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176阅读
  • 4回复

麻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梁同
 

发帖
135
蜂蜜
926
威望
2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9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7-03-05
  糍粑,好东西,我地叫麻糍。虽然日近我不太喜欢,并有将其打入“冷宫”之趋向;可当年,我却嗜之如命。 _;Xlw{FN^  
  腊八已过,朔风猎起。麻糍和年糕一道,率先张罗,准备过年。此等糯米、晚米制品,熟后放置,日久发霉变质;得先风干并浸泡水中。既利于保存,又方便食用时日切片。水里撒点食盐,还可以延长其贮存时限。一般来说,待春风初起,这些米制品就开始泛酸变质。过去,一年难得一次;各家尽量多多准备,以防不时之需。又自家舍不得多吃;往往挨至春耕时节,已然酸气熏天,只得囫囵果腹了事。而现在市场随时可购,各家也就略加贮备,虚应节日。 _;Xlw{FN^  
  麻糍的做法有两种,可甜可咸。俚语有云:麻糍亏给糖?这一反问,将商人的精明、小气、算计,刻画得惟妙惟肖。麻糍黏性十足,糖岂能是其对手?就如为商,只有顾客吃亏,那有商家失算之理!此乃麻糍为甜之法。将整块麻糍切薄成片,方如手掌般大,蒸透;逐片轮流用筷子夹住,置于盛有“糖炒粉”的木盆里。既是“鲤鱼打挺”,又来“咸鱼翻身”;就像孙悟空在铁扇公主肚里耍猴拳一样。待其占尽了“便宜”,“赚”得一身“衰笠衣”。取出,叠放装盘,招待客人。所谓“糖炒粉”,就是将米炒熟、炒焦后,碾细成“炒粉”;各家均能自制。临用前,取红糖,和“炒粉”拌匀,即可。当然,待客是幌子,自家也乐得享受。这种做法比较古朴,边缘粗糙,叠放也杂乱无章。糖,夹在其间,为余温所化,黑糊糊、湿漉漉、一堆一堆地散落其上,很不雅观。乡里常调侃为“红糖麻糍鸡屎块”。我去过当地一家点心店,同样的东西却有不一样的感觉。想象其做法也应当如上一般,至不过最后将其卷成圆柱状,截面切开,一分为二,摆放在盘子中。此时,卷着的麻糍于盘内井然有序,看上去红白相间,一圈一圈的;卖相漂亮,诱人口水。我也尝过几次,味道似乎比家里的好吃无数。为咸者,将麻糍切成小方块,加油、肉丝、笋丝、大蒜等,反正佐料随你添减,一锅儿翻炒至熟。此法要求翻滚勤快,免得麻糍发软粘锅;麻糍炒不成,倒成了锅巴。也有先将两面油煎至软,再外包薄层鸡蛋 ,名为“鸡蛋麻糍”。车站流动小贩叫卖特多,兜售于匆匆赶路之旅客。咸甜两法,我都曾请远方客人品尝过。而客人独钟情于糖麻糍,并发话道:下次来访,必携此物。其实,甜咸两味,各有所长。众口难调我不管,我只是担怕他日吃闭门羹;得将此话奉为“圣旨”,时刻铭记。 _;Xlw{FN^  
  老者做寿吃面条,孩子对周吃麻糍。老者之面可以自己消化,纵使早已不再“齿若编贝”,也即便早已“齿亡舌存”,总还可以囫囵吞落肚子;而少者之麻糍只能让人代劳。小不点之两颗小奶牙才露“尖尖角”,那能对付得了“砖头”般的麻糍。此麻糍有个专门名字,曰“对周麻糍”。孩子对周,是件大喜事;一家子早先几日就盘算、准备,作好周详安排。有的农家,早在去年晚稻播种时开始计划,专门匀出田亩种植糯谷。至对周前一日,浸好糯米;翌日凌晨早起,将其沥干;吃罢早饭,三姑六婆抢先前来帮忙:挑水、抱柴、烧火、蒸煮、洗刷。待糯米熟透,连蒸笼一起抱到廊檐下,倒入石臼内;于是,大伯五叔们开始忙活起来。两人对面坐定,挽起衣袖;一人双手紧握木柄,高举石杵过顶,舂向石臼,另一个,摊开手掌蘸取身旁冷水,迅速翻滚臼边糯米饭。舂者,是个重体力活,很是消耗,不一会就手酸力乏;此时,对家主动起身,请求轮换;当然,有“第三者”趁机插手,也就落得顺水推舟。杵起手翻,杵落手缩,节奏均匀舂打着,直到米粒消失,麻糍成团。小时候,看大人舂麻糍,总担心一不小心,石杵砸到对家之头或手;幸好,此悲剧一直不曾发生。糯米成团后起臼,置于预先盖有一层“绒黄粉”的八仙桌正中央。 此粉,色嫩黄、质细腻,专用于“对周麻糍”。为松树花收集而得,和收集灵芝孢子粉一个道理;至于具体怎么收拾,我没有经历过;产量有限,价也高;据说,现在市售者,多为色素加面粉拌匀而成。虽能起到一样效果,但仔细分辨,细度确实远不如前者,也容易掉色。“糯米屁股晚米凳”。是用来讥讽长舌妇串门;道东家说西家,喋喋不休,赖在别人家里不走。如果,不曾撒以“绒黄粉”横加“干涉”,任由它们“肌肤相亲”,恐怕只能互相粘连一起,难以分离。接着,继续撒盖“绒黄粉”于糍团上;然后,覆上圆形木板。手握把手,用力向下向外挤压。于是,糍团变薄、变大,直至一个圆圆的大饼。此时尚有余温,即刻用戒刀纵横交错开花,切成巴掌大小的“砖块”,盛于一个畚斗里,盖上棉被。视亲戚、邻舍多寡,准备相应数量。麻糍,得趁早准备妥当;等到外婆家客人上门,就无暇顾及于此矣。这种制法,最为传统,也最为地道。现在仅局限于比较讲究的人家采用,基本都交付机器制作,省心又省力。一般人家只需上店里定制即可;有的更加简单,干脆直接上市场购来蛋糕充数。外婆家送来衣服首饰,干货果品;奶奶家礼尚往来,回以各色糕点面食,肉蛋补品。礼物,任你花样百般;但回礼清单中,麻糍是必不可少的。外婆回家,将带回的麻糍分送于左邻右舍;奶奶在家,也将剩余麻糍分发给左舍右邻。恭喜声,同喜声;洋洋喜气,普天同庆。我也陆续得人馈送多次,只是,昔日的“香饽饽”,今日多成为“鸡肋”。 _;Xlw{FN^  
  少者对周分麻糍,老者寿辰送碗面。今年春节,我在宁波镇海亲戚家,恰有人送来碗面。我不解其意询问其故;答曰:本地风俗;家有老人年愈八旬,每逢其寿日,晚辈必往邻舍各家送面,取其长寿面之意。难得!老者风烛残年,多深居简出;分发碗面,免得为人遗忘。爱幼不忘尊老。此俗,我地不曾有。当以记之。

