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世纪了,中国人再未能拥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舰队!
这是一支龙旗飘扬的舰队,这是近代中国富国强兵乐章中最为绚丽的一章!这支舰队,曾记载了过人求强的所有梦想,也正是这支舰队,是国人100多年来心中永远的伤痕!
她曾经无数次的出现在我的梦乡当中,一次次的叩响我的心门,又一次次地将我的心撕裂,直到千片万片,永难弥补……多少个夜晚,我都是凝视着案头那1:400的“定远”模型回到100多年前的黄海。
恨不生逢甲午时,仗舰倚天屠倭寇!
北洋水师的历史地位,无论提到多高,都不为过:她代表着一个纵横大陆5000年的民族,从此把自己的眼光投向了浩淼的海洋!尽管是被迫的,但的的确确是数千年中国史之未有!!!
新式水师的孕育,最早可上溯到1839年,林则徐担任钦差大臣的时候就从美国人手中购买了一艘“甘米力治”号战舰,并在好友魏源的建议下仿造了一批西式火炮。甚至在发配新疆的途中,林公还进一步上书皇帝:“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又一个“拳拳报国心,奈何天不闻”!
尔后,到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纷纷表态愿意给中国以军事援助。在1863年1月,英国鬼子李泰国擅自和阿思本签订了十三条合同,妄图继把持中国海关之后再次把持中国海军!
在曾国藩的力抗下,清政府在支付完舰款之后拒收军舰,中国第一次组建新式水师的努力化为泡影。
其实,在阿思本舰队一事中,曾国藩暴露出他积重已久的书生迂腐气:“……干脆将此船分赏各国,以折李泰国骄气……”虚名误国啊!
1874年,倭寇以“琉球船民事件”为借口派出三艘新式军舰进攻台湾,朝野大为震动,一时间,江苏巡抚丁日昌、大学士文祥等纷纷上书,请求组建铁甲舰队。
1875年5月30日,总理衙门上奏:因财力限制,请先创立北洋水师一军,俟财力渐充,就一化三,择要分布;新立海外水师。先购铁甲舰一二以试用,果有实效,再行添购枪炮、水雷、水炮台等,随宜购买。派员赴各国学习制造诸艺,各项批评,均应毋庸置议。
显然,李鸿章对这个结果是梦寐以求的,但他却苦叹:巧妇无米!盖因自乾隆撤消天津八旗水师之后,北洋便是“海口无一预备,赤地新立!”(弘历小儿的又一罪状!)
不久之后,总理衙门和户部拨白银400万,作为舰队建设专款!
然而,李鸿章在获得这笔银子后并没有购买铁甲舰,而是在总税务司赫德的蛊惑下,投资45万购买了四条“蚊子船”,分别命名为“龙骧”、“虎据”、“飞霆”和“策电”。
在李的影响下,福建、广东等地陆续投资105万购买了7条“蚊子船”。
当是时,福建船政学堂管带刘步蟾对“蚊子船”提出异议,他在《西洋兵船炮台操法》一文中指出:“蚊子船利于攻人,而无能自卫,只可用于守港。”李鸿章在见到此文后,赶紧实地考察,深感:“蚊子船行使既缓,风浪宜避,只能在海口及沿岸水浅处驰逐作战,不宜于大洋……若恃为洋面制敌之具,未必确有把握。”
但李鸿章仍然不肯购买铁甲舰,理由是价钱太贵,且无合格舰长。直到1880年底才向德国订购“定远”舰。
该舰集英“英弗来息白”军舰和德国“萨克森”之长,为远东最强之军舰!!
接着,在1881年订购姊妹舰“镇远”,两舰共耗资340万两白银。]
1881年8月3日,耗资达65两的“超勇”和“扬威”两艘巡洋舰在英国下水;
1883年,“济远”舰在德国下水;
1887年初,邓世昌等400余官兵赴英、德接受“经远”、“来远”(英制、174万)、“致远”、“靖远”(德制、170万)舰。
至此,北洋水师初具规模。
于此同时,李鸿章等人在天津、大沽、旅顺、威海、烟台和胶州等地建造了大型军港,作为北洋之母港。
1891年,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出访日本,期间舰上水兵和倭寇发生争执,杀死数人,鬼子迫于舰队305mm的大炮而不了了之。
大快人心事,可惜不长有!
