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审判
/jK17}j ——《惊世大海难》悬疑破解(7)
/jK17}j /jK17}j 7
/jK17}j /jK17}j 一部作品,倘若不能引起读者某种共鸣,不能引发读者联想思索,那是多么乏味。怀旧船长的长篇巨作《惊世大海难》则给人以绕梁三日之感,不同的读者一定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联想和思索。
/jK17}j /jK17}j 凯迪网络南国小牛就是善于思索的读者,在其《解读〈惊世大海难〉》一文中相当详细地叙述了自己阅读中的思索以及对小说中一些问题的质疑。
/jK17}j /jK17}j 不错,《惊世大海难》的确存在着稍嫌粗糙之处,的确还可以精雕细琢以臻完美,然而,南国小牛所感觉疑惑的地方,却并非紧要之处。
/jK17}j /jK17}j 说到人物关系以及彼此间的情感纠葛是否合乎情理,不妨这样想想,生活中违背情理、不合逻辑,匪夷所思的荒唐事难道还少见吗?是的,作者似乎可以稍加诠释以消除读者之疑惑,但是文学作品当允许撇开枝节适当忽略,这样可以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如果什么都要说得清清楚楚,势必陷入繁缛之泥淖,有损作品之风采。
/jK17}j /jK17}j 南国小牛评价说“它的背景设置可谓是异军突起独创先河,它的悬念迷雾情节构思,它的人物塑造,它对人性的剖白挖掘,它的大气、广度和深度,它的场景感画面感,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读者有此感受,可谓作品之成功。
/jK17}j /jK17}j 凯迪网络Atong《中国第一男子汉——读怀旧船长的〈惊世大海难〉》一文,由萧邦联想到郭靖、007、高仓健及比利时大侦探波洛,说明怀旧船长塑造的萧邦这个人物确实非常成功,已经在读者心里占据了重要位置。
/jK17}j /jK17}j Atong此文最后说:“作者借故事中老船长的口,说出了作者心中的话:‘最大的灾难在于人的内心’,同时也深刻揭示了这篇小说的真正主题,从而再次为我们敲响了盛世警钟。”这话说得不错,可惜没有说透。
/jK17}j /jK17}j 现在我们回到上一节最后的问题上来:《惊世大海难》这部作品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悬疑没有破解呢?
/jK17}j /jK17}j 至少还有一个悬疑还没有破解,那就是作者究竟为何要创作这部作品?也就是怎样来认识《惊世大海难》这部作品真正的价值。
/jK17}j /jK17}j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一百个读者或许会有一百个答案。若真如此,那么这部作品就可谓成功之极了。
/jK17}j /jK17}j 有一点不难看出,大海难真相调查破解的过程,正是人性审判的过程。
/jK17}j /jK17}j 倘若我们能够直面正视的话,都会清醒地看到,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有善恶两面。无论什么人,不论其地位之高贵还是低贱,财产之富有还是贫穷,学识之渊博还是浅陋,也不论其性别年龄、家世背景等等,所有人盖莫如此,无一例外地处在自身人性善恶交战之中。区别仅在于是否能够扬善抑恶以至生命尽头。自古就有“盖棺论定”之说,因为人性善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
/jK17}j /jK17}j 以小说中老船长苏振海为例,他的一生可谓荣耀之极,辉煌之极。然而,他的一生中绝非没有人性丑恶的一面,只不过都被旁人甚至是自己有意无意地遮掩住了而已。当他饮弹而尽,对自己的人性进行终结审判的时候,无疑是悔恨交加。那一刻,他悔恨什么呢?他应该悔恨对人性的自我审判太迟了,以至于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
/jK17}j /jK17}j 既然每一个人一生都处在自身人性善恶交战之中,那么,毫无疑问应当经常进行人性的自我审判。唯有如此,才不至于使人性之恶恣意膨胀,玷污了自己美好的人生。
/jK17}j /jK17}j 人性之恶恣意膨胀,不仅伤害自己,还会伤害他人。地位权势越高的人,一旦人性之恶恣意膨胀起来,越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jK17}j /jK17}j 可见人性的审判何等重要。那么,怎样来进行人性的审判呢?要依赖文化。舆论、风尚,尤其是文学,都义不容辞地担当如此重任。过去有一句话,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在好像不大讲了。还是要让每一个人真正对文化拥有一颗敬畏之心,而不是简单地把它作为一种满足私欲的工具,甚至恣意地玩弄亵渎。如此,方能通过人性的审判不断地扬善抑恶,不至于酿成一起又一起的死难悲剧,也不至于酿成苏振海似的人生悲剧。
/jK17}j /jK17}j 怀旧船长创作《惊世大海难》的目的以及这部作品的价值,难道不正在于此吗?
/jK17}j /jK17}j 《惊世大海难》无疑是一部成功之作,但它同样不是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许多枝节方面的瑕疵不必细说,那是可以忽略的,也比较容易进行雕琢。那么,它最主要的缺憾在哪里呢?
/jK17}j /jK17}j Atong《中国第一男子汉——读怀旧船长的〈惊世大海难〉》一文中有一段话,“与《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比利时大侦探波洛不同,萧邦不只会分析推理锁定嫌疑人,还精通武打易容、具有精湛的逃脱追杀的能力。和波洛相同的是,都是在故事的结尾时,将全体涉案人员全部集合到一起来揭开谜底。同中有异的是,波罗排除了绝大多数人的嫌疑,最后将罪犯聚焦在一两个罪犯身上,萧邦则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确凿的证据告诉我们:所有的涉案嫌疑人都是导致260人死亡的惊世大海难的凶手之一!”
/jK17}j /jK17}j 问题就出在这里:“和波洛相同的是,都是在故事的结尾时,将全体涉案人员全部集合到一起来揭开谜底。”
/jK17}j /jK17}j 尽管“同中有异”,尽管我们可以认定《惊世大海难》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都超越了《尼罗河上的惨案》,我们还是对这一些许类似感到遗憾。《尼罗河上的惨案》在一般人心里印象很深,所以看到萧邦也是在故事结尾 “将全体涉案人员全部集合到一起来揭开谜底”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个比利时侦探波洛。虽然这并无不可,但是,难道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吗?相信这并非唯一的方法,以作者的聪明睿智,完全可能有更为巧妙的结局方式。
/jK17}j /jK17}j 为什么作家们应当博览群书呢?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通过更多地了解,以避免无意中出现情节雷同相似之处,以保证自己作品的独创性和唯一性。
/jK17}j /jK17}j 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最主要表现在它的独创性和唯一性,它的艺术生命力也体现于此。创作者自然有一些自己喜爱的名著,并深受其影响。但是真正到了自己创作的时候,就应当从那些影响中突破出来,从内容到形式,创作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形成与任何名家名著迥然不同的风格。这样的作品才会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jK17}j /jK17}j 说这些丝毫不是低估《惊世大海难》已经取得的成就,无非是表达一种期望——我们的作家们应当努力在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称得上伟大的作品问世。
/jK17}j /jK17}j 《惊世大海难》已经出版,并且在许多城市的报纸连载,但愿怀旧船长在成功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作出更多更加出色的作品。
/jK17}j /jK17}j (全文完)(2007年6月13日2:45:05)
[ 此贴被梧桐书屋在2007-06-15 19:0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