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欢借物抒情,描写桃花的诗词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最早的《诗经·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名句,由描写桃花的,既又引申为赞美女子。陆游《钗头凤》中:“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和唐代诗人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大概是迄今为止借用桃花写意男女情感最快炙人口的句子了。 t~e.LxN
t~e.LxN
最为被后人所传诵的,有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想象一下,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竹子一片,桃花疏疏落落三两枝,横出竹林外,临水而开。苍翠竹幕上点缀着数枝腥红桃花,分外艳丽。所描绘的情景,是令人何等的陶醉。 t~e.LxN
t~e.LxN
这桃花,被人隐喻于各种各样的心情,如桃夭李艳、桃李争艳、桃红柳绿,形容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如桃花运,被嫁接到情爱方面,指男子得到女子的特别爱恋,桃花眼,比喻多情的眼神,又如命若桃花,来比喻如桃花一样转瞬即逝。 t~e.LxN
t~e.LxN
对于桃花的种种暗喻,我都不甚喜欢,唯有元代贯云石的《小梁州·春》中云:“春风花草满园香,马系在垂杨,桃红柳绿映池塘。”那桃红柳绿一词,却最为欢喜,一冷一暖,色彩鲜明的对比,极有张力。有一点点诱惑,有一点点含蓄,有一点点迷离。它让人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起“去年今日此门中”,想起“泪痕红浥鲛绡透”,还有“芦篙满地芦芽短”…… t~e.LxN
t~e.LxN
一直固执地认为,这欣赏春色最美的地方就是西湖。俗话是:“杏花宜在山坞赏,桃花应在水边看”。 西湖堤岸,一株杨柳一株桃,烟雨朦胧中,桃花带雨柳生烟,桃花杨柳相对问,盈盈碧水映桃花,花光水影,娇艳欲滴。只可惜,每次去西湖,都欣赏不了如此美景,不是少不经事,就是时间不对。不过,如此也好,对那桃红柳绿,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夹岸桃花蘸水开”,就如临水梳妆的美人,楚楚动人,令人心醉。 t~e.LxN
t~e.LxN
不过,有很多人鄙视这“桃红柳绿”的媚俗,桃红,似乎与妖娆招摇有关,不含蓄不收敛,没有清奇骨骼。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春点杏桃红绽蕊,风欺杨柳绿翻腰”,似与女子轻佻放荡有关。莲步轻移间,裙底不经意露出那么点桃红,勾却了多少男子的心。据说,民国之前,明媒正娶的正房才允许穿正红色的衣服,而二房和偏房只能穿桃红的衣服。这桃红,还与卑微有关。 t~e.LxN
t~e.LxN
且远离那些陈规旧俗,那桃红柳绿的美,不需要花心思品味琢磨,简洁、明了,那谈谈的红和浅浅的绿,最适合中国画的写意手法,桃红似雾,柳如烟,随笔添画青瓦数片,远远看去,一安逸村户人家纸上立见。“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生活的宁静闲适浮现在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