附录:
--------------------------------------------------------------------------------
-- 北洋水师军舰舰史
定远 TING YUEN
排水量(吨) 7335
船长(米) 90.98
船宽(米) 19.5
吃水(米) 5.97
马力(匹) 6200
航速(节) 14.5
火炮 305mm*4/150mm*2/75mm*4/47mm*2/37mm机关炮*10
鱼雷 380mm*3/2艘舰载鱼雷艇
装甲 炮塔355.6mm/侧舷304.8mm/甲板76.2mm/舰桥203.2mm
乘员(人) 331
管带 刘步蟾
舰史
清政府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造的“萨克森”级装甲战列舰改进型的首舰。该型舰的舰体设计参照了德国“萨克森”级,在火力配置上则吸取了英国“英弗来息白”级战列舰的主要优点。 1881年2月在德国Stettin的Vulcan船厂100号船坞开始建造,暂定名“第一铁舰”。1881年12月22日下水,1883年底建成,造价1699500两。由于中法战争,定远舰与镇远舰、济远舰直到1885年10月才在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1886年8月定、镇等六舰访问日本长崎,期间上岸水兵与日方发生激烈冲突,史称“长崎事件”。甲午战争时作为北洋水师旗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159弹,死17人伤38人。1895年2月4日夜被突入港内的日本第9号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命中左舷,被迫抢滩。2月9日被日军占领的炮台击毁。10日自爆,管带刘步蟾悲愤自杀。定远舰1896年由日本民间打捞,其舵轮被英国人Thomas Black Glover(1838-1912)所得,竟被改装成咖啡桌,放置于日本长崎南山手町临海的他的住宅内。1957年该住宅由三菱会社移交给长崎市政府,连同其附近一片区域,辟作哥拉巴公园(Glover Garden),定远舰舵轮遂长年在此展出。
镇远 CHEN YUEN
排水量(吨) 7335
船长(米) 90.98
船宽(米) 19.5
吃水(米) 5.97
马力(匹) 6200
航速(节) 14.5
火炮 (清)305mm*4/150mm*2/75mm*4/47mm*2/37mm机关炮*10
(日)305mm*4/152mm速射炮*4/47mm*10/37mm机关炮*2
鱼雷 380mm*3/2艘舰载鱼雷艇
装甲 炮塔355.6mm/侧舷304.8mm/甲板76.2mm/舰桥203.2mm
乘员(人) 331
管带 林泰曾
舰史
清政府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造的“萨克森”级装甲战列舰改进型的次舰。1882年初在德国Stettin的Vulcan船厂112号船坞开始建造,暂定名“第二铁舰”。1882年11月28日下水,1884年初建成,造价1699500两。由于中法战争,定远舰与镇远舰、济远舰直到1885年10月才在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1886年8月定、镇等六舰访问日本长崎,期间镇远舰上岸水兵与日方发生激烈冲突,史称“长崎事件”。甲午战争时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220弹,死13人伤28人。 1894年11月14日镇远在进威海北口村时不幸触礁,管带林泰曾自觉失职,服毒自杀,由杨用霖接任管带。1895年2月17日镇远舰被日军俘获,2月27日由日舰西京丸拖航至旅顺。从3月26日至6月1日对机器部件和船体进行检修。7月4日驶抵横须贺换装武器。1895年3月16日被编入日本舰队。3月21日被列为二等战舰。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3舰队第5战队,参加了对旅顺的进攻和1904年4月10日的黄海之战。1905年5月27日参加对马海战。1905年12月12日被列为一等海防舰。1911年4月1日除籍,后作为靶舰。1912年4月6日在横滨解体。镇远舰拆解后,所遗部分船锚、锚链、炮弹等被陈列于日本东京上野公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由海关缉私船飞星号、招商局轮船隆顺号运回,现藏于北京军事博物馆,但还有部分遗物仍遗留在日本。