发帖
5788
蜂蜜
19237
威望
36
宣传贡献值
17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86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03-05
同老爷怎么老发这么小的字体,我最不喜欢吃的就是这东西了,一看文章的标题就感觉喉咙又粘牢了 。 _;Xlw{FN^  
_;Xlw{FN^  
好,送花花啦~~~ _;Xlw{FN^  
做一个快乐的人!
离线溪畔青篱

发帖
2069
蜂蜜
20015
威望
38
宣传贡献值
169
交易币
0
好评度
183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03-05
既是“鲤鱼打挺”,又来“咸鱼翻身”;就像孙悟空在铁扇公主肚里耍猴拳一样。待其占尽了“便宜”,“赚”得一身“衰笠衣”。 _;Xlw{FN^  
——这段描写形象又生动! _;Xlw{FN^  
看过但没吃过,不过对于甜食我是情有独钟的,还好不胖,要不然打死也不吃。

http://blog.sina.com.cn/lyjx 溪畔青篱的博客
http://www.fming.net/blog/index.php?uid=2381
离线梁同

发帖
135
蜂蜜
926
威望
20
宣传贡献值
0
交易币
0
好评度
99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03-05
青篱 _;Xlw{FN^  
那个下命令让我携 红糖麻糍上门的是你们 无锡人 _;Xlw{FN^  
要不多携点 分飨于你如何
离线小筑

发帖
4097
蜂蜜
24244
威望
24
宣传贡献值
176
交易币
0
好评度
105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03-05
其实最最有名的是我们杜桥的麻糍了. _;Xlw{FN^  
无论远近,来到杜桥后都要品尝一下杜桥的麻糍.不过,如同老爷所说杜桥的麻糍以咸为主. _;Xlw{FN^  
以后大家要是有机会去杜桥的话,我一定请大家吃杜桥的麻糍. _;Xlw{FN^  
呵呵,不过我自己本人倒是不大喜欢它. _;Xlw{FN^  
_;Xlw{FN^  
好,送花花啦~~~ _;Xlw{FN^  
平和、宁静,一种风轻云淡的美丽......
我的淘宝店:http://chejishi.taobao.com/
快速回复
限400 字节
摄影、文学原创与慈善公益信息平台——蜂鸣网欢迎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