那样,萧邦来头不小。所谓穷困潦倒,所谓无奈之中投奔战友,都是萧邦低调进入调查角色的烟幕弹。
2lo:a{}j 2lo:a{}j 且不论萧邦究竟有何来头,单就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足以证明他不仅是真调查,而且必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2lo:a{}j 2lo:a{}j 试想,大海难事故真相能够掩盖得如此严实,两年来竟如此平静,其中的奥秘,复杂的人际关系,盘根错节的利益钳制,不用明说也可想而知。倘若上级机关按常规下达文件,组成调查组,予以调查的话,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2lo:a{}j 2lo:a{}j 当今的中国社会现实,重大的,例如矿难之类事故屡有发生,有关部门自然都会调查事故原因,查处责任人。那种调查及查处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为什么屡禁不止呢?在利益面前,普通人的生命何等低贱?何曾有人对那些利欲熏心者进行过人性的审判?
2lo:a{}j 2lo:a{}j 怀旧船长对于现实认识得很透彻,因此他的小说正如atong所评价的是一部“深刻的小说”,它不仅仅具有“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而且还具有“直接干预现实的能力”。 怀旧船长又是一位理想主义作家,他把自己“直接干预现实”的理想模式渗透在小说之中。
2lo:a{}j 2lo:a{}j 不要以为这部小说是反腐之作,造成大海难事故并非官场及商场的高层腐败这一个原因,揭开真相,加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是诸多因素汇聚的结果。而这诸多因素归结起来,无不反映出人性的丑陋。“最大的灾难在于人的内心”,这部小说与其说是调查并揭开了大海难事故的真相,不如说是扒开了一切面具一切伪装,入木三分地进行了人性的审判。
2lo:a{}j 2lo:a{}j 正当幕后指使者以为萧邦已经成功地被杀,意欲举杯庆祝之时,萧邦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地出现在他们面前。“1221” 特大海事事故,已经告破。正气凌然的萧邦将破解其中的诸多悬疑。
2lo:a{}j 2lo:a{}j 那么,“到底是谁制造了这起海难呢?”
2lo:a{}j 2lo:a{}j 第一个就是苏浚航的妻子,蓝鲸集团总裁叶雁痕女士,为了报复,竟然酝酿了一个杀死苏浚航的计划。只是因为叶雁鸣实在下不了手,事实上并没有得逞。其情节并没有构成杀人事实。
2lo:a{}j 2lo:a{}j 蓝鲸集团副总裁,苏振海的女婿王啸岩权欲膨胀,策划谋杀苏浚航,以取而代之。他给其表兄杜志明下达命令,一定要想办法结果了苏浚航。杜志明引爆炸药,间接引发了“1221”海难事故。
2lo:a{}j 2lo:a{}j 孟中华,曾是萧邦手下的兵,当年那个在部队成绩优良的乡下孩子,怎么会突然变成了一个魔鬼?那是因为“利”。 孟中华出身贫苦,一直梦想着成为巨富。利欲熏心的孟中华已接近疯狂。他利用保险理赔之途,竟然蓄意制造沉船事故——为了在获得保陪之后得到500万元,派自己的心腹跟踪上船,其目的就是要一举将“巨鲸”号炸沉。而且,孟中华还是一个变态的人,他强奸了自己的亲侄女孟欣,后来又供她上大学,将她培养成一个供自己利用的机器。一方面,孟欣是叔叔的情人;另一方面,她又要按叔叔的指令去勾引有权有势的男人,干出下流勾当并记录下来,成为要挟这些人的重要手段。
2lo:a{}j 2lo:a{}j 大港市第三把手,主管公、检、法的政法委书记张连勤,手段更高,控制了孟中华和小马,并让他们自相残杀,他好坐收渔翁之利。张连勤是个官迷,为了挤走大港市原主管交通的副市长郭凤潮,达到自己官升一级、如愿回到大港的私欲,而不惜以民众的生命和财产作为代价。船上第一次发生爆炸,就是张连勤安排的人所为。
2lo:a{}j 2lo:a{}j 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出,为什么大海难的真相被捂得严严实实,为什么怎么多人千方百计阻挠萧邦的调查。不错,这是小说,不是真实的事件。然而,这并非作者怀旧船长闭门造车,凭空杜撰的故事。应该说,这是太多的现实折射在怀旧船长的大脑里,然后经过创造性的艺术提炼,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现实。难道不是吗?稍微关注时事的人都不难从小说中看到现实的影子。类似的事故,类似的人,在中国大地上难道还少吗?
2lo:a{}j 2lo:a{}j 为了私人恩怨,为了争权夺利,因为利欲熏心,因为官迷心窍,都可以置他人生命与财产于不顾,这是何等丑陋、何等肮脏的人性!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灾难吗?