致远 CHIH YUEN
排水量(吨) 2300
船长(米) 76.2
船宽(米) 11.6
吃水(米) 4.88
马力(匹) 7500
航速(节) 18
火炮 210mm*3/150mm*2/57mm*8/37mm机关炮*6
鱼雷 457mm*4
装甲 50-100mm
乘员(人) 202
管带 邓世昌
舰史
1885年8月4日,李鸿章收到电旨,命他按“济远”式样再订购四艘巡洋舰。当天他便向在欧洲的曾纪泽和许景澄发报,指令他们在所在国各自订购两艘巡洋舰。其中出使英国大臣曾纪泽即与英国海军部联系购舰事宜,英国人交给他两份说帖,一份论述“济远”之弊,指出该舰8项缺陷,一份介绍英国新设计的军舰,较“济远”有10项优点,它同1884年下水的英制智利巡洋舰“爱斯米拉达”号十分相似。于是曾纪泽遂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两艘高速巡洋舰。两舰由林鸣埙、张启正、陈和庆监造。其中“致远”舰1887年建成,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师,造价845000两。由神机营息借怡和洋行洋款及部拨各省捐款及江海、浙海、闽海三关药税厘款项支付。由于只在炮塔和舰身主要部位采用装甲防护,其余均用铁板覆盖,所以也被北洋水师称为“半铁甲船”。1888年6月25日台湾吕家望番社起事,围攻卑南清军大营。8月28日丁汝昌率“致远”、“靖远”抵达卑南,9月21日协助清军攻破吕家望。致、靖两舰共伤亡副头目一名,水兵伤八名。致远舰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海战中在管带邓世昌的指挥下,英勇奋战,在弹药告磬的情况下,毅然冲向日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锅炉而沉没于北纬39度32分,东经123度34分的海面,管带以下246人壮烈殉国,仅7人获救。战后,邓世昌之死震动了朝野,光绪帝闻其牺牲得极为壮烈,遂亲笔赐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又作诗一首云:“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资剧冠挫我军;后来无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
靖远 CHING YUEN
排水量(吨) 2300
船长(米) 76.2
船宽(米) 11.6
吃水(米) 4.88
马力(匹) 7500
航速(节) 18
火炮 210mm*3/150mm*2/57mm*8/37mm机关炮*6
鱼雷 457mm*4
装甲 50-100mm
乘员(人) 202
管带 叶祖珪
舰史
清政府通过出使英国大臣曾纪泽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高速巡洋舰。1887年建成,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师,造价845000两,是致远舰的姊妹舰。 1888年靖远舰随致远舰参加了平定台湾吕家望番社起义的战斗。靖远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110弹,死2人伤16人。1895年2月9日,靖远舰被日军占领的鹿角嘴炮台发射的两发炮弹击中沉没。1897年被打捞起来后拆解。
经远 KING YUEN
排水量(吨) 2900
船长(米) 82
船宽(米) 12
吃水(米) 5
马力(匹) 4400
航速(节) 15.5
火炮 210mm*2/150mm*2/47mm*2/37mm机关炮*5
鱼雷 457mm*4
装甲 50-240mm
乘员(人) 202
管带 林永升
