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上班,接到了朋友G的电话,接通电话后,我戏谑地问他:你的门牙长好了没有?我的话音一落,我们两个就同时大笑起来。 事情的起因是,他是个警察,那次他和同事去商场购物,遇到一个醉汉持刀意图行凶,他和同事当即上前亮明身份制止,然而失去理智的醉汉却口出狂言:警察有什么了不起,滚开,不然老子连警察一起砍!G等人见商场内人员杂乱,唯恐伤及众无辜顾客及部分起哄的看客,有意识地圈引醉汉到了商场外,醉汉不听制止,还刀伤一同事的小臂,G鸣枪警告,醉汉见状更起杀机,抡刀朝G扑来,G当即开枪将其击倒。
事后检验得知,子弹击落醉汉门齿,并以惯性行进,镶嵌在醉汉的颈椎外侧,该人侥幸得命,只因G所持手枪为64式,力度较小,如果是威力较大的54式手枪,醉汉也就当场毙命了。
此事发生后,自会有议论传出,传播过程中以讹传讹,于是几个版本相继出现:
第一版本----G开枪打碎歹徒门牙,歹徒差点丧命;
第二版本----G开枪打中歹徒门牙,子弹居然被牙崩回;
第三版本----G开枪打中歹徒,自己门牙也被打碎……
我很清楚这件事的始末,传言也只是传言吧,只是后来在G不断接到同学朋友关于“牙好了没有”的问候后,才又觉可笑又有感触,同时也领略到了流言的力量。
我们说,语言是到达真实世界的手段,世界的真实要凭借语言来揭示和诠释。然而语言与真实又是不尽相同的,语言的描述并不一定代表真实,事实可以在语言的传播中改变甚至颠覆。较前的“比尔·盖茨被刺杀”到最近的“流氓外教事件”等层出不穷的各类敏感问题流言的泛滥,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并展示了其对社会生活惊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相比起来,G的门牙问题只是小巫见大巫了。
由此想到古代著名的成语典故“三人成虎”:庞葱要陪魏国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行前庞葱对魏王说:“有一个人说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考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了,就像真有老虎了。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诽谤我的人也不只三个的,希望您能明察。”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其后一些诽谤庞葱的话果然传到魏王那里,而后来随太子回国的庞葱果真不能再受魏王的召见了。
类似的典故还有曾参杀人等,相近的成语如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可畏,积非成是等等,都在昭示着语言,特别是颠倒是非的流言的破坏性。唐代文学家韩愈对此释言:“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随波逐流的人多了,红的会被涂成黑的,只不知是谣言惑众还是众捧谣言?就像一句话说的,谎言重复千遍也就成了真理。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蝴蝶效应”: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场龙卷风。而语言中的蝴蝶,尽管它的外表可能是美丽诱人的,但是它的杀伤力,也不会比龙巻风的气势弱吧?
问题是你或我,是做人云亦云的随附者,还是做冷静用心的观察家?是做那只兴风行雨的蝴蝶,还是凭自己的眼睛去感知真实的世界?要知道,有时候即便是亲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啊!还是用心灵和眼睛去体验真实吧!