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反思
WmRu3O ——读《对疆弹琴》想到的
WmRu3O WmRu3O 凯迪网络有一位ID名为“对牛弹琴”的朋友,利用休假时间专程到新疆去了一趟,回来后写了一篇散文《对疆弹琴》,洋洋洒洒两万两千字,酣畅淋漓地抒发了珍藏心底的情感。
WmRu3O WmRu3O 《对疆弹琴》发表在凯迪网络原创基地(现改为“原创文学”),顿时引起众多朋友热情地关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点击率两万三千多,跟贴九百七十条。
WmRu3O WmRu3O 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新疆是遥远的,因此颇有些神秘感。而对于作者对牛弹琴来说,因为他童年时期在那里生活了12年,美好的童年回忆至今挥抹不去,在他的心底,新疆是亲切的,是他的第二故乡。
WmRu3O WmRu3O 所以他说,“也许是新疆曾经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以致于我不由自主地把它当成了世外桃园”,“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我一直想抽个机会去一趟新疆。很难说去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绝不是单纯的去游山玩水,我怀疑我只是想把自己往那里‘扔’一下”,“确认一下童年的回忆是否依然”……
WmRu3O WmRu3O 所以他说,《对疆弹琴》这篇文章“也不想写成游记,也许我只是想表达一种心情”。
WmRu3O WmRu3O 虽然作者并不是按照“游记”形式来写的,读者依然可以从中读到新疆旖旎的风光,独特的风俗和迷人的风采,尤其是久居繁华喧闹的城市里的人们,更加会从文中领略到大自然赏心悦目的风韵。
WmRu3O WmRu3O 但是,诚如作者的写作本意,《对疆弹琴》这篇文章并不是一篇游记,至少不是单纯的游记。它的确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心情”,或言一种反思。是的,此文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正是一种人性的反思。
WmRu3O WmRu3O 作者是一位法律工作者,但是,“严格的准军事化职业生涯”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机械呆板,缺乏人情味的卫道士。不用看他在凯迪网络原创基地两年多来大量的主贴和跟贴,单从《对疆弹琴》这篇文章就可以看到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鲜活生动,可亲、可敬、可爱的人物形象。诙谐幽默而又不失理性,严谨而又不乏盎然情趣的语言风格,正是他文品和人品和谐统一的完美体现。而最令人肃然起敬和回味无穷的,恰在于作者那种于俗世中反思人性的博大胸襟。
WmRu3O WmRu3O 无论是为什么要“抽个机会去一趟新疆”的原因,还是写作《对疆弹琴》这篇文章的动机,都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心理需要,或者说是一种高层次的人性追求。
WmRu3O WmRu3O 他在文章开头说——
WmRu3O WmRu3O 浮躁的社会风气中浸出来的我,必然浑身上下充满了浮躁。在人们眼里,我就是一个俗不可耐的家伙。这年头,不承认自己的俗气,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这些年来,我一直俗得那么理直气壮。
WmRu3O WmRu3O 不过,我总是试图让自己相信,好歹在我的内心深处会残留些许的宁静,这隐秘的小小世界中,零星地堆放着一些东西……都是自已比较钟爱的。比如“新疆”这么一个概念,在别人眼里,那无非是一个值得去看一看的地方,但对我来说,意义似乎还应该更大一些。
WmRu3O WmRu3O ……
WmRu3O WmRu3O 文章结尾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WmRu3O WmRu3O 也许我不该自寻烦恼,也许我的新疆之行满载而归,也许这一切并不只是是矛盾,对人的一生来说,长大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是对梦想的维护。不知是谁说过“长大并不意味着童年的消逝,而是童年精神在另一个时空的绵延”,我宁愿相信这话是对的。
WmRu3O WmRu3O 不错,我们都生活在俗世,尽管很多人希望或者自称已经脱俗,然而在真实的生活中,谁都无法真正地脱俗。关于这一点,正如作者精辟的解释:“‘俗’字怎么写?‘人’加‘谷’。就像人活着必须吃饭一样,人是不能免俗的。高山上的雪莲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它必须长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雪线之上,脱离这个特定的环境,雪莲就只能是野草。”
WmRu3O WmRu3O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墨吏竟然也会恬不知耻地用“人总难免俗”为借口来开脱自己厚颜无耻的行径。这可真是人性中之大恶。
WmRu3O WmRu3O 俗与俗有不同,而且是大不同。自古以来就有良俗与恶俗之分。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抑恶扬善,不断摈弃恶俗,倡导良俗的历史。时至今日,难道还有人对那些恶俗津津乐道,还会对自身残留的恶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吗?
WmRu3O WmRu3O 其实我们这里所说“人是不能免俗的”话,指的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做一个超越人性的人,而只能是一个平凡普通之人,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需食人间烟火的人。
WmRu3O WmRu3O 但是平凡不等于平庸,难以免俗不等于甘于俗气缠身。这里说的俗气,就是俗欲膨胀之气。一个人一旦俗欲膨胀,便失去了人性中的光彩。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所谓人性,即人的本性。人所具有的共同本性。与生俱来。善恶两面。此起彼伏。表现形式色彩纷呈。由此区分出人的品性之高低,行为之良莠。当人们渴望人性自由的同时,殊不知还需要进行一番人性的反思:求真?还是趋伪?向善?还是从恶?唯美?还是出丑?
WmRu3O WmRu3O 《对疆弹琴》的作者为什么说此次新疆之行是为了“确认一下童年的回忆是否依然”呢?这并不只是因为作者的童年曾在新疆度过,真正的原因在于作者心底难以割舍那些美好的东西。
WmRu3O WmRu3O 前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有一句话:“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是作家。”
WmRu3O WmRu3O 我们可以不是诗人或者作家,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在“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失去这个“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长大并不意味着童年的消逝,而是童年精神在另一个时空的绵延”,正如《对疆弹琴》一文所说:“对人的一生来说,长大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是对梦想的维护”。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总是需要有点精神追求的,总是需要有点高尚情操的,总是需要不断维护童年时代的梦想——其实那正是追求人性之真善美的理想。
WmRu3O WmRu3O 难道不是吗?我们都说童真可贵,因为童年时代的纯真闪现的正是人性的光彩。相反,当我们长大了,自以为成熟了的时候,渐渐以为童真是如何可笑如何幼稚的时候,恰恰是俗欲膨胀的时候,此时的人性便随之而黯然失色。
WmRu3O WmRu3O 《对疆弹琴》的作者不愿意失去这弥足珍贵的童真,不愿意让自己被俗气缠身,因此他有了这次新疆之行,并通过《对疆弹琴》这篇散文的写作进行了一番自我审视和人性的反思。
WmRu3O WmRu3O 《对疆弹琴》一文中处处有精彩,足以使人得到多方面的精神愉悦和享受,无需我在此赘言。然而,掩卷沉思,我不能不说的是,它最重要的价值正在于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一起在自我审视中进行人性的反思。
WmRu3O WmRu3O 朋友们,抽点时间阅读一遍《对疆弹琴》吧,这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呢。
WmRu3O WmRu3O (2006年12月25日—2006年12月26日6:11:58)
WmRu3O WmRu3O WmRu3O 附:《对疆弹琴》原文链接如下:
WmRu3O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5&ID=1331797&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