舰史
1885年8月4日,李鸿章电令驻德公使许景澄在德国订造两艘巡洋舰。许景澄立即同Vulcan船厂磋商,要求修改“济远”设计缺陷,如升高穹甲、增加储煤仓、放大轮机舱。德国人提出,新军舰可设计成装甲巡洋舰,即除了保留原先的装甲甲板外,再在舰舷水线部位敷设立甲,此设计思想源于俄国A.A.波波夫的“海军上将”号装甲舰。1885年9月18日,许景澄与Vulcan船厂代办哈科斯他耳议定订购快船草合同,10月1日正式签订合同,向德国Stettin的Vulcan船厂订造两艘装甲巡洋舰。两舰由曾宗瀛、裘国安、黄戴监造。“经远”舰1887年7月建成,经、来两舰原定用于台湾及澎湖之防务,后留用北洋,并于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师,造价865000两。经远舰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海战中顽强作战,终于不敌,沉没于北纬39度51分,东经123度40分7秒的海面,管带以下231人壮烈殉国,16人生还。
--------------------------------------------------------------------------------
-- 作者:爱国者122
-- 发布时间:2005-3-17 10:45:49
--
来远 LAI YUEN
排水量(吨) 2900
船长(米) 82
船宽(米) 12
吃水(米) 5
马力(匹) 4400
航速(节) 15.5
火炮 210mm*2/150mm*2/47mm*2/37mm机关炮*5
鱼雷 457mm*4
装甲 50-240mm
乘员(人) 202
管带 邱宝仁
舰史
清政府通过驻德公使许景澄向德国Stettin的Vulcan船厂订造的巡洋舰,是经远舰的姊妹舰。1887年7月建成,原定用于台湾及澎湖之防务,后留用北洋,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师,造价865000两。来远舰在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225弹,死17人伤13人。1895年2月6日凌晨4时被日军第一鱼雷艇队偷袭沉没,舰中留守的30人遇难。
济远 TSI YUEN
排水量(吨) 2300
船长(米) 72.1
船宽(米) 10.37
吃水(米) 4.78
马力(匹) 2800
航速(节) 15
火炮 210mm*1/150mm*2/76mm*4/37mm机关炮*9
鱼雷 380mm*4/2艘舰载鱼雷艇
装甲 炮塔355.6mm/甲板101.6mm/水线76mm
乘员(人) 202
管带 方伯谦
舰史
清政府向德国Stettin的Vulcan船厂订造的巡洋舰,本来是作为“定远”级的三号舰订造的,后由于经费不足改为建造巡洋舰。1883年6月6日下水,1885年8月建成,同年10月加入北洋水师,造价620000两。济远舰在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丰岛海战中死13人伤40人,黄海海战中被击中15弹,死5人伤10人。海战后管带方伯谦由于临阵脱逃被斩,继任管带林国祥。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俘获。1895年3月16日加入日本海军,舰长平尾福三郎。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1904年11月30日在日俄战争日军攻打旅顺的战斗中在旅顺港外羊头洼即东经121度04分50秒、北纬38度50分30秒的海域触雷沉没。济远舰于1905年5月21日除籍。上世纪80年代初,有关方面曾组织打捞济远舰,出水了济远的后主炮。1986年国家旅游局拨款300万元用于打捞济远舰,当年及1988年的两次打捞,共出水前主炮、速射炮、主锚等300多件珍贵文物,经保护处理后,陈列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平远 PING YUEN
排水量(吨) 2100
船长(米) 59.1
船宽(米) 11.85
吃水(米) 3.96
马力(匹) 2400
航速(节) 14
