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者,死官也”,这是为将之人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假如一个身经百战的武将,非但没有死于战场,而且还能因此荣华一生,我觉得,除了本人有过人之处外,还存在着一个运气问题,也就是俗称的福气。在三国时期,具备福气的武将不少,张辽,就是其中一个。
张辽30岁以前,其政治生涯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明珠暗投,用一句俗话说,就是象一个无头的苍蝇一样,乱撞。他先是在并州刺史丁原手下做一个兵曹从事,何进集团失败后投董卓;董卓失败后投吕布;吕布失败后投曹操。张辽从此以后,一直跟在曹操父子身后,直到病死。可以这么说,在当时军阀林立的时代里,跟随什么人,是很重要的。张辽降操,无论是出于本心,还是迫于无奈,客观上使他归到了正途。试想,历史上有多少怀刺漫灭的有志之士,一生苦恼的,不正是不能恩遇明主吗?
张辽降操后,同夏侯渊一起北伐,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简单地说,就是张辽孤身一人,进入敌营劝降东海郡守昌豨。虽然成功了,还是遭到了曹操的批评,曹操气得大声呵斥“此非大将之法也”,夏侯渊也是三国的一条汉子,没有乘机下石。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张辽的行为,在当时是违反军纪的。尽管如此,张辽不久还是被提拔重用了,这不能不说是他的福气。《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这事来了个移花接木,按到关羽头上。不错,在《三国志。关张赵马黄传》里,张辽也曾劝说过关羽,但仅仅是一通寒暄而已。张辽在这一时期,所进行的张斗,都是随军北剿,自从官渡一战后,曹操集团已经奠定了北方的胜利局面,使得张辽这一时期的战斗,带有催古拉朽之势。
最为人们乐道的,是张辽大战逍遥津。其实这场战斗很简单:孙权率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张辽率八百敢死队员突击,杀了半天,然后张辽回城坚守。孙权围了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
建安十三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汉末社会由混乱到三分的标志,曹操和孙刘联盟,都认识到现在的形势是谁也无法把对方吃掉,战争进入到对峙阶段。因此,在这种认识下,双方不可能发生决定性的大的战争,双方之间,多是试探性的,蚕食性的战争。逍遥津之战,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也成全了张辽的威名,否则,以孙权的十万大军,不把张辽踏成齑粉才怪。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孙权的军事部署,以周榆镇守江陵为主,孙权攻击合肥,一是平息内部主张趁势出击的舆论,一是自己也想有所建树,一是落实历来“守江必先守淮”的训诫。因此,我不赞成有的人只看到史书上说的是为了“北进攻曹”的做法。
综观张辽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三个阶段:一是降操前的明珠暗投,一是随军北剿的乘势追击,一是天下三分后的驻守江淮。无论哪个时期,张辽都遇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
后记:我写这篇文章,是基于这样狭窄的思路:三国时期,一些武将,为什么有的一生并没有打过多少硬仗,恶仗,却留下了大量的佳话,比如,赵云;为什么有的一生担任重要职务,硬仗,恶仗不断,却不得好下场,比如,魏延。我想,原因肯定复杂,但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当是原因之一。这就是本文的出发点,而不是想借此介绍张辽。
因此,在写法上,我有意回避了张辽的其他事迹,突出他威镇逍遥津的客观背景,旨在说明是客观条件让张辽有威能发。这就是福气。
司马的版块叫“历史的天空”,然而,我们抬头看看天空,会发现历史人物个个鲜活,却不是个个真实,有的被拔高,有的被贬低。究其原因,都是后人从感情意愿和政治需要出发,而改变了他们模样的结果。比如岳飞,比如林彪,一个被拔高为神人,万代景仰;一个被贬低为罪人,永世受唾。所以,我总这样想,到底是历史跟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跟历史开玩笑呢!
在写这个短文时,我深深体会到易中天教授的辛苦。对历史上的一些官职,地名,礼节,年代等,可以查查资料。但对一些东西就是查无所查,比如:《三国志。张辽传》里说他“以怨改姓”,那么,是他的祖上改的,还是他本人改的?是为了什么“怨”?这些东西要从《史记》中补充,而且,还不能断定,只能推测;再比如,张辽在吕布手下做个鲁国的相,是哪一年?这些东西对评价其人很重要,却真的不好查。当然,这与我的水平低下有关,所以才感到难。
难也要做,为的是野人献曝,以行动支持鼓动喜欢历史的同好。文中错误的地方,请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