2lo:a{}j 2lo:a{}j 大海难事故的真相终于揭开了。那么,那位令世人尊敬的航海家,蓝鲸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苏振海呢?大海难事故与他有何关联呢?
2lo:a{}j 2lo:a{}j 是的,已经75岁的老船长苏振海有令世人惊叹的人生阅历,有享誉海内外的光辉业绩,有足以令人仰望的各种头衔,而且他是蓝鲸集团真正的主人,是巨大财富及他人命运的主宰。人生中的荣誉、地位、财富等等,他拥有了一切。他还有必要参与制造大海难事故吗?
2lo:a{}j 2lo:a{}j 读者一路读来,谁也不会想到惊天大阴谋竟会出自这样一位几乎完美无缺的老者之手。而萧邦确实道出了这起特大海难的惊世真相:“1221”海难,最大的阴谋者或是主谋,就是我们敬爱的苏老船长。
2lo:a{}j 2lo:a{}j 事实就是这样无情,所有美丽的光环遮掩不住人性的丑陋。而且,当丑陋的人性被美丽的光环遮掩起来的时候,会变得更加可怕,会酿成更大的灾难。
2lo:a{}j 2lo:a{}j 读者万万想不到,杀死苏浚航的凶手就是苏振海的义子马红军,而主使者就是苏浚航的父亲苏振海本人。
2lo:a{}j 2lo:a{}j 为什么?一个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处心积虑地杀死自己的儿子呢?答案与苏振海为什么蓄意制造这起海难完全相同。
2lo:a{}j 2lo:a{}j 苏老船长制造了这起海难。当然,他制造的方式与其他人都不同。除了引爆车辆,最主要的是他牢牢地抓住了船长邵剑雄。当大家都在骂“巨鲸”号船长调头是个大失误时,又有谁知道其实是苏老船长下的命令。如果“巨鲸”号不调头,船的损坏在所难免,但绝对不会造成一起惊天的海难。原来,这最后的一击,是苏老船长下的手!
2lo:a{}j 2lo:a{}j ……
2lo:a{}j 2lo:a{}j 随着客厅内“砰”的一声枪响,苏振海对自己丑陋的人性进行了终结审判。至此,惊世大海难所有悬疑均告破解。
2lo:a{}j 2lo:a{}j 所有悬疑均告破解了吗?好像没有。
2lo:a{}j 2lo:a{}j 当你读完最后一页,或许也会像叶雁痕那样想问萧邦究竟是谁?作者怀旧船长已经借萧邦之口回答了,这“并不重要”。确实如此,萧邦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成功地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正气凌然的男子汉形象,他足以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
2lo:a{}j 2lo:a{}j 一部作品,倘若不能引起读者某种共鸣,不能引发读者联想思索,那是多么乏味。怀旧船长的长篇巨作《惊世大海难》则给人以绕梁三日之感,不同的读者一定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联想和思索。
2lo:a{}j 2lo:a{}j 说到人物关系以及彼此间的情感纠葛是否合乎情理,不妨这样想想,生活中违背情理、不合逻辑,匪夷所思的荒唐事难道还少见吗?是的,作者似乎可以稍加诠释以消除读者之疑惑,但是文学作品当允许撇开枝节适当忽略,这样可以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如果什么都要说得清清楚楚,势必陷入繁缛之泥淖,有损作品之风采。
2lo:a{}j 2lo:a{}j 凯迪网络Atong《中国第一男子汉——读怀旧船长的〈惊世大海难〉》一文,由萧邦联想到郭靖、007、高仓健及比利时大侦探波洛,说明怀旧船长塑造的萧邦这个人物确实非常成功,已经在读者心里占据了重要位置。
2lo:a{}j 2lo:a{}j Atong此文最后说:“作者借故事中老船长的口,说出了作者心中的话:‘最大的灾难在于人的内心’,同时也深刻揭示了这篇小说的真正主题,从而再次为我们敲响了盛世警钟。”这话说得不错,可惜没有说透。
2lo:a{}j 2lo:a{}j 《惊世大海难》这部作品还有什么悬疑没有破解呢?