火炮 (清)260mm*1/150mm*3/47mm机关炮*8
(日)260mm*1/152mm速射炮*2/3磅速射炮*8
鱼雷 457mm*2
457mm*4
装甲 炮塔203mm/炮罩51mm/甲板51mm/弹药舱
乘员(人) 145
管带 李和
舰史
福州船政局建造的第29号舰,为我国首次建造的全钢甲巡洋舰,代表了当时我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1886年12月7日安放龙骨,1888年1月29日建成,命名为“龙威”号,造价524000两。1889年5月15日和9月28日分别由林承谟和杨永年管驾出海试航,合格后于当年加入福建水师。10月20日在赴天津校验途中停泊上海,对抽水机进行维修。12月12日丁汝昌南下经过上海,勘验了“龙威”舰,决定将之调入北洋。1890年5月16日“龙威”舰加入北洋水师,改名为“平远”。甲午战争中“平远”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命中24弹,伤亡15人。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俘获。1895年3月16日加入日本海军,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一等炮舰。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3舰队第7战队。1904年9月18日在日军炮击金州湾的战斗中在鸠湾海域触雷沉没。1905年5月21日除籍。
超勇 CHAO YUNG
排水量(吨) 1350
船长(米) 67.1
船宽(米) 9.68
吃水(米) 4.27
马力(匹) 2400
航速(节) 15
火炮 254mm*2/120mm*4/70mm*2/47mm机关炮*4
鱼雷
装甲 炮塔25.4mm/舰桥12.7mm/甲板6.8mm
乘员(人) 137
管带 黄建勋
舰史
清政府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巡洋舰。该级舰原为智利向英国订造,后转卖给中国2艘,即超勇、扬威号;转卖给日本1艘,即筑紫号。超勇舰于1881年7月15日建成,1881年11月22日驶抵大沽,加入北洋水师。中法战争期间,超勇、扬威两舰曾会同南洋水师5舰南下增援福建水师,但被法国舰队击退。甲午战争中超勇舰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日舰围攻,不幸战沉于东经123度32分1秒,北纬39度35分的海面,阵亡125人。
扬威 YANG WEI
排水量(吨) 1350
船长(米) 67.1
船宽(米) 9.68
吃水(米) 4.27
马力(匹) 2400
航速(节) 15
火炮 254mm*2/120mm*4/70mm*2/47mm机关炮*4
鱼雷
装甲 炮塔25.4mm/舰桥12.7mm/甲板6.8mm
乘员(人) 137
管带 林履中
舰史
清政府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巡洋舰。是超勇舰的姊妹舰。扬威舰于1881年7月15日建成,1881年11月22日驶抵大沽,加入北洋水师。中法战争期间,超勇、扬威两舰曾会同南洋水师5舰南下增援福建水师,但被法国舰队击退。甲午战争中超勇舰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日舰围攻,又遭济远冲撞,最终沉没于东经123度40分9秒,北纬39度39分3秒的海面,阵亡57人。
--------------------------------------------------------------------------------
-- 作者:爱国者122
-- 发布时间:2005-3-17 10:46:33
--
镇东、镇南、镇西、镇北、镇中、镇边
排水量(吨) 440
船长(米) 38.71
船宽(米) 8.84
吃水(米) 2.87
马力(匹) 350(镇中、镇边为400)
航速(节) 10
火炮 279mm*1/12磅炮*2
鱼雷
装甲
乘员(人) 54(镇东、镇北、镇中为55)
