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网上的朋友学习《汉俳》,不觉技痒。从没有接触过,只好东讨西问,也没有学好。凑合汉俳四首,不成文章。
下关风)
呼啸动磐石,舟车绝迹客发迟,飞砂断柳枝。
(上关花)
姣妍总多情,含苞翘首正春风,千姿百态生。
(苍山雪)
未老已白头,云端静立几春秋?唯知岁月酬。
(洱海月)
玉兔渡银河,风吹水皱放秋歌,鳞光点点波。
丁亥年夏於抚顺
资料转载:
一九二二年,周作人先生率先把日本徘句介紹到中国,但未蔚然成风。一九八零年五月日本俳人协会代表团访问北京,在欢迎会上,赵朴初先生写了题为"赠日本俳人协会诸友"的短诗:
绿荫今雨来
山花枝接梅花开
和风起汉俳
这首诗为五言、七言、五言三行十七言诗,符合日本俳句五、七、五的定型诗的要素(因日語是多音节的,故为五音、七音、五音共十七音);末字"來、开、俳"押韵;而季语是"梅花";"和风"喻日本俳协代表团。这首诗是用汉字写的徘句,故称"汉俳"。
就这样,中国的汉俳就诞生了。定型为五言、七言、五言三行十七言,各句末字押韵(也可押两韵或不押韵),可用季语(也可不用。若用,只用一个即可),不受平仄所約束,大体分为古典诗型和自由诗型两大类,近似绝句和小令。日语是多音节的,汉语是单音节的,一字一音。所以,十七字的汉俳容量比十七音的日俳大得多。写汉俳比写日徘或外国俳句要方便的多。
[ 此贴被田园居士在2007-06-17 10:2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