2lo:a{}j 2lo:a{}j 至少还有一个悬疑还没有破解,那就是作者究竟为何要创作这部作品?也就是怎样来认识《惊世大海难》这部作品真正的价值。
2lo:a{}j 2lo:a{}j 有一点不难看出,大海难真相调查破解的过程,正是人性审判的过程。
2lo:a{}j 2lo:a{}j 倘若我们能够直面正视的话,都会清醒地看到,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有善恶两面。无论什么人,不论其地位之高贵还是低贱,财产之富有还是贫穷,学识之渊博还是浅陋,也不论其性别年龄、家世背景等等,所有人盖莫如此,无一例外地处在自身人性善恶交战之中。区别仅在于是否能够扬善抑恶以至生命尽头。自古就有“盖棺论定”之说,因为人性善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
2lo:a{}j 2lo:a{}j 以小说中老船长苏振海为例,他的一生可谓荣耀之极,辉煌之极。然而,他的一生中绝非没有人性丑恶的一面,只不过都被旁人甚至是自己有意无意地遮掩住了而已。当他饮弹而尽,对自己的人性进行终结审判的时候,无疑是悔恨交加。那一刻,他悔恨什么呢?他应该悔恨对人性的自我审判太迟了,以至于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
2lo:a{}j 2lo:a{}j 既然每一个人一生都处在自身人性善恶交战之中,那么,毫无疑问应当经常进行人性的自我审判。唯有如此,才不至于使人性之恶恣意膨胀,玷污了自己美好的人生。
2lo:a{}j 2lo:a{}j 人性之恶恣意膨胀,不仅伤害自己,还会伤害他人。地位权势越高的人,一旦人性之恶恣意膨胀起来,越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2lo:a{}j 2lo:a{}j 可见人性的审判何等重要。那么,怎样来进行人性的审判呢?要依赖文化。舆论、风尚,尤其是文学,都义不容辞地担当如此重任。过去有一句话,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在好像不大讲了。还是要让每一个人真正对文化拥有一颗敬畏之心,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作为一种满足私欲的工具,甚至恣意地玩弄亵渎。如此,方能通过人性的审判不断地扬善抑恶,不至于酿成一起又一起的死难悲剧,也不至于酿成苏振海似的人生悲剧。
2lo:a{}j 2lo:a{}j 怀旧船长创作《惊世大海难》的目的以及这部作品的价值,难道不正在于此吗?
2lo:a{}j 2lo:a{}j 《惊世大海难》无疑是一部成功之作,但它同样不是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许多枝节方面的瑕疵不必细说,那是可以忽略的,也比较容易进行雕琢。那么,它最主要的缺憾在哪里呢?
2lo:a{}j 2lo:a{}j Atong在读后感中说:“与《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比利时大侦探波洛……相同的是,都是在故事的结尾时,将全体涉案人员全部集合到一起来揭开谜底。同中有异的是,波罗排除了绝大多数人的嫌疑,最后将罪犯聚焦在一两个罪犯身上,萧邦则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确凿的证据告诉我们:所有的涉案嫌疑人都是导致260人死亡的惊世大海难的凶手之一!”
2lo:a{}j 2lo:a{}j 问题就出在这里:“和波洛相同的是,都是在故事的结尾时,将全体涉案人员全部集合到一起来揭开谜底。”
2lo:a{}j 2lo:a{}j 尽管“同中有异”,尽管我们可以认定《惊世大海难》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都超越了《尼罗河上的惨案》,我们还是对这一些许类似感到遗憾。《尼罗河上的惨案》在一般人心里印象很深,所以看到萧邦也是在故事结尾 “将全体涉案人员全部集合到一起来揭开谜底”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个比利时侦探波洛。虽然这并无不可,但是,难道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吗?相信这并非唯一的方法,以作者的聪明睿智,完全可能有更为巧妙的结局方式。
2lo:a{}j 2lo:a{}j 为什么作家们应当博览群书呢?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通过更多地了解,以避免无意中出现情节雷同相似之处,以保证自己作品的独创性和唯一性。
2lo:a{}j 2lo:a{}j 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最主要表现在它的独创性和唯一性,它的艺术生命力也体现于此。创作者自然有一些自己喜爱的名著,并深受其影响。但是真正到了自己创作的时候,就应当从那些影响中突破出来,从内容到形式,创作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形成与任何名家名著迥然不同的风格。这样的作品才会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2lo:a{}j 2lo:a{}j 说这些丝毫不是低估《惊世大海难》已经取得的成就,无非是表达一种期望——我们的作家们应当努力在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称得上伟大的作品问世。
2lo:a{}j 2lo:a{}j 《惊世大海难》已经出版,并且在许多城市的报纸连载,但愿怀旧船长在成功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作出更多更加出色的作品。
2lo:a{}j 2lo:a{}j (全文完)(节选于2007年6月14日0:20)
2lo:a{}j 2lo:a{}j 2lo:a{}j 注:本文系由本人原作《人性的审判——〈惊世大海难〉悬疑破解》节选而成。
2lo:a{}j 链接: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5&ID=1682324&page=2 2lo:a{}j 2lo:a{}j 怀旧船长:悬疑小说连载《惊世大海难》
2lo:a{}j 链接: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54&ID=97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