管带 陈镇培(东)蓝建枢(南)潘兆培(西)吕文经(北)林文彬(中)黄鸣球(边)
舰史
清政府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造的改进型伦道尔式炮舰。镇东、镇西、镇南、镇北4舰原系南洋购买,于1879年建成,并于当年11月30日驶抵大沽,被李鸿章留下划归北洋,而将北洋使用数年的龙骧、虎威、飞霆、策电4舰送往上海大修,然后划拨南洋使用。 镇中、镇边2舰为山东委托李鸿章代为购买,于1881年建成,同年8月22日抵华,被李鸿章以“会同操演”为名划归北洋。黄海海战时镇南、镇中2舰因进港护卫陆军登陆而未参加海战。其后6舰均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5年2月17日6舰被日军俘虏,3月16日编入日本海军。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镇中、镇边曾被派往大沽执行巡逻任务。1903年8月21日6舰一同除籍,成为杂役船。镇东舰于1906年6月8日报废,1907年转售;镇西舰于1908年5月23日移交给文部省;镇南舰于1908年5月15日报废,1913年转售;镇北舰于1906年6月8日报废,1909年转售;镇中舰于1906年6月8日报废,1909年转售;镇边舰于1906年6月30日报废并移交给司法省。
左一
排水量(吨) 108
船长(米) 39.01
船宽(米) 3.81
吃水(米) 1.9
马力(匹) 1000
航速(节) 24
火炮 3磅炮*2
鱼雷 356mm*3
装甲
乘员(人) 28
管带 王平
舰史
“左一”艇由英国百济(Yarrow)公司制造的钢制出海大鱼雷艇,1887年建成,造价185998两银,1887年8月由“致远”、“靖远”二舰拖带一起从英国普茨茅斯回国,是北洋水师中航速最快的军舰。“左一”艇参加了黄海海战,主要担负救援落水官兵的任务。黄海海战后与北洋其他军舰困守威海。在威海保卫战期间曾多次载运敢死队炸毁失守的陆上炮台。1895年2月7日,丁汝昌命王平率领全部鱼雷艇出威海袭击日本舰队。可是王平却事先与福龙鱼雷艇管带蔡廷干密谋逃跑,7日晨8时40分,14艘各型快艇(含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福龙、中队甲、中队乙、定一、定二、镇一、利顺、飞霆)出威海北口后四散奔逃,遭到中日双方舰队火力的射击,各艇非沉即俘。其中左一逃至烟台,后在烟台以西芝罘岛附近海面沉没。王平逃到烟台后,竟谎报刘公岛已失守,山东巡抚李秉衡闻报后率增援威海的援军后撤,使北洋水师彻底孤立无援。
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
排水量(吨) 74
船长(米) 33.52
船宽(米) 3.5
吃水(米) 1.06
马力(匹) 左二、左三 600/右一 900/右二、右三 597
航速(节) 18
火炮 37mm炮*2
鱼雷 356mm*2
装甲
乘员(人) 28
管带 李仕元(左二)徐永泰(左三)刘芳圃(右二)曹保赏(右三)
舰史
“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艇由德国Vulkan船厂提供材料,在中国组装,于1887年建成。“右二”、“右三”艇曾参加了黄海海战,但未取得战果。威海保卫战时,这五艘艇随“左一”一同逃出。其中,;“左二”艇逃至烟台附近海面搁浅后被破坏;“左三”艇在威海西海岸郝庆口附近搁浅,被日舰“筑紫”拖至阴山口,被风浪打沉;“右一”艇在威海西金山寨附近搁浅,被日舰“赤城”拖出后于1895年5月17日编入日本海军,改名为“第二十六号”(TB-26)。日军对右一进行了改装,取消了首部半埋的发射器改为首部固定一具,尾部双连旋回式发射器一具。1908年4月1日除籍;“右二”艇在威海西海岸郝庆口附近搁浅,后被日艇拖出,在阴山口被风浪打沉;“右三”艇在烟台东养马岛附近搁浅后,被日舰“摩耶”拖出,1895年5月17日编入日本海军,编为“第二十七号”(TB-27)。1908年4月1日除籍。
福龙
排水量(吨) 115
船长(米) 43
船宽(米) 5
吃水(米) 2.8
马力(匹) 1597
航速(节) 22.5
火炮 37mm炮*2
鱼雷 356mm*2
装甲
乘员(人) 20
管带 蔡廷干
舰史
德国Schichau公司Elbing厂建造的钢制鱼雷艇,1886年建成,造价57000两。该艇原属福建水师,后调入北洋水师。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大战,海战中曾对日舰西京丸发射3枚鱼雷,可惜皆未命中。威海保卫战中随“左一”一同逃跑,在威海西金山寨附近搁浅,不幸被日军俘获。1895年2月27日被编入日本海军。日军对其进行了改装,替换了37mm炮,改为2门47mm炮,356mm鱼雷发射管增为4具。日俄战争中该舰作为第五艇队的指挥艇参加了日本海海战。1908年4月1日除籍。
定一、定二、镇一、镇二
排水量(吨) 16
船长(米) 19.5
船宽(米)
吃水(米)
马力(匹) 91
航速(节) 15
火炮 炮*2
鱼雷 380mm*2
装甲
乘员(人) 7
管带 陈如升
舰史
“定一”“定二”为“定远”舰载鱼雷艇,德国Vulkan船厂制造,1882年建成。“镇一”“镇二”为镇远舰载鱼雷艇,德国Vulkan船厂制造,1881年建成。四艇俗称“大头青”。“镇二”艇于1895年2月5日夜日本鱼雷艇偷袭威海军港的战斗中被日本鱼雷艇上的37mm炮击沉于刘公岛铁码头附近。该艇后被日军打捞上来,于1895年10月15日编入日本海军,改名为“二十八号”(TB-28),1901年5月14日除籍。其余三艇于1895年2月7日跟随“左一”逃跑,“定一”在威海西海岸郝庆口附近搁浅,被日舰拖出后在阴山口附近被风浪打沉。“定二”在威海小石岛附近搁浅沉没。“镇一”在威海西麻子港搁浅沉没。
一、二、三、四
排水量(吨) 28
船长(米) 26.82
船宽(米) 3.05
吃水(米) 1
马力(匹) 650
航速(节) 13.2
火炮 37mm炮*2
鱼雷 356mm*2(可转向150度)
装甲
乘员(人) 16
管带
舰史
北洋水师向德国Vulkan船厂订造的钢制鱼雷艇,每艘费用65000马克。四艇由德国Vulkan船厂提供材料,1882年在大沽船坞组装完毕。后各艇下落不明,估计于1895年损失于威海卫。
中队甲、中队乙
排水量(吨)
船长(米)
船宽(米)
吃水(米)
马力(匹)
航速(节) 15
火炮 37mm炮*1
鱼雷
装甲
乘员(人)
管带
舰史
两艇来历不详,疑为“济远”舰载鱼雷艇。在威海卫保卫战两艇中随同“左一”一起逃离刘公岛,“中队甲”在威海北山嘴附近搁浅,后自毁;“中队乙”艇在威海西小石岛搁浅,由日舰“鸟海”拖出后在阴山附近海面被风浪打沉。
--------------------------------------------------------------------------------
-- 作者:爱国者122
-- 发布时间:2005-3-17 10:46:59
--
乾一、乾二
排水量(吨)
船长(米)
船宽(米)
吃水(米)
马力(匹) 15
航速(节) 6
火炮 37mm炮*1
鱼雷 鱼雷碰杆*1
装甲
乘员(人) 7
管带
舰史
此两艇来历不详,疑为超勇、扬威舰载碰杆鱼雷艇。1882年由英员葛兰德、安的森总管,用从英国购回的汽机、锅炉在大沽船坞拼装合拢而成。在当年订造超勇、扬威的合同附件中,曾规定为每艘舰配备一艘高速小鱼雷艇,能单独行驶,不需吊在舰上。英方答应提供一型航速达20英里/小时的鱼雷艇,售价10500英镑,但该附件被英国海军部军械检验员驳回,拒不出售,加上阿姆斯特朗厂极力主张每舰配两艘碰杆鱼雷艇,清廷最终同意了这项主张。
利运
排水量(吨) 1080
船长(米)
船宽(米)
吃水(米)
马力(匹) 110
航速(节)
火炮
鱼雷
装甲
乘员(人) 57
管带
舰史
北洋购进的运输舰,建造年代不详。
犀照
排水量(吨)
船长(米) 17.37
船宽(米) 3.11
吃水(米) 1.83
马力(匹) 60
航速(节) 9
火炮
鱼雷
装甲
乘员(人)
管带
舰史
北洋以3400两购进的小轮船,供操习水雷之用,月支薪银90两。该轮后下落不明,估计于1894年11月损失于旅顺。
导海
排水量(吨)
船长(米)
船宽(米)
吃水(米)
马力(匹)
航速(节) 15
火炮 37mm炮*1
鱼雷
装甲
乘员(人)
管带
舰史
1887年开平矿务局购入的挖泥船,后因旅顺军港工程遂调入北洋,乘员164人。1894年11月旅顺失陷时被俘虏。1895年刘含芳曾派兵弁许广荣秘密赴旅顺,发现“导海”仍在旅顺停泊修理,8月3日刘再派人赴旅顺侦察,发现日军俘虏各船已不见踪影,唯“导海”轮尚在,已经修复完毕即将开往日本。
飞霆
排水量(吨)
船长(米)
船宽(米)
吃水(米)
马力(匹)
航速(节)
火炮 5门
鱼雷
装甲
乘员(人)
管带
舰史
该铁壳小轮建造于1883年,造价14672两。1895年2月7日该轮随北洋鱼雷艇一起逃跑,在威海西海岸搁浅,被日舰拖出后掳往日本,改为民船。
飞凫、飞艇、遇顺、利顺、飞龙、快顺、宝筏、捷顺、铁龙、快马、海马、守雷、下雷、巡雷、利水、超海、赶海、东澧、海顺、浚河、飞虎
舰史
北洋水师中除主战舰艇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小轮船,供差遣、通报、杂役之用。兹将各小艇舰史分述如下:
1883年从招商局借调“海顺”小轮船,价银1940两;同年从国外用140217两(包括起重设备)购进“浚河”起重船供北洋使用。
1884年造“巡雷”小轮船,造价2815两,乘员4人。“巡雷”后下落不明,估计于1894年11月损失于旅顺。
1884年在天津大沽船坞建造“飞凫”、“飞艇”小轮船,乘员18人,其中飞凫造价12321两。两轮后下落不明,估计于1894年11月损失于旅顺。
1884年5月(农历,下同)在天津大沽船坞建造“利顺”、“遇顺”两轮,1886年2月建成,是众多小轮中唯一能出海的两艘轮船。其中“遇顺”轮长36.58米、宽6.1米、吃水2.6米,马力350-420匹,航速12节,乘员20人。1888年5月11日李鸿章曾乘“遇顺”轮勘测老龙头、黄山二炮台基址。1894年7月20日李鸿章曾命“遇顺”轮随“操江”舰往牙山,后因“遇顺”吃水较深而未成行,躲过一劫。1894年11月旅顺被占领,“遇顺”被俘。1895年刘含芳曾派兵弁许广荣秘密赴旅顺,许回禀称“遇顺”与“超海”、“导海”、新旧“海镜”仍在旅顺停泊,后“遇顺”不知下落,估计被日军劫往日本。而“利顺”轮则在1895年2月在威海北口被日舰击沉。
1888年7月由陈鼎侯担任监造总管、谭鼎和担任副手,在天津大沽船坞建造“飞龙”、“快顺”两轮,1889年建成。两轮后下落不明,估计于1894年11月损失于旅顺。
1888年在天津大沽船坞建造“守雷”、“下雷”两钢制小轮,乘员16人。两轮后下落不明,估计于1894年11月损失于旅顺。
1890年3月在天津大沽船坞建造“宝筏”、“捷顺”两轮,1891年7月建成。其中“捷顺”轮船长22.86米、宽4.88米,马力164匹,造价8980两。“宝筏”兼作布雷舰,于1895年2月6日晨被日本鱼雷艇击沉于威海刘公岛铁码头附近。“捷顺”轮不详,估计于1894年11月损失于旅顺。
1890年天津铁光寺建成“铁龙”轮,该轮后下落不明,估计于1894年11月损失于旅顺。
1891年上海求新铁厂建成“快马”小轮,乘员25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该轮被联军掳走,后于1902年以重金赎回。不过北洋水师似另有一艘名为“快马”的小轮,因据史料记载1885年奕譞巡阅北洋时赴大沽视察所乘座船即为“快马”。北洋还有一艘名为“海马”的小轮,估计与前述“快马”小轮为姊妹艇。
“利水”、“超海”、“赶海”(?有可能为超海之误,在此存疑)、“东澧”诸轮建造年代不详。“利水”是北洋调自旅顺港工程局,乘员20人,“利水”后下落不明,估计于1894年11月损失于旅顺,“超海”、“赶海”、“东澧”被日军劫往日本。
另北洋曾从海关调入“飞虎”号大缉私船,该舰资料不详。
伏平、勇平、开平、北平
舰史
此四船为北洋舰队运煤船,建造年代不详。史料上曾有1894年6月21日“北平”赴仁川给平远、扬威上煤的记载。
--------------------------------------------------------------------------------
感谢作者:恐怖分子,附录引用自中国武器大全论坛 (
http://www.zgjunshi.com/bbs/index.asp)
浪将版权所有,不得随意引用,引用者,请注明出处且通知我!
否则,包黑